虚云诗三首
在缅甸仰光赠高万邦居士
法身清净若琉璃,
肉眼看来那得知?
欲识共甲玄妙处,
细读幕山百育诗。
暹罗龙莲寺养病
自入龙莲养病疴,
风光恰似老维摩。
束腰尚乏三条篾,
补衲还余半亩荷。
竹簟无尘清梦少,
蕉窗有兴夜吟多。
明朝若得青莲约,
缓步深山问鸟窠。
居仰光时与陈云昌极相契来访不值
鸟道千寻不易攀,
缘何得透白云关?
知君精进能忘倦,
顾我疏慵未改顽。
藓石那堪题妙偈,
枯藤却爱点佳山。
莫嫌小院无精供,
独有清溪叠翠曼。
摘自《虚云和尚全集》
虚云诗三首
在缅甸仰光赠高万邦居士
法身清净若琉璃,
肉眼看来那得知?
欲识共甲玄妙处,
细读幕山百育诗。
暹罗龙莲寺养病
自入龙莲养病疴,
风光恰似老维摩。
束腰尚乏三条篾,
补衲还余半亩荷。
竹簟无尘清梦少,
蕉窗有兴夜吟多。
明朝若得青莲约,
缓步深山问鸟窠。
居仰光时与陈云昌极相契来访不值
鸟道千寻不易攀,
缘何得透白云关?
知君精进能忘倦,
顾我疏慵未改顽。
藓石那堪题妙偈,
枯藤却爱点佳山。
莫嫌小院无精供,
独有清溪叠翠曼。
摘自《虚云和尚全集》
            虚云老和尚,字古岩,又名演彻、性彻,法号德清,俗姓萧,湖南湘乡人。其父玉堂,为泉州府幕僚。道光二十年(1840年),虚老出生于泉州府舍,自幼丧母,由庶母王氏抚养。虚老天生厌荤腥,性情恬淡。少时曾随父送祖母、生母灵柩,回湘乡安葬,请僧人至家作佛事,虚老得见三宝法物,心生欢喜。后随叔父到..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世法佛法都是一样,要学而时习之。佛法是体,世法是用。体是理,是真谛;用是事,是俗谛。要知二谛圆融三昧印的道理,不融..
1955年6月24日,虚云老和尚于江西云居山方便开示说:今天端午节,本是世俗的纪念日,佛门不在这里执着。虚云以前也随顺世情,住近城市也有人送粽子,常住也随俗过节。现在云居山没有人送粽子来,粽子本来是给鬼吃的,我们何必要包粽子?包粽子费工夫,所以只煮糯米应节算了。人生世上,总宜流芳千古,..
文:虚云老和尚盖念佛一法,具足六波罗蜜。昔世尊住世四十九年说法,皆因时而化,对机而教,亦不离六种波罗蜜门。故而见贪心众生,教之以布施;见恶心众生,教之以持戒;见嗔心众生者,教之忍辱;见懈怠众生,教之精进;见乱心众生,教之以禅定;见痴心众生,教之以般若。所以,布施度悭贪,持戒度邪恶..
            初见虚云长老的五分钟令我终身难忘!净慧法师老衲在十五岁时知道有参禅这件事。当时我住在三佛阁,又叫三佛讲寺,湖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大鑫老和尚在此驻锡,弘化一方,大鑫和尚是我的太师公。三佛阁是一个净土道场,经常有念佛七,我就在念佛堂里和大众一起念佛,念佛之余也看几本书。当时年龄尚小,只..
            明因识果,自能放下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因是因缘,果是果报。比如种..
            世界上人由少至老,都离不了衣食住三个字,这三个字就把人忙死了。衣服遮身避寒暑,饮食少了就饥渴,若无房子住,风雨一来无处躲避,所以这三个字一样也少它不得。人道如此,其余五道亦是一样,飞禽走兽虎狼蛇鼠,都要安身住处,要羽毛为衣,也要饮食。衣食住三事本来是苦事情,为佛弟子不要被它转。佛..
            我在虚云老和尚身边朝夕不离有近三年时间净慧长老有些真正的修行人,走路脚步很轻,说话声音很柔软、很低,与人交谈满脸笑容、满脸慈祥,和蔼可亲,一切言行举动都有禅者的风度,给人一种飘然若仙的感觉,那就是轻安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动辄说某某人有修养,某某人修养还不行,实际上就是看其轻安的程..
            虚云老和尚关于参禅的一段开示:“···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略解:学佛人参禅,或者修习出世间禅定,只要是发愿今生成就解脱..
            初见虚云长老◎ 净 慧老衲在十五岁时知道有参禅这件事。当时我住在三佛阁,又叫三佛讲寺,湖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大鑫老和尚在此驻锡,弘化一方,大鑫和尚是我的太师公。三佛阁是一个净土道场,经常有念佛七,我就在念佛堂里和大众一起念佛,念佛之余也看几本书。当时年龄尚小,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在老参..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
民国三十四年(1945)春,虚云老和尚从云门到南华传戒。此时,云门禅寺有两位僧人,一位法名古根,一位法名传真,同住在一个寮房。一天早上,晨钟叩响了,俩人都还没有起床,过了一会,传真问古根:“钟打过了,起不起来念经?”古根说:“我身体有点不舒服。你去吧!”传真伸了一个懒腰,说:“唉!我也懒..
            杜甫诗三首山 寺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南 征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白小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入肆银花乱,倾箱..
很多人对佛教有两种误会:一种认为佛教是有神论,因此属于迷信,类似于天主教、基督教等等有神论的宗教;一种认为佛教是无神论,因为佛祖是人不是神。所以很多人,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把佛教、儒家学说视为无神论的宗教。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是不对的。为什么呢?首先,佛教不是无神论的宗教。佛教承..
佛灭度后,法住世间有三阶段;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善见论》云:“由度女人出家,正法唯有五百岁。由世尊制比丘尼行八敬法,正法还得一千年。问:‘千年已,正法为都灭耶?’答:‘不都灭,于千年中得三达智,复千年中得爱尽罗汉、无三达智,复千年中得阿那含,复千年中得斯陀含,复..
            ◎ 李 洞 寄太白隐者开辟已来雪,为山长欠春。高遮辞碛雁,寒噤入川人。栈阁交冰柱,耕樵隔日轮。此中栖息者,不识两京尘。秋宿青龙禅阁前山不可望,暮色渐沉规。日转须弥北,蟾来渤海西。风铃乱僧语,霜蘗欠猿啼。阁外千家月,分明见里迷。登圭峰旧隐寄荐福栖白上人返照塔轮边,残霖滴几悬。夜寒吟病..
            我们不论已悟未悟,解悟证悟,一样的要修学,真实行持。所不同者,先悟后修的人,如识途老马,不会走冤枉路,比先修后悟的人较为容易;证悟的人脚踏实地,不像解悟的人浮浮泛泛,也较易得力而已。赵州老人八十犹行脚,四十年不杂用心看个“无”字,便是我们很好的模范。难道他老人家还没有悟道吗?他就..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有些人终日悠悠忽忽,疏散放逸,心不在道,虽做功夫,也是时有时无,断断续续,常在喜..
            ◎ 阿 莲雍容美少年,博览诸经史。尽号曰先生,皆称为学士。未能得官职,不解秉耒耜。冬披破布衫,盖是书误己。【解析】世间有很多读书人,读了许多书,也有很多学问,但是谋生无术。寒山子所说的先生就是这样,读了很多书却不得志,既没有谋得一官半职,也不会种田维持生计,最后落魄又寒酸,甚至冬天..
【至得最胜】 p0632辩中边论下卷四页云:至得最胜者:在极喜地。
【慧解脱补特伽罗】 p1320瑜伽二十六卷六页云:云何慧解脱补特伽罗?谓有补特伽罗,已能证得诸漏永尽;于八解脱,未能身证具足安住。是名慧解脱补特伽罗。二解 杂集论十三卷六页云:慧解脱补特伽罗者:谓已尽诸漏;而未具证八解脱定。唯究竟断慧所对治烦恼障故。三解 集异门论十六卷十三页云:云何慧解..
【勤修习】 p1223集论六卷八页云:勤修习者:谓为对治懈怠随烦恼。
【焰摩名为法王】 p1388瑜伽五十八卷一页云:问:何故焰摩名为法王?为能损害诸众生故?为能饶益诸众生故?若由损害众生;名为法王,不应道理。若由饶益众生;今应当说云何饶益。答:由能饶益。不由损害。何以故?若诸众生,执到王所;令忆念故,遂为现彼相似之身。告言:汝等自所作业,当受其果。由是..
【住处悭】 p0660 集异门论十一卷十四页云:云何住处悭?答:若于住处,恋顾系心。谓如有一,作如是念:愿此住处,属我非余。我于此处,经行敷设,居止受用;勿余复得。彼于住处,顾恋系心。于他有情,障碍遮止。不施不惠,不随施惠;不弃不舍,不遍弃舍。是名住处悭。..
(一)指昼夜六时。乃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在印度,时间之最小单位称刹那,一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为一昼夜。昼夜六时勤行,为印度以来所行,我国东晋庐山慧远..
梵语sad abhijāh。又作六通。指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之力。即:(一)神境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二)天眼通,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三)天耳通,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四)他心通,能知六道..
全一卷。又称禅林锻炼说、锻炼说十三篇。明代僧晦山戒显著,清代穆宗同治十一年(1872)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戒显以为锻炼禅众应如孙武用兵,书中列举锻炼禅众之方法,次第为坚誓忍苦、辨器授话、入室搜刮、落堂开导、垂手锻炼、机权策发、寄巧回换、斩关开眼、研究纲宗、精严操履、磨治学业、..
即密宗行者加持自身而观想自身变为本尊之修法。大日经疏演奥钞卷十二(大五九·一二八中):“观心中有嚩字,变成五股金刚杵,杵变成金刚萨埵,云观自身即是执金刚。如是观已,手结萨埵印,口诵其言,为加持法也。”上述乃以金刚萨埵为本尊,行者加持自身而观想自身变成金刚萨埵之修法。以其余诸尊为本..
(名数)智度论谓之四答,佛地论俱舍论谓之四记。有人发问而答有四种也。俱舍十九曰:一、一向记,若作是问:一切有情皆当死否?应一向记一切有情皆定当死。二、分别记,若作是问:一切死者皆当生否?应分别记,有烦恼者当生非余。三、反诘记,若作是问:人为胜劣?应反诘记:为何所方?若言方天,应记..
佛之尊称。谓佛乃一切世间之所依怙者,故以世依一词誉称之。大日经卷四(大一八·二五上):“世依之所说。” p1516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