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明心见性的人,惟悟与悟乃能知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人不知。我今说一古人的事情,有一个禅师,名归真,他去见沩山和尚,沩山问他叫什么名字,他答归真,沩山问:归真何在?他不能答,便转下山去。行到半山,遇着仰山和尚,问他何故下山,他月溪禅师答:被沩山问,不能答。仰山教他答云:鼻里耳里,他乃返见山,沩照前问,他月溪禅师答:鼻里耳里。沩山告曰:此话不是你的,是仰山的。照上所讲,故惟悟与悟乃能知之,不悟者不知。以上的辩论,是否?
月溪禅师答:是。
问:明心见性的人,惟悟与悟乃能知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人不知。我今说一古人的事情,有一个禅师,名归真,他去见沩山和尚,沩山问他叫什么名字,他答归真,沩山问:归真何在?他不能答,便转下山去。行到半山,遇着仰山和尚,问他何故下山,他月溪禅师答:被沩山问,不能答。仰山教他答云:鼻里耳里,他乃返见山,沩照前问,他月溪禅师答:鼻里耳里。沩山告曰:此话不是你的,是仰山的。照上所讲,故惟悟与悟乃能知之,不悟者不知。以上的辩论,是否?
月溪禅师答:是。
人生是否需要信仰人生渺渺,世事茫茫,何去何从,很难确定,原因是个人的力量有限,对人生的认识亦不够,对人生世界所发生的许多复杂问题实在不易解决,所以应有一个信仰的对象,那 面对现实社会,会更理智更有信心,不致於傍徨歧路,不知如何是好。有些人认为人生不需要有什 信仰,只要信仰自己就好;那些信仰神灵,..
慧能禅师的改革文/释本性六祖慧能禅师,是中国禅的始祖。他是个传奇的人物:目不识丁,却说出了划时代的《六祖坛经》;以俗人身份,就成为了禅宗六祖;圆寂后,肉身不坏,成为金刚舍利;一生致力于印度式禅法中国化的改革,且开天辟地,大获成效!印度式禅法,不等于佛陀禅法。在佛陀时代,佛陀拈花,迦叶微笑。于此,..
问题补充:顶礼真圆法师!弟子在父亲生西后帮忙穿过衣服。请问之后是否可以在佛前进香礼佛做功课?有的师兄说不可以,要在火化回来后用大悲水洗过手才可以在佛前敬香礼佛。不知是否真的要这么做?可弟子没有应该怎么办?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弟子已经在佛前敬过香该怎么办是否有什么法可破?在七七间还不可以..
顶礼真圆法师!阿弥陀佛!信女知自业障重,听同修说礼念地藏经消业障,家中可否放地藏菩萨像?家里没条件设有佛堂,可想在家念地藏经,经同修介绍请了地藏王菩萨像,在菩萨像前礼念地藏经,首念大悲十小咒,结束于回向皈依。没有焚香,菩萨像也没有开光,这样是否可以?我该怎样做妥当?还有我爱人他没有皈依是否可以..
不要开庙店白云禅师著述神道之属,以香火鼎盛表示神明威灵,可以有求必应;现前庙堂林立,无不香火鼎盛,热闹非凡,似乎每人都能有求必应。如果,因此而使某些野心人士加以利用,当能达到两种令人忽略的目的:一者是开发财源的最佳途径。二者是掌握票源的可靠门路。因此,原有的拜拜宗旨与精神,逐渐地..
佛陀白云禅师著述佛陀一词,在梵语中的意义,最简明的说法,应该是:觉悟的智者。即所谓:觉烦恼不害,可以转变成道;智事理不惑,可以彻底分明。因此,佛陀的法义,乃是以圆满的智慧,而证究竟的觉悟。不过,依名相而言,佛陀一词,乃是以成就了的境界而言,亦如典籍中所说: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当..
元珪禅师有人说中国祖禅与「儒,道」两家,有着像花,叶,茎三位一体不可分的关系。也有人认为「日本禅」才是中国祖禅的代表者。其实这些看法,确然是连「麻三斤」,「干屎橛」也不识的「混混儿」;当然,那「无念,无相,无住」的独特「禅思」更无法也无能接受的了。就以珪禅师度化岳神的事来说,它的..
【问】现在有很多穿着僧服的人会做一些人们印象里僧人不该做的事,人们很难分清这些人究竟是真僧人还是假和尚,请问师父,判断僧人真假的标准是什么?对这样犯错的僧人,佛教内部有没有自我净化的机制去处理呢?【智敏上师】真假标准是:思想知见是相信因果,进一步了解缘起性空的,行为是不伤害众生的..
问:请教是否有这么容易往生的佛净土? 「佛子,譬如明镜世界月智如来,常有无量诸世界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化现其身,而来听法。广为演说本生之事,未曾一念,而有间断。若有众生,闻其佛名,必得往生,彼佛国土。」(《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节选)「『若有众生,闻其佛名,必..
次七第三日开口就错,动念即乖。本来「禅」是没有什么好讲,讲也讲不到的,要自己去参,自己去领悟,如东西是苦是甜,唯有自己吃了才知道,靠自己去体会的。六祖讲:「前念不生,后念不灭,是什么呢?」又对惠明说:「不思善,不思恶,是什么东西呢?」如我们在吃包子:「吃包子的是谁?甜的、咸的、香的,这到底是什么呢..
都说善有善报,首先衡量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善良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学佛的人,都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却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小乘、大乘,显宗、密宗都有各自的善恶标准,其中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因为层次不同,所以要求也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在小乘里讲,因贪嗔痴所做的一切都是..
福州长庆大安禅师,别号懒安,百丈怀海禅师之法嗣,俗姓陈。幼年入道,顿拂尘蒙。元和十二年(817)于建州浦城县凤栖寺受具足戒。后受业于黄檗山(今福建福清县境内),学习律乘。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深感所学于自己的真实受用不大,尝自念言:“我虽勤苦,而未闻玄极之理。”于是振锡孤游。在前..
韩愈,字退之,唐河北昌黎人,三岁丧父,由哥哥嫂子抚养长大。韩愈早年深研儒学,并以儒学为正统,认为佛教不过是外国人的一种法术罢了。他反对佛教可以说到了舍生忘死的地步,当朝皇帝唐宪宗准备迎请佛的舍利供养,韩愈竟然上书《谏迎佛骨表》,如此不给皇帝面子,唐宪宗看了《谏迎佛骨表》,勃然大怒..
从人体五官看面相,怎样才可以看出一个人到底是不是长寿样呢?难不成浓眉大眼、长得清秀的人就较为长寿?长寿有哪些标准呢?具体关于什么样的人会长寿的秘密,下面就为大家揭晓一下。● 齿齐坚固者长寿齿与长寿牙齿的健康与否,直接观察出肾气的强弱和骨气的充沛与否。太乙照神经中说齿排齐坚固者,为长寿..
信众问:我见众生或知众生苦,容易流泪,那种流泪悲咽,不够淡定,特别容易动容。慈悲心是否会转化为执着呢?宗舜法师答:女性往往会有这样的一种情况。这其实是一种过去生中熏习而来的慈悲心,男性这种情况稍微少见一点。一般而言,女性感情比较细腻。但是,慈悲心肯定不是偏执,慈悲心也不是表现在流..
信众问:今天行脚芦花庵,看见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我们念阿弥陀佛佛号是否合适?宗舜法师答:十方诸佛成佛的时候,所证得的法身是一个。从这个意义上讲,释迦牟尼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药师佛,药师佛就是毘卢遮那佛,他们本来是平等无异,只是在报化二身上有一些差别。所以,你见释迦牟尼佛念..
居士:请问师父,弟子烦恼不断,意恶重重,甚至还造作身口意罪业,这种情况下信愿持名能够往生吗?带业往生是否只带旧业不带新业?大安法师:首先我们要认知到凡夫众生都是烦恼重重的,每天妄想杂念纷飞,我们与生俱来的贪、瞋、痴、慢、疑诸多的无明烦恼,一定会驱使吾人身口意三业造作恶业,正因为我..
所谓高抛,是指在打磨珠子时通过高温摩擦,使珠子表面烧焦,进而看起来颜色较深。一般都是品质较差或根本没有结香的沉香木,才会采用高抛工艺,高品质沉香本身含油量高,不用高抛就有着不错的品相。高抛过的沉香珠子,仔细辨别还是能看出高抛痕迹的。高抛过后的珠子表面会留下一圈规则类似于油线的痕迹..
马祖道一禅师: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马祖一日谓众曰: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达磨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
随缘化众的慧闻禅师唐朝慧闻禅师,信安人,他常劝人种福田。他说:“未预圣位,在五道中流转,并祸何所凭依?”他欲铸造8丈金身像,州官不允许,问他铜从何来?他说待大施主。不久,有清溪县夫妇二人,将她们的嫁资及明鉴布施于禅师,禅师为她誓愿道:此夫妇发心至诚,明鉴当铸在佛心前。不久,金佛脱模,明鉴果在佛心..
五祖大师的戒行精严,他修行是特别认真的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从西天到东土,历代祖师各有各的特长,各有各的密行,各有各的来历不同,现在略略说一说五祖大师的经历。五祖大师,生在湖北双峰山黄梅县,俗家姓周,七岁就被送到庙上修行。大约是他父亲、母亲,都是笃信佛教,觉得世俗这种生活,烦烦恼恼,..
问:佛性与见闻觉知如何分别? (南京法一和尚)月溪禅师答:佛性是如如不动的、无生无灭的、是无漏的,人人的是一样,本来不可以用名字代表,因教化众生,乃不得不强名之曰本来面目、一真法界、自性弥陀、常住真心、无余涅槃,不受薰染,本不动念,不被万物所支配,遍满虚空,充塞宇宙。见闻觉知之性,乃一念无明之所..
翟镜铭笔记今天我们演讲的就是人生的真义。人生在世究竟为些什么?究竟应该怎样彻底答复出来?我们人类天天的活动着,究竟为什么事呢?在一般常人的解答,人生无非求衣食住三件事。只能上事父母,中为己身,下畜妻子,就是了事。但我们要问一问,人类生活是否正如这一样的简单,这是很值得我们去寻求的一个问题。..
问:参禅的人,假如今生不悟,来生会堕落不堕落?临命终时有不有些发愿往生净土?月溪禅师答:参禅的人,假如今生不悟,他的般若种子是在的,来生不会堕落,比如我们今生学佛的人,前生都有点善根的,临命终的时候,照华严经及祖师的开示中发愿,生善知识家,明心见性,普度众生。照我所见祖师的开示中,尚无参禅的人临..
六祖偈神秀偈研究月溪法师讲胡品生录-----------------------佛经中无此说各派祖师不一定皆明心见性僧肇、道安、吉藏之错误僧肇〈无名论〉之错误各派说法应以大乘经典参考各派说法从何而生?佛未说断妄念,只要你除执着《大乘起信论》与《华严经》、《维摩诘经》所论适得其反妄念与妄缘二者不同妄念断尽,..
问:佛性不起妄念,妄念从何而起? (南京梅光羲)月溪禅师答:妄念是从见闻觉知灵性起,佛性是如如不动的,假如佛性能起妄念,则妄念断为佛性,妄念起为众生,岂不是成佛亦有轮回乎?
真如不守本性一般人说:“真如本来不动,因不守本性,一念不觉遂起妄想,造业作福轮回生死;倘一念觉悟真心复得,恒守不变,不受轮回,名为成佛。”此乃外道见解也。真如本体本来圆满现成,不变不动。《华严经》云:“譬如真如,恒守本性,无有变易。”倘真如而可变易,则是生灭法矣。《大乘起信论》所阐明者为“真..
这位禅师和老师谈论的时候,情急之下竟然打了老师,几年后终明白本篇文章介绍的是潭州渐源仲兴禅师的故事,顶礼禅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潭州渐源仲兴禅师,道吾宗智禅师之法嗣,曾为道吾和尚之侍者,并充典座。有一天,仲兴禅师递茶给道吾和尚,道吾和尚提起茶盏,问道:“是邪是正?”仲兴禅师合掌,..
问:佛性与见闻觉知的分别? (西安华清法师)月溪禅师答:佛性乃本来面目,是无生死,无来去,有知觉的(知觉者,即本来大觉之觉,非知觉之觉),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究竟快乐,是不受薰染,无漏的,人人是一样的,本来无名字,因说法乃随拈一名字,如真如实相、自心现量、如来藏心、无余涅槃等,都是一样的,佛性是如如不动..
天津潘复问:西方净土与六祖坛经所讲净土有何分别?西方净土与维摩居士讲的净土有何分别?惟心净土与惟物净土有何分别?法身弥陀佛与报身弥陀佛有何分别?依报净土与正报净土有何分别?月溪禅师答:西方净土是报身净土,坛经所讲乃法身净土,维摩居士讲亦是法身净土。惟心净土亦法身净土,惟物净土乃报身净土。法..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扫码后自动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