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由品第一
《坛经》总共有十品,十品中内容最长的应该是第七品《因缘品》、第十品《付嘱品》、第八品《顿渐品》,第一品《行由品》和第二品《般若品》也都比较长一点。像第三品《决疑品》、第四品《定慧品》、第六品《忏悔品》就比较短一点,虽然短,但是内容精当。
《行由品》,所谓『行由』,就是六祖惠能得法的缘由。
行由品第一
《坛经》总共有十品,十品中内容最长的应该是第七品《因缘品》、第十品《付嘱品》、第八品《顿渐品》,第一品《行由品》和第二品《般若品》也都比较长一点。像第三品《决疑品》、第四品《定慧品》、第六品《忏悔品》就比较短一点,虽然短,但是内容精当。
《行由品》,所谓『行由』,就是六祖惠能得法的缘由。
四、唯识教之传宗吾人从无始时来,依自己的寻思而起虚妄的分别,执为实有外在的境,由此不能证得真实的道理,所以如来于《华严》等经中说一切法皆唯有识,为令吾人观得自己的心,为一切法万有的起源,不迷执有在外的境,既不执有在外的境,便于悦意的境上不起贪爱的心,于不悦意的境上,亦不起嗔恨的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本地分者:略说此论总有五分。瑜伽师地论释云:一、本地分,略广分别十七地义。二、摄决择分,略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三、摄释分,略摄解释诸经仪则。四、摄异门分,略摄经中所有诸法名义差别。五、摄事分,略摄三藏众要事义。..
二、唯识教之依据唯识的道理源本是佛说的,佛初成道说《华严经》的时候,就说一切法皆唯有识 (义如后解) ,其余各经中散见的亦多,世亲菩萨即依据此等经造《唯识三十颂》,后护法等菩萨又广征博引的解释此颂,令唯识的妙理得以成立,名曰《成唯识论》。这《成唯识论》是采集各经论的精要而成的,畅发唯..
第一编绪论一、唯识教之希有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味,方名为教;或是定有劝善惩恶的意义,方名为教。如来所说的一切音声都是有正理的、..
三、唯识教之训释教字意义前已解释了,唯识二字是甚么意义呢?识即是心,然从了别的意识而言又名为识,因为心所知的境界有种种不同的现象说名为别,其能知的心也便随此不同的现象说名了别,了别二字原本说心,然是从境假立的名,例如所见的色、所闻的声、所嗅的香、所尝的味、所触知的寒暖等等,以及心..
世间有情义第一一切世间、一切有情云何起耶?为本无今有起耶?为本有为因起耶?若谓本无今有而起,本无无因,无因今有不应道理。若谓本有为因而起,本有为因,由因有耶,非因有耶?若由因有,因更须因堕无穷过;若非因有无因而有,同前所说不应道理。今昔诸师种种意解、别异意解、变异意解,互相违背共兴..
早上起来一定要喝水,因为夜里器官留在肠胃的污垢需要我们把它排出来才行。那么,喝凉白开呢?还是喝温开水呢?这就需要好好探讨一下!
寿命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尸那国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尔时,世尊与大比丘八十亿百千人俱前后围绕。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以佛神力出大音声。其声遍满乃至有顶,随其类音普告众生:今日如来、应、正遍知,怜愍众生,覆护众生,等视众生如罗睺罗,为作归依、屋舍室宅。大觉世尊将..
黄芪有哪些功效1、益气固表生用黄芪,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排毒生肌的功效,适用于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症。2、补气养血蜜炙黄芪有补气、养血、益中功效,适用于内伤劳倦、脾虚泄泻、气虚、血虚、气衰等症。3、降血压现代医学证明,黄芪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
王阳明,被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作为史上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人,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下面这十句,尤其精彩,堪称说尽了心学的高明境界。一、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
千载一时,一时千载。佛光寺1937年6月,距离卢沟桥事变,仅仅只剩一个月。▲七七事变日本加快了侵华步伐,时局动荡不安,形势风云变幻,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小楼里的一对夫妻,此刻再也坐不住了。他们一定要赶在炮火来临之前,找到一个地方。四年前,几位号称对中国文化颇有研究的日本学者得意洋..
《传习录》,儒家的重要著作之一,是王守仁的讲学语录。《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堪称心学第一书,是我们读懂王阳明,感悟心学大智慧必读的一本经典。谦虚其心,宏大其量。解析:《周易》中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师尊早在五十年代在《觉讯月刊》发表的文章,由王中居士在北大图书馆查到《觉讯月刊》收于《民国佛教期刊集成》及其《补编》中,并由李芹居士发来扫描件。《学佛是怎么一回事》、《怎样实践佛法》两篇因已印行单行本,并流传海内外,后收入师尊文集《般若花》中,故未收入。今整理出..
一、关于参禅的几个问题徐恒志祖光居士:你给本刊编者的信中,对拙著《怎样实践佛法》的参禅一段,提出了几点意见。这里,想就你所提的问题叙述一下我的看法,希望大家讨论和指正:一、假使谈到此段大事,本来非禅非净,就在无言说中拈取。所以上智的人,以无法之法,印无心之心,触境遇缘,直下得自悟..
十四、书信集续编太虚大师答徐恒志问(二则)答牧牛老人(魏鸿勋老居士)复南京某居士答连云港王凤城居士答青岛金慨夫居士答保定刘建才、明慧两位居士答辽宁宋世春居士答讷河郭元禄居士答李开宇居士答觉融法师答乘一法师答西安刘志强居士答鹤壁妙悟居士答鹤壁智俊居士答李建伟居士************************..
《道德经》全文虽只有五千多字,却指明了天地人世的运行发展规律,告诉了我们每一个人修身养性、行事为人所应遵循的法则,指导着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世界、周围以及自己。通过体悟以下《道德经》两大根本智慧,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更加清晰、从容、幸福。做人要懂得迂回的智慧《道德经》说:曲则全,枉则直..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世间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挺多,若论益处,都比不过读书。读书,是世上第一等好事。1、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之益处,首先在于增长见识。人生一世,总不能做井底之蛙。对广阔世界的认识,正是从书本中来。并非人人有机会行万里路,那么至少还可以读万卷书。读书,是获取知识最..
百喻经 第一卷尊者僧伽斯那撰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愚人食盐喻 愚人集牛乳喻 以梨打破头喻 妇诈语称死喻 渴见水喻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认人为兄喻 山羌偷官库喻 叹父德行喻 三重楼喻 婆罗门杀子喻 煮黑石蜜浆喻 说人喜瞋喻 杀商主祀天喻 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 灌甘蔗喻 债半钱喻 就楼磨刀喻 乘船失釪喻 ..
立此慈悲道场四字乃因梦感弥勒世尊。既慈隆即世。悲臻后劫。依事题名。弗敢移易。承此念力。欲守护三宝。令魔隐蔽。摧伏自大增上慢者。未种善根者。今当令种。已种善根者。今令增长。若计有所得住诸见者。皆悉令发舍离之心。乐小法者。令不疑大法。乐大法者。令生欢喜。又此慈悲诸善中王。一切众生所归..
又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所弗窥测,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遗,岂容不去也?——《观经四贴疏·玄义分》净土法门从哪下手呢?这里讲“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方法,从仰信开始,你去相信。因为净..
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这是真正的福报!有机缘天天听经、念佛,是天下最有福报的人!真正修道人,生活朴实节俭、随缘自在,诸佛护念,所以要知道,能放下的人,真正有福! 一天到晚背好多包袱,那人可怜,没有福!定是真正的福报,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不被境界转,在境界中如如不动,这种人有福!一心清净,..
看护病者第一福◎ 理 海人在患病时往往力不从心、身心苦痛,特别需要关怀照料。而照看病人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看护病人要有极大的细致和耐心,忍受种种气味、污秽、辛苦,还要体谅、安抚病人因身心不安而产生的偏执和挑剔。故《梵网经》云: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
守心第一◎ 弘 忍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取见;愿善知识如有写者,用心无令脱错,恐误后人。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 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问曰:何名无记?诸摄心人为缘外境粗心小息,内炼真心;心未清净时..
修行中自在排在第一◎ 大 愿《证道歌》上法身觉了无一物你要看清楚,当我们的心安在生命本然纯净状态的时候,这个是法身觉了。《证道歌》这四句话就是启示我们:修行首先要法身觉了,也就是觉悟到生命就是价值。今天我们大家听这么久,哪怕你什么都没有学会,你就真正地相信,真正地深信生命就是价值,..
◎ 宋 默恬淡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恬静淡泊。古人认为:恬静养神,弗役于物。意思就是说,恬静可以养神,使人不拘于外物。恬静讲的就是一种退的处世态度,万事不萦于怀,保持这种心境的人,在养心方面可以做得很好。现代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养生,养生包括养心、养性和养身。但很多人只热衷于养身之法,认为..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一(三)問曰。如維摩經說。若菩薩欲得生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此之心淨經文。乃約十地菩薩方名淨心。如何凡夫即欲生於淨土。若言得生淨土。應言己淨其心。且具縛凡夫見修諸惑紛綸競起。無暫時停。今既不淨其心。如何得生淨土釋曰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淨心。有未究..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一)第一分初大本经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花林窟。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时。诸比丘于乞食后集花林堂。各共议言。诸贤比丘。唯无上尊为最奇特。神通远达。威力弘大。乃知过去无数诸佛。入于涅槃。断诸结使。消灭戏论。又知彼佛劫数多少。名号.姓字。所生种..
拜佛是‘第一善’的紧密实践第一善—当自端心·当自端身·无量寿经说:什么是第一善呢?—‘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而拜佛就是‘第一善’的紧密实践。·由拜佛锻炼观照力,锻炼‘正而松’,调伏诸根,身心柔软。在规则之律动中,培养安定力、觉照力、和礼敬精神,再把这功夫,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境界..
修道不要争第一◎ 宣化 现在参禅的人,尽在皮毛上用功夫,把参禅当作比赛来争第一。你能坐三小时,我就要坐五小时,胜过你一招,有这种心理在作祟,焉能开悟?就是坐了八万大劫,也不能明心见性。为什么?因为你有胜负心。所谓:争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这首偈颂,是警惕修道..
◎ 印 光【原文】第一先要做好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第二要知因果报应。一举一动,勿任情任意。必须想及此事,于我,于亲,于人有利益否。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动念,亦当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起坏心,即有罪过。要想得好报,必须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有利于人物,无害于自他方可..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