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由品第一
《坛经》总共有十品,十品中内容最长的应该是第七品《因缘品》、第十品《付嘱品》、第八品《顿渐品》,第一品《行由品》和第二品《般若品》也都比较长一点。像第三品《决疑品》、第四品《定慧品》、第六品《忏悔品》就比较短一点,虽然短,但是内容精当。
《行由品》,所谓『行由』,就是六祖惠能得法的缘由。
行由品第一
《坛经》总共有十品,十品中内容最长的应该是第七品《因缘品》、第十品《付嘱品》、第八品《顿渐品》,第一品《行由品》和第二品《般若品》也都比较长一点。像第三品《决疑品》、第四品《定慧品》、第六品《忏悔品》就比较短一点,虽然短,但是内容精当。
《行由品》,所谓『行由』,就是六祖惠能得法的缘由。
看护病者第一福◎ 理 海人在患病时往往力不从心、身心苦痛,特别需要关怀照料。而照看病人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看护病人要有极大的细致和耐心,忍受种种气味、污秽、辛苦,还要体谅、安抚病人因身心不安而产生的偏执和挑剔。故《梵网经》云: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
守心第一◎ 弘 忍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取见;愿善知识如有写者,用心无令脱错,恐误后人。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 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问曰:何名无记?诸摄心人为缘外境粗心小息,内炼真心;心未清净时..
修行中自在排在第一◎ 大 愿《证道歌》上法身觉了无一物你要看清楚,当我们的心安在生命本然纯净状态的时候,这个是法身觉了。《证道歌》这四句话就是启示我们:修行首先要法身觉了,也就是觉悟到生命就是价值。今天我们大家听这么久,哪怕你什么都没有学会,你就真正地相信,真正地深信生命就是价值,..
◎ 宋 默恬淡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恬静淡泊。古人认为:恬静养神,弗役于物。意思就是说,恬静可以养神,使人不拘于外物。恬静讲的就是一种退的处世态度,万事不萦于怀,保持这种心境的人,在养心方面可以做得很好。现代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养生,养生包括养心、养性和养身。但很多人只热衷于养身之法,认为..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一(三)問曰。如維摩經說。若菩薩欲得生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此之心淨經文。乃約十地菩薩方名淨心。如何凡夫即欲生於淨土。若言得生淨土。應言己淨其心。且具縛凡夫見修諸惑紛綸競起。無暫時停。今既不淨其心。如何得生淨土釋曰淨土有多種。非是一途。有究竟淨心。有未究..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一)第一分初大本经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花林窟。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时。诸比丘于乞食后集花林堂。各共议言。诸贤比丘。唯无上尊为最奇特。神通远达。威力弘大。乃知过去无数诸佛。入于涅槃。断诸结使。消灭戏论。又知彼佛劫数多少。名号.姓字。所生种..
拜佛是‘第一善’的紧密实践第一善—当自端心·当自端身·无量寿经说:什么是第一善呢?—‘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而拜佛就是‘第一善’的紧密实践。·由拜佛锻炼观照力,锻炼‘正而松’,调伏诸根,身心柔软。在规则之律动中,培养安定力、觉照力、和礼敬精神,再把这功夫,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境界..
修道不要争第一◎ 宣化 现在参禅的人,尽在皮毛上用功夫,把参禅当作比赛来争第一。你能坐三小时,我就要坐五小时,胜过你一招,有这种心理在作祟,焉能开悟?就是坐了八万大劫,也不能明心见性。为什么?因为你有胜负心。所谓:争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这首偈颂,是警惕修道..
◎ 印 光【原文】第一先要做好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第二要知因果报应。一举一动,勿任情任意。必须想及此事,于我,于亲,于人有利益否。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动念,亦当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起坏心,即有罪过。要想得好报,必须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有利于人物,无害于自他方可..
目犍连(梵文转写:Maudgalyayana,巴利文转写:Moggallāna)也称大目犍连、又译作目犍莲,没特伽罗。简称为目连、目莲。婆罗门姓,本名拘律陀佛陀,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神通第一的称号。目犍连宏扬佛法遭到外道的嫉妒,在一次弘法经行中,死于裸形外道(亦有说为执杖梵志)的暗杀。他是佛教史上第一..
演莲法师记得数年前,到马来西亚某地弘法,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信徒们对听经闻法远不如参加办法会做法事那么争先恐后、兴致勃勃。大概信徒们认为想灭罪求福、消灾延寿、超度祖先,就得前往参加法会、法事,总比自己闻法修行要来得直捷稳当,而且也轻松得多,只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就行。靠自己修行似乎..
每个人都想要健康,也用尽了各种方法。但告诉各位,现在市场上各种养生法,对的几乎很少。比如艾灸,火疗,拔罐,还有原始点,还有各种营养套餐。反正琳琅满目。但都无法切中要害。想要健康,先要懂得人的身体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人体是个很精密的接收器和放射器。现在的营养学把人当成一个物质体,好..
◎ 绍 云我们在这个堂中是办世间第一大事,何为第一大事?生不知何来,死不知何去。我们在座的这么多人,世界上六、七十亿的人,谁知道他是从哪里来的,死了要到哪里去吗?不知道这个事,你再有多高的地位、再多的钱财,死了以后,一点点都带不走啊!我们今天在堂中就是办这一件生死大事。那么这件大事..
我们在学习佛法时常会听到八相成道一词,也就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累劫修行后,为利益一切众生而示现的降兜率、入胎、住胎、出生、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的过程。这是佛教对佛陀在此娑婆世界示现成佛过程的概述。虽然大小乘对于佛陀八相成道的描述略有不同,但都是以降兜率为八相之首,也就是佛陀..
宽运法师佛教有自己的财富观佛教与经商的人有着特别的缘分;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后,首先向他供养食物的是两个商人;佛陀成道后,度化的第一位在家人,也是商人。而且佛陀在一部《善生经》中,对经商和企业的经营管理也给出了智慧的指导。所以佛教向来不排斥赚钱,不排斥财富,只不过佛教有自己的财富观..
修道的人,好像水一样,有谦卑心,不争功、不贪德,好的给人家,坏的自己留着。现在参禅的人,尽在皮毛上用功夫,把参禅当作比赛来争第一。你能坐三小时,我就要坐五小时,胜过你一招,有这种心理在作祟,焉能开悟?就是坐了八万大劫,也不能明心见性。为什么?因为你有胜负心。所谓:“争是胜负心,与..
近日,先是缅甸遭受台风袭击,造成人员伤亡,接着不出半月,中国四川遭受巨大地震,造成的巨大生命伤亡目前还在延续着。人们一边积极的抢救伤病,一边积极的恢复民生,冀望自然灾害带给生命的损失减到最小。人们一边救治的同时,自然的就迸发出关乎生命的问题,生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对待生命现象的诸多变化..
目犍连是佛陀的大弟子,佛陀讲经的时候,他随侍在佛陀的左边。佛陀成道的最初两年中,舍利弗和目犍连就皈依佛陀,从他们皈依佛陀起,目犍连就站在佛陀的左面,舍利弗则站在佛陀的右面。除非他们到别的地方去弘化,否则不会离开佛陀。目犍连这名字的意思是极大的赞美称诵。他原来信奉别的教派,和舍利弗..
时下学佛的人日益的多了起来,关注佛门的人也日益的多了起来,关注佛门内部事件的人也日益的多了起来,这些,相对十年前、二十年前佛门的冷寂与清净,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但如果仅仅是幸事,也还就是幸事了。怕的是幸事不成,因为认知的误区,幸事变成坏事,那就不仅仅是佛门的坏事,而是每个参与其中的人的坏事..
在佛陀所有的弟子中,相貌最庄严的,记忆力最强的,要算阿难陀尊者了。关于阿难陀尊者,有著不平凡的一生,他对于当时的教团,以及今日的佛法,都有很深切的影响。阿难陀在他儿童的时代就加入教团,他是和阿那律、跋提等一起出家的,最初释种七王子出家时,阿难陀以最小的年龄,参予其中。阿难陀的父亲..
舍利弗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每当佛陀讲解佛法时,舍利弗都随侍在佛陀的身边。舍利弗又叫舍利弗多罗。他母亲的名字叫做舍利,而弗多罗是儿子的意思,舍利弗多罗就是舍利之子。舍利弗原来信奉别的教派,手下有一百名弟子。修行了一阵子之后,他忽然觉得茫然无所皈依,找不到人生的真义。正在傍徨苦闷的..
北京师范大学CET美国留学生朝阳寺禅修奘师开示2008.10.11奘师:看得到我吗?看得到我,能看得到我的心吗?如果你能看到我的心,那么你也能看到你自己的心。你们愿意看到你们的心还是愿意看到我的心?我们人的生命过程,是有很多学习过程的。有的学习,仅仅是为了让我们活得更好;有的学习,是让我们过得很充实;…..
放飞心中的众生 珍爱身边的环境佛教放生的传统始于何时已经不大可考,佛教徒把放生做为积功累德的一门重要修行功课却有越演越烈之势,翻看报章,网络,乃至一般不具规模的小寺院小道场,动辄有几百人耗资数万元的放生资讯,粗看起来,可谓佛门兴旺之态,细细想来,却又身怀担忧。担忧者如是:其一,盲目放生而不懂..
观察呼吸 禅修简单、真实又自然的工具——朝阳寺秋令禅修营2009年10月3日上午禅修,明奘法师开示各位打过坐的请举手。自己能坚持单盘30分钟以上的请举手。从来没坐过的请举手……咋办呢这课?一半坐过的,一半没坐过的。你们坐过的坐下来用功的方法是什么?如实的说。你用功的方法是观呼吸、是数息、还是随..
向自己开刀,禅修是一场冷酷的心灵的实验——2009年9月11日上午在甘涧禅修中心IT经理人禅修营,明奘法师开示奘师:相信这句话对大家都很熟悉:宗教就是麻醉人的鸦片,宗教也是一般人,心灵穷苦的人的叹息。可是我推广禅修,发现跟这两种都不大相关。所以后来发现,禅修只有他真正喜欢的才行,你只是盲目推广都没..
奘师于紫泉“读书会”对北大国学班的开示读书的三个阶段知行合一读书有几个方面:一个是 “求技”。“学而优则仕”,读万卷书,“货与帝王家”,把自己卖给皇帝和他的政府,服务于政府。儒家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还是“货与帝王家”的意思。另外一个是长知识。好比说“一事不知,儒者之耻..
明上座本来面目【经文】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五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已南传矣。”问:“谁人传授?”曰:“能者得之。”众乃知焉。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掷..
自性真空“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这里我们能够真正体会到《金刚经》里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了解一般人的通病,所以他刚刚告诉“本空”,马上怕我们执取,随立随扫。千万莫听说“空”了,“便即著空”,认为“空”才是对头的,说佛法一切皆空。既然一..
自性做主 万法自备自性具足一切善恶,世出世间一切法、有情无情都具足了,那么我们在自性中去求这一切,不是很容易吗?我自性中的恶,我使它销蚀、消灭;自性中的善,我使它发扬光大,培养茁壮。原来,我只要恶念销蚀,当下的地狱就消灭。我只要善念升起,当下的天堂之门就为我打开。这个天堂不是上帝奖赏给我,不..
中国佛教的特色中国佛教的特色精英佛教服从权威五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学佛的人,尽管同在学佛之中,但是在没有证得人空、法空之前,见上的差异还是有的,见上的差异导致行为上的损害也还是有的。所以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马上脱下鞋来把偈擦了,说:亦未见性。众以为然。这个情节很有意思。中..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