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海法师答:其实也是我们刚才所说,判断是非也从这里面来。我们说佛法分为人天乘的佛法、声缘乘的佛法、乃至佛乘的佛法,于是功德在三乘佛法里面,相应的功德指的都是不一样的。比如人天乘的佛法,我们能够着眼于未来,勤修善法,就有功德了。相应于声缘乘佛法,能够生起出离心、坚固出离心的就是声缘乘的功德了。相应于佛乘的,生起菩提心的就是功德了。就是菩提心也有很多类别了,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从究竟胜义菩提心来说,那就是我们能不能见法性。能够见性为功德,不能见性就不是功德了。所以说,从自己所在的佛法的位置不同,功德也不同。从究竟佛法上来判断,功德也就是以见性为功德。
相关推荐
阿地瞿多(约七世纪)
阿地瞿多,汉译无极高,中印度人,深通五明、三藏。因欲宣扬佛法,携带很多梵本从中印度来华,于唐永徽三年(652)正月到长安。他来华的时间在玄奘游学印度归来之后。这时大唐国威远振,国内佛法兴盛,印度高僧陆续前来,阿地瞿多也是应时而来的一人。他到长安以后,唐高宗(李治)很为重视,特下敕安置在..
味禅
大毗婆娑论,具明四禅之中,各有三种差别:若与出世智慧相应,名无漏初禅等。若与五支四支等功德相应,名为净初禅等。若与各各自地烦恼相应,名为味初禅等。
三禅
次三禅者,若于二禅定厌离喜相,入中间禅。从未到地,澄静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三慧,四乐,五一心)。一、舍支 离喜不悔名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种种诃责二禅之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证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亦名三禅乐。初..
人道
人道苦乐相间,在因之时,能行五戒,作中品十善者,感此道生。有四洲、四轮及与十仙之分。盖就处言,则有四洲;就时言,则有四轮;就修言,别有十仙。一、四洲 四洲中,论福报,北洲最胜,南洲最劣;论佛法,南洲最胜,北洲最劣。 一、北俱卢洲 亦云郁单越,此翻胜处,亦翻高上,比余洲福最胜故。寿满..
二种资粮
【二种资粮】即福德、智德二种资粮。以此二德为资益己身之粮,得证佛果,故称资粮。一、福德资粮,谓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即六度中之前五度。二、智德资粮者,谓修习正观而勤求妙智者,如第六度即是。见《大明三藏法数》卷七。..
一地
(喻)佛性好像一块土地。土地能使一切草木的种子生根发芽,而佛性也能使一切众生的善根功德增长壮大。
一实圆顿
是赞叹法华经教旨的话,法华经所说的一实之理,具有圆顿的功德,圆顿就是圆满顿速,功德既然圆满,成佛自然顿超迅速。
一体三宝
1、又名同体三宝,或同相三宝,意谓三宝中的每一宝都圆具三宝之义,即:佛中含觉照义,是佛宝,含轨则义,是法宝,无违诤过,是僧宝;法系佛法身,是佛宝,凭之能出三界,证涅槃,是法宝,依法修行,是僧宝;僧具观智,是佛宝,具轨则,是法宝,具和敬,是僧宝。2、慧海禅师说:心是佛,不用将佛求佛;..
一代五时佛法
天台智者大师把释迦佛一生所说的佛法分为五个时期,叫做五时佛法,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
一千二百功德
(名数)六根清净之功德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经名)佛说阿弥陀经之异名。此经为一切诸佛护持忆念之经,故名。同经曰: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一切种妙三昧
(术语)得此三昧,则得以一切种之功德庄严吾身。见智度论四十七。
一切如来必定印
(术语)菩提心之德名也。以发一切如来菩提心,而为必定成佛,称此谓之一切如来必定印。大疏五曰:次一偈,赞叹行人,发菩提心功德。即以一切如来必定印,为授大菩提记。
一切如来所生印明
(印相)又曰三三昧耶摄百印。底哩秘密法中卷所说。不动尊之印明也。其文曰:此印名为功德母,佛法僧法住其中,请善明王及本尊,结此秘印皆云集,以此如来所生印,想为阏伽奉献,诸佛菩萨,诸尊贤圣,供养念诵,速得成就。此印母之内传(金刚坚固内相传)佛心即是。五智(五指)秘于内心,(掌中)教令..
一切如来顶白伞盖经
(经名)Sarvatathāgatoṣṇisasita|tapatra,原本为散斯克利图语。为霍奇孙所发见。佛一时在三十三天时。说其眉间传出之神咒及其功德汉译佛典,似无可与之对当者。
(阿难旁出)末田地尊者《佛祖统纪》
(阿难旁出)末田地尊者。雪山五百仙人之导首也。阿难欲入涅槃至恒河中。其地大动。诸仙知之。飞空而至。俱求出家。阿难即化河水悉成金地。五百仙人俱得出家成阿罗汉(末田地。此翻为中。以诸仙在河中得戒也)时末田地欲先涅槃。阿难嘱云。佛记汝当于罽宾国建立佛法。阿难涅槃后。末田地乃往罽宾。降伏..
十二因缘
一无明 二行 三识 四名色 五六入 六触 七受 八爱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次十一智而辩十二因缘者。除如实智。其余十智。皆是二乘共得。今一往明。若声闻人。但约一世。总观四谛。成十智则智劣。智劣故。不能侵除习气。功德神用亦减少。若缘觉人。通约三世。细分别观十二因缘。若成十智则智强。智强..
九种大禅
一自性禅 二一切禅 三难禅 四一切门禅 五善人禅 六一切行禅 七除烦恼禅 八此世他世禅 九清净净禅次四依而辩九种禅者。菩萨既得正依凭处。则能进修深广之大行也。至论深广之内行。莫若禅定。故大智度论云。禅最大如王。言禅则一切皆摄。所谓若诸菩萨成道。起转法轮入涅槃。所有胜妙功德。悉在禅中。今明..
五百陀罗尼
五百之数既多非可具列于第下也次诸三昧而辩陀罗尼门者。若依论解三昧。但是心相应法陀罗尼。或心相应。或不相应。故异于三昧。若法华所明。普现色身三昧。犹是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以三昧陀罗尼。既是相成之法。故次而辩之。此五百通名陀罗尼者。陀罗尼是西土之言。此土翻云能持。或言能遮。言能持者..
四禅
一初禅 二二禅 三三禅 四四禅今次诸戒品而辨四禅者。上所明戒相。虽复粗细有殊。终是同防欲界身口外恶。既未除细乱。岂能超出欲界之境。若自尸罗皎洁。志在禅门。专修五法(五法在下别出科目)则色界清净四大自现身中缘。是以次第获得根本四禅种种胜妙支林功德尔乃因超欲网果居色界。通名禅者。禅是西土..
八背舍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 二内无色相外观色 三净背舍身作证 四虚空处背舍 五识处背舍 六无所有处背舍 七非有想非无想背舍 八灭受想背舍次十想而辩八背舍者。前九想十想。既是坏法对治观门。则横局而竖短。对治定观诸禅。皆未具足。若证圣果。则无三明八解脱等。诸大功德也。今欲具明一切无漏对治。观练熏修禅..
法印(dharmamudra)
Fayin佛教术语。亦译法本、本末、忧檀那等。佛教徒用来鉴别佛法真伪的标准。法,指佛教教义,印,喻世俗印玺,能印证真伪的佛法之印,故名法印。佛教认为,凡符合法印的是佛法,违背法印的则非佛法。按佛教发展的顺序,有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一法印之分。三法印 较早的小乘经、律、论和大乘经、论..
不见举法并解
亦名:不见举并解羯磨羯磨疏·集法缘成篇:“不见举并解者,戒见等四,佛法大纲。反言不见,深乖至理。且信为道源,又为德母。必怀邪信,举弃众表,亦绝僧务。后若折伏,还以法除。”(业疏记卷三·二七·一三)..
九代
资持记·释钞序:“九代者,自后汉明帝佛法初传,至于大唐祖师出世,凡历九代。后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事钞记卷一·一九·一三)
一向记
【一向记】 p0002瑜伽八十一卷十五页云:一者、一向记。谓为如理来请问者,无倒建立诸法性相。二解 如四种记中说。三解 佛地经论六卷十五页云:一向记者:如有问言:一切生者,决定灭耶?佛法僧宝,良福田耶?如是等问,应一向记。此义决定。四解 大毗婆沙论十五卷十四页云:云何名应一向记问?此问应..
一切法空
【一切法空】 p0006辩中边论上卷八页云:菩萨为令力无畏等,一切佛法,皆得清净,而观此空故;名一切法空。
一切种诸冥灭
【一切种诸冥灭】 p0009俱舍论一卷一页云:言一切种诸冥灭者:谓灭诸境一切品冥。以诸无知,能覆实义,及障真见;故说为冥。唯佛世尊,得永对治;于一切境一切种冥,证不生法;故称为灭。声闻、独觉、虽灭诸冥;以染无智,毕竟断故;非一切种。所以者何?由于佛法极远时处,及诸义类无边差别,不染无知..
一切世界赞叹诸佛庄严
乃由弥陀愿心所生之众生世间清净庄严。此系天亲净土论所示净土二十九种庄严中,菩萨四种功德庄严之一。净土论(大二六·二三一中):“雨天乐花衣,妙香等供养;赞佛诸功德,无有分别心。”指菩萨于一切世界,遍照诸佛会大众,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故天亲誉之为净土正报中四种正修行功德..
一切如来必定法印
即菩提心之德名。行人以发菩提心之功德,乃得如来为其授大菩提记,将来必定成佛,故称菩提心为一切如来必定法印。[大日经疏卷五] p8
一切如来金刚寿命陀罗尼经
全一卷。唐朝不空译。略称金刚寿命陀罗尼经、寿命陀罗尼经、寿命经。现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全卷仅一千字左右。内容系佛陀为四天王宣说延命咒及对治死亡恐怖之法,并叙述读诵此经之功德。不空另译有金刚寿命陀罗尼念诵法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亦称金刚寿命念诵法,内容系毗卢遮那佛所说之金刚寿..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