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梵文Srataapanna(须陀洹)的旧译。小乘四果的第一果。谓初入圣人之流。《金刚经·一相无相分》:“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同时指紧跟时流,或列入流品。也指加入某个行列。如鲁迅《南腔北调·题记》:“真的,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腔,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

旧时也表示合乎时代潮流;旧官制,在九品以内的称为「入流」,九品以外则称为「未入流」。见《南齐书·王僧虔传》:“ 谢灵运书乃不伦;遇其合时,亦得入流。”


流梵文Srataapanna(须陀洹)的旧译。小乘四果的第一果。谓初入圣人之流。《金刚经·一相无相分》:“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同时指紧跟时流,或列入流品。也指加入某个行列。如鲁迅《南腔北调·题记》:“真的,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腔,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

旧时也表示合乎时代潮流;旧官制,在九品以内的称为「入流」,九品以外则称为「未入流」。见《南齐书·王僧虔传》:“ 谢灵运书乃不伦;遇其合时,亦得入流。”

小乘四果罗汉分别都有哪些呢?第一个就是“须陀洹果”,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罗汉也就是“阿罗汉”。这些名称都是梵文译音。首先我们看小乘里面第一个证“须陀洹果”。这名词是梵语,用我们中文意思叫做入流,这个流是圣人之流。这一类已经不是凡夫了,只能算圣人里面位次最低,刚刚入..
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须陀洹是小乘佛教修行证得的第一个果位。小乘佛教认为,一个凡夫要修成阿罗汉果,前后要经历四个位次,也就是四个果位。换句话说,就是断一分烦恼,证一分真理。第一果为须陀洹,意为预流果,意思是凡夫通过修行断尽“见惑”,见惑是指身..
须陀洹果:又称入流果、预流果,四果中之初果。若能永断身见、戒取、疑三结,则得须陀洹果,不堕恶道。结:喻心念之缠缚。为缠缚之心驱使,无明中生种种行称作结使。身见结:分为两种,俱生身见、分别生身见。视己身为我,视他人身为他人为俱生身见。于诸法一一染着而生身见为分别生身见。《入楞伽经》..
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须陀洹是小乘佛教修行证得的第一个果位。小乘佛教认为,一个凡夫要修成阿罗汉果,前后要经历四个位次,也就是四个果位。换句话说,就是断一分烦恼,证一分真理。第一果为须陀洹,意为预流果,意思是凡夫通过修行断尽“见惑”,见惑是指身..
须陀洹果:又称入流果、预流果,四果中之初果。若能永断身见、戒取、疑三结,则得须陀洹果,不堕恶道。结:喻心念之缠缚。为缠缚之心驱使,无明中生种种行称作结使。身见结:分为两种,俱生身见、分别生身见。视己身为我,视他人身为他人为俱生身见。于诸法一一染着而生身见为分别生身见。《入楞伽经》..
根据小乘佛教的教义,修行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和阿罗汉果,这四果是小乘佛教声闻修道的阶位。小乘四果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果位,因有四大果位而得名,分别是:一、须陀道,即是初果,凡夫初入“圣道”,断尽三界见感。二、斯陀含:二果,证得此果位者明悟四谛之道,在脱离烦恼..
佛法中小乘修行者能够获得的四种果位。分别为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须陀洹建立苦空无常无我之正知见;斯托含依正见断恶法修善法初得法益轻贪嗔痴三毒;阿那含继续精进得贪嗔痴不复起;阿罗汉断除欲本熄灭诸念断尽一切结使,具四谛智。小乘果位宽泛的说还包括缘觉和辟支佛。能于一切法..
须菩提从小时候性就很单纯、乖巧、用功,所请来的教师向他所讲的道理,不管是婆罗门的教法,人世间一切的法,听了就了解了,不只是了解,还可以体会到“以整化为零便是空”这样的道理。所以他对一切的东西都很疼惜,但是不执著,所有的东西他不会想要占为己有。对人世间看得很透彻,所以他后来出家了,..
佛言:世间第一恶行是以杀生为主,兼摄余恶。一切众生,皆以命为本,是故一切众罪中,杀生最重,诸善行中,护生第一。然而上至诸天人民,下及蜎飞蠕动之类的众生,潜意识里悉有欲为众恶的冲动。这是由无明我执所自然显现的残忍性。如果没有得到圣人因果的教化,没有持戒的道力,这种造恶的冲动在业力凡..
关于优婆离持律第一这一说法还要从优婆离出家成为佛陀弟子开始说起,优婆离出家之后,非常用心学习戒律,因此他非常精通戒律,并且修持严谨,也就被人们赞誉为“持律第一”。优婆离之所以有那么高的成就,这和他的生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他也有着常人没有过的艰辛。这就要从他出生的种族说起,..
优婆离在僧团中被公认为持律第一,他经常向佛问戒。如迦毗罗的释迦族,法律规定:凡释迦族女子,不得嫁给别族的男人,犯者治以重罪。当时释迦族黑离车女,青年丧失,有许多异族青年向她求婚。可是丈夫的弟弟想将她占为己有,不答应她外嫁,并把她打伤。此人即逃到祇园随比丘尼出家。迦毗罗国政府到处通..
第十章 自觉圣智离言说经文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惟愿世尊为我等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我等及馀诸菩萨众觉悟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已,离有无妄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白话解大慧菩萨再请佛开示:世尊!请为我们说一切法空 、无生 、无二、离自性等法相,让我们和其余所有菩萨..
第九章 避免生起诽谤相本章有六节 一 四种非有建立诽谤相灭 二 非有相 三 非有见 四 非有因五 非有性 六 为安众生故作种种类像第一节四种非有建立诽谤相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建立诽谤相,唯愿说之,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建立诽谤二边恶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①。觉已,离常建立,断诽谤见..
第八章三种自性二无我本章有二节一 三种自性 二 人无我法无我第一节三种自性经文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白话解佛接着说:修习菩萨行的修行者,要熟识了解三种自性。是什么三种自性?是妄想自性、缘起自性和成自性。白云按:这里说的三自性,跟唯识说的三..
第五章 渐净顿净除现流之二第三节 依佛说法经文大慧,法依佛说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续妄想自性计着因。种种不实如幻,种种计着不可得。白话解对众生说法,有依佛说和化佛说之分。依佛说法,同众生讲清一切妄想的自相、共相,都因自己习气熏习而生,因执着二边见而致妄想相续转生。观察种种相,都..
第五章 渐净顿净除现流本章有五节 一 渐净非顿 二 顿现种种最胜境界 三 依佛说法碍 四 化佛说法 五 声闻所到两种境界第一节渐净非顿经文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①故,复请如来,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注]① 净除自心现流 现流,即现识流注。自心中展转生起的现识与及眼..
第六章 自觉圣常不思议本章有二节 一 佛说常不思议非外道因缘常不思议 二 自觉圣常不思议有自觉相有第一义智因第一节 佛说常不思议非外道因缘常不思议经文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常不思议①,自觉圣趣境界及第一义境界。世尊,非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因缘耶?[注]① 常不思议 第一义常不思..
第七章 声闻未度变易死本章有四节 一 声闻以为诸根不作是涅槃 二 一切法不生 三 五类无间种性 四 两种一阐提第一节声闻以为诸根不作是涅槃经文复次,大慧,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觉圣智趣,藏识转。白话解声闻认为妄想生灭是苦,追求..
第三章 藏识依缘生识浪之二经文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业相犹波浪,依彼譬类通。白话解大慧菩萨又说偈:大海因风起波浪,此是容易分别事,藏识业相心中转,何故自心不觉知?世尊以偈答:凡夫无智不了知,藏识无尽似海深,..
第二章 如幻众生自心生之二第二节 转识灭 但藏识不灭 流注不灭经文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白话解:如果灭除了覆蔽真识的种种不实的虚妄表象,识相便失去了展转相生所缘的条件,一切根识(前七识)都灭了,便说是“相灭”了。经文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
第五节 三有苦灭 爱业缘灭 自心所现幻境随见经文复次,大慧,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白话解你们,诸位菩萨都修行有素,有很高的造诣,都明白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中种种虚妄的景象并非实有,不会因此再产生苦恼,也不再受无知爱业的因缘干扰,正在这个时候,在三昧中还会随时..
第二章 如幻众生自心生本章有七节 一 略说识相 二转识灭但藏识不灭流注不灭 三 略说识的七种自性 四 标示七种第一义境界 五 三有苦灭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 六 一切如幻众生都自心生 七得如幻三昧到无生佛地第一节 略说识相经文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白话解大慧问佛:世..
经文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白话解为何觉识随缘转,攀缘作意何时尽;如何能断诸妄想,如何生起三昧心。谁身破除三界有,到何处所名何身;为何佛说无众生,复说有我无我论。经文云何世俗说?唯愿广分别。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云何为胎藏,..
经文云何为卑陋?何因而卑陋?云何六节摄?云何一阐提?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白话解何种理法属卑陋?因何而生卑陋智?何法称为六节摄?何类称为一阐提?何谓男女及不男?此等议论作何观?为何修行会退转?怎样修行不退还?经文禅师以何法?建立何等人?众生生诸趣,何相何像类?云何为财富?何..
星云大师(图片来源:凤凰佛教)《佛光菜根谭》:上等的丈夫,回家帮助太太料理家务。中等的丈夫,回家喝茶看报,赞美太太。下等的丈夫,回家气势凌人,嫌东嫌西。【注解】:上等的丈夫会想到太太忙于工作,还要忙于家务,必定辛苦,下班回到家里,他会体恤太太的辛劳,协助太太操持家事。这样的丈夫,..
冬瓜是饭桌上常见的菜品之一,它不仅能补水,还能防止中暑症状的发生,堪称夏季第一瓜。全身都是宝哦~1颗冬瓜4味药,不吃太亏了冬瓜籽预防心血管病冬瓜籽含有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能有效减少血液中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对防治心血管病有一定效果。烹饪冬瓜时,可以把籽抠出来,晾干后炒着吃。另外,..
四、唯识教之传宗吾人从无始时来,依自己的寻思而起虚妄的分别,执为实有外在的境,由此不能证得真实的道理,所以如来于《华严》等经中说一切法皆唯有识,为令吾人观得自己的心,为一切法万有的起源,不迷执有在外的境,既不执有在外的境,便于悦意的境上不起贪爱的心,于不悦意的境上,亦不起嗔恨的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本地分者:略说此论总有五分。瑜伽师地论释云:一、本地分,略广分别十七地义。二、摄决择分,略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三、摄释分,略摄解释诸经仪则。四、摄异门分,略摄经中所有诸法名义差别。五、摄事分,略摄三藏众要事义。..
二、唯识教之依据唯识的道理源本是佛说的,佛初成道说《华严经》的时候,就说一切法皆唯有识 (义如后解) ,其余各经中散见的亦多,世亲菩萨即依据此等经造《唯识三十颂》,后护法等菩萨又广征博引的解释此颂,令唯识的妙理得以成立,名曰《成唯识论》。这《成唯识论》是采集各经论的精要而成的,畅发唯..
第一编绪论一、唯识教之希有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味,方名为教;或是定有劝善惩恶的意义,方名为教。如来所说的一切音声都是有正理的、..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