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诽谤他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人心不好,环保、治安,自然不好。若无是非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相关推荐
天台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史略天台宗学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该宗思想,虽肇于龙树,实则启蒙于北齐慧文。他从《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关于解释《大品》道种智、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之文..
二十种随烦恼
【二十种随烦恼】随烦恼心所,是唯识宗五位百法中的六位心所之一。此又名随惑,是随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随有三义,一者自类俱起,二者遍不善性,三者遍诸染心。随烦恼心所二十个,分为小随、中随、大随三种。小随烦恼十个、中烦恼二个、大随烦恼八个。小、中、大的分别,以三义俱备者名大随,兼具二..
一念不生
心中毫无杂念妄想,乃超越念虑的境界。
一心三观
(术语)又曰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或不次第三观。为天台圆教之观法,利根菩萨之所修习。原出于大智度论二十七所谓三智一心中得之文。又得中论观四谛品,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之意,天台智者大师之义因之而立。天台观经疏曰:一心三观者,此出释论。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中..
世界语言有三
子题:邪心中语、慢心中语、名字语行事钞·受戒缘集篇:“智论云,凡夫始学,邪心中语;那含果人,慢心中语;罗汉果者,名字语也。如此自知心之分齐,得佛净戒亦有分齐。故文云,佛子亦如是,勤求禁戒本等。”资持记释云:“智论下,引证。彼明世界语言有三:一、邪,二、慢,三、名字。是中二种不净,..
趣入(二)
云何证入一真法界?即以法界无障碍心为智,照此真境,体亦现前知见。不离知见,起观智故。盖现前一念知见心中,即具百万法界性相,即空即即即遍。心中了无边之境,境上显难思之心,心境重重,帝网无尽,即此法界智为能观心也。..
三妄执
由有无明,生五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也。此五根本之惑,开之成一百六十心,于其一百六十心中。 最粗者立粗妄执。 微细者为细妄执。 极微细者为极细妄执。此三妄执,该摄一切惑品。
随烦恼心所
【随烦恼心所】是五位百法中心所有法的第五位,此又名随惑,是随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随有三义,一者自类俱起,二者遍不善性,三者遍诸染心。随烦恼心所二十个,分为小随、中随、大随三种。小随烦恼十个、中随烦恼二个、大随烦恼八个。小、中、大的分别,以三义俱备者名大随,兼具二义者(自类俱起、..
慧心所
【慧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别境心所之一。慧即智慧,是明白拣择,《成唯识论》曰:‘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简择是比量智,于一切所知境界,简择其得失,而推度决定,故简择即慧的自性,由拣择而除掉疑惑,即是慧的业用。在愚昧心中,疑惑心中,则不能起慧。再者,邪见之流,以其痴增上故,..
八解脱
又名八背舍,即八种训练去除贪著的禅定。一、内有色相观外色解脱,谓心中若有色(物质)的想念,就会引起贪心来,应该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无从生起,故叫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即心中虽然没有想念色的贪心,但是要使不起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就还要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
九显一密
真言宗判十住心中之前九住心是显教,后一住心是密教,故曰九显一密。
三受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是环境不如意时心中所生起的苦恼感受;乐受是环境顺意时心中所生起的快乐感受;不苦不乐受又名舍受,即处于不顺不逆的环境时心中所生起的不苦不乐感受。
心佛
1、依心成佛的意思。2、是心是佛的意思。3、心中所现之佛,叫做心佛。
四禅天
色界诸天分为四禅,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即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此三天已不须断食,故无鼻舌二识,惟有乐受,与眼耳身三受相应,喜受与意识相应。二、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即少光、无量光、光音等三天,此三天无前五识,仅有意识,因之惟有喜..
嗔恚火
1、怒火。2、(喻)怒火能将人的一切功德烧毁。
九显一密
(术语)真言宗判十住心中前九住心为显教,后一住心为密教,故曰九显一密。
天台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史略 天台宗学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该宗思想,虽称出自龙树,实则启蒙于北齐慧文。他从《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关于解释《大品》道种智、一切智和一..
所见异
子题:定行心中、定行戒本疏·九十单提法:“所见异者,定行心中见诸恶像,言见好相也;及被人问,答他异本所见,故曰所见异也。”行宗记释云:“定行者,定谓禅定,行即事乱。”(戒疏记卷一三·二三·一七)..
大不善地法
【大不善地法】 p0242大毗婆沙论四十二卷十八页云:大不善地法有五种。一、无明。二、惛沉。三、掉举。四、无惭。五、无愧。又云:若法、一切不善心中可得;名大不善地法。谓若见苦所断,若见集所断,若见灭所断,若见道所断,若修所断,若在意地,若五识身,一切不善心中皆可得故;名大不善地法。应知..
大有覆无记地法
【大有覆无记地法】 p0244大毗婆沙论四十二卷十八页云:大有覆无记地法,有三种。一、无明。二、惛沉。三、掉举。又云:若法、一切有覆无记心中可得;名大有覆无记地法。谓若欲界萨迦耶见,边执见,相应心,若色无色界一切烦恼相应心,若在意地,若五识身,一切有覆无记心中皆可得故;名大有覆无记地法..
大无覆无记地法
【大无覆无记地法】 p0245大毗婆沙论四十二卷十八页云:大无覆无记地法有十种。即前大地受等十法。若法、一切无覆无记心中可得;名大无覆无记地法。谓若欲界系,若色界系,若无色界系,若在意地,若五识身,若异熟生,若威仪路,若工巧处,若通果心,皆可得故;名大无覆无记地法。应知此中无别心所,唯..
九显一密
日本真言宗之教判。以十住心中,前九住心为显教,后一住心为密教,称为九显一密。(参阅“十住心”431) p162
二利真实
即自利真实与利他真实。善导于观经疏散善义解释至诚心,谓至即真,诚即实。又真实有二,一为自利,一为利他。 自利真实复分为二,即:(一)真实心中制舍自他诸恶及秽国等,行住坐卧想同一切菩萨制舍诸恶,我亦如是。(二)真实心中勤修自他、凡圣等善,又此于身、口、意三业约为六重。即:(1)真实心中之口..
报慈从瑰禅师
杭州报慈院从瑰禅师,福州陈氏子。僧问:「承古有言,今人看古教,未免心中闹。欲免心中闹,应须看古教。如何是古教?」师曰:「如是我闻。」曰:「如何是心中闹?」师曰:「那畔雀儿声。」
一法印
[出宗镜录]一法印者。谓一念心含摄一切世间法。无不悉备。然此诸法于一心中。炳然显现。如印印泥。文无前后。故云。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是也。
觉观三种发相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曰观。一明利心中觉观发相谓修禅之人。宿无善根。现修定时。善法不起。但觉观攀缘。念念不住。三毒之中。或缘贪。或缘嗔。或缘痴。如是经年累月而不得定。此为明利心中觉观发相。二半明半昏觉观发相谓修禅之人。于摄念时。虽了觉观烦恼念念不住。但随所缘..
别教说听四句
[出华严经疏]别教者。圆融具德。异前诸教。一唯说无听谓众生全在诸佛心中故。则果门摄法无遗。故所说教。唯佛所现。是名惟说无听。二惟听无说谓佛全在众生心中故。则因门摄法无遗。故所说教。即众生心中自现。是名唯听无说。三说听双存谓生佛互在。则因果交彻故。众生心中之佛。为佛心中之众生。说法佛..
师子吼
(喻)佛在大众之中演说佛法,心中毫无怖畏,有如师子作吼。
初禅
1、初禅定。2、初禅天。楞严经说: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运心供养
1、只在心中作供养的观想,并不在行为上表现出来。2、供养时运心作观。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