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兄师弟:师兄,你到哪里去?风吹到哪里,就到哪里去。 师弟语塞。回去问师。
笨,你可以反问他,如果没风时,你到哪里去呢?
弟子记住了。
师兄,你到哪里去?腿到哪里,我就到哪里。 师弟语塞。回去问师。
笨,你为什么不问他,如果腿儿不走了,你到哪里去呢?
弟子记住了。
师兄,你到哪里去?
我到市场买菜去。
师弟语塞。
师兄师弟:师兄,你到哪里去?风吹到哪里,就到哪里去。 师弟语塞。回去问师。
笨,你可以反问他,如果没风时,你到哪里去呢?
弟子记住了。
师兄,你到哪里去?腿到哪里,我就到哪里。 师弟语塞。回去问师。
笨,你为什么不问他,如果腿儿不走了,你到哪里去呢?
弟子记住了。
师兄,你到哪里去?
我到市场买菜去。
师弟语塞。
孔子称赞颜回道,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在这样简陋的物质环境中,也能觉得很幸福,为什么?因为他的精神修养很丰富,能够不改其乐。有贫而乐者,也有富而苦者,这中间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你是否有丰富而高贵的精神生活。仓廪实而知礼节,贵不是做多大的官,..
我经常会遇到一些人跟我抱怨说:某某人一生做尽坏事,可身体却越来越好,日子也越过越顺。而我经常与人为善、帮助别人,做过很多好事,还专心念佛,却一点好结果也没有,生活中事事不顺,遇到很多逆境。因果是不是根本不存在呢?我回答说:这并非因果不存在,而是你对因果规律一知半解,见地也不够清晰..
绍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在世经常说:随缘就是家乡,放下就是道场。随缘,不过分追求。你到那里,那里人干什么事你就和他一样干,那就是随缘。随缘,那里人就把你当自己人。你也不和别人搞两样,别人也对你热情。你能把架子放下来,那个地方就是道场。有的人出身高贵、家庭富裕,他到那里去,衣食住行和人..
佛不在别处,就在自己身边。你到别的地方找不到佛。若是你有智慧、有修行,你最讨厌,看着最不顺心,身边的这个人就是佛,就是菩萨,是来度化你的。若是你没有修行,没有智慧,他就是你的冤家,是来讨债的。上师不是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吗?这是冤家嘛。不是说最不听话、最淘气的儿子或女儿是来讨债的吗..
命好不好看哪里?--嘴一个人的命运好不好,从他有没有口德就看的出来!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是口业。一个人的命运好不好,从他有没有口德就看的出来。所以口业很重要,人一辈子缺德事不会天天做,但是缺德的话,难听的话,不正经的话可能会天天说。日积月累,福报都从这张嘴里跑光了,所以,说话没口德的人..
◎ 朱秀清一日,祖钦禅师问原妙禅师:日间清醒时,还作得主么?原妙禅师说:作得主。祖钦禅师又问:睡梦中作得主么?原妙禅师:作得主。祖钦禅师就说:正睡着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何处?原妙禅师无近语。祖钦禅师见状,叮嘱说:从今日开始,也不要你学佛学法,也不要你穷古穷今,只要做饿了吃..
李炳南答: 有人看见西方佛菩萨,这样的事情当然存在,《往生传》及《净土圣贤录》都有记载。所画图像是根据《十六观经》而来,只不过简略地画出来罢了。文字是事情的说明,图画是文字的实体,不一定要依照各人看见的作依据。依据菩萨显像来画的也有,像观音菩萨的像有些就是如此。..
地藏菩萨哪里人?正如法师在念诵《地藏经》共修法会上开示诸位慈悲:今天,我们念《地藏经》,大家都念得很专注很虔诚。有人问起:地藏菩萨是哪里人?人们初次认识,都想了解对方是哪里人?今年几多岁?在哪里上班?等等一些问题。我们经常念《地藏经》,当然地藏王菩萨的履历,我们也想知道一下。地藏王菩萨是哪里..
黑檀木的产地在哪里,非洲黑檀是一种叫做非洲条纹乌木的木材,它的特征是明显的黑底黄纹,木纹走向呈条纹状,木质纤维较粗,入水则沉,性能较好。那么黑檀木的产地在哪里呢?黑檀木的产地只有在印尼,其他产地出的均不是黑檀木。用于音响方面来说,正宗黑檀木的效果是其他假黑檀所不能比的。下面将提到..
怎样能生佛界?佛是觉,就是觉悟。能觉悟就是佛,不能觉悟就是众生。所谓“一念觉就是一念佛,念念觉就是念念佛;一念迷就是一念众生,念念迷就是念念众生;时时觉就是时时佛,时时迷就是时时众生。”你能觉悟自己所做的是颠倒事,就是佛;你不能觉悟自己所做的是颠倒事,就是众生。所以说佛和众生的界限,..
【因食起诸恶行所作过患】 p0595瑜伽二十三卷十页云:云何因食起诸恶行所作过患?谓如有一、为食因缘,造作积集身诸恶行。如身恶行,语、意、亦尔。临命终时,为诸重病苦所逼切,由先所作诸身语意种种恶行增上力故;于日后分,见有诸山,或诸山峰,垂影悬覆近覆极覆。便作是念:我自昔来,依身语意所造..
【损恼】 p1252瑜伽九十一卷三页云:言损恼者:即于诸受、不可乐故。
【喜】 p1163瑜伽十一卷三页云:喜者:谓正修习方便为先,深庆适悦心欣踊性。二解瑜伽二十六卷二十三页云:若于有乐亲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庆其乐;当知是喜。三解此喜无量之喜。瑜伽四十四卷十页云:若诸菩萨、于有乐者,发起随喜增上意乐;普缘十方,修喜俱心。是名为喜。..
【诸法差别道理】 p1352瑜伽六十四卷十八页云:复次略由五相,应知诸法差别道理。一、由相故,二、由体故,三、由业故,四、由法故,五、由因果故。相者:谓由所依故,及行住故。体者:谓由自体相故,及差别相故。业者:谓由自作用故,及邪正行故。法者:谓由染净故,及世俗胜义谛故。因果者:谓由近远..
【随说因】 p1366瑜伽五卷九页云:谓依语因依处,施设随说因。所以者何?由于欲界系法,色无色界系法,及不系法,施设名为先故;想转。想为先故;语转。由语故;随见闻觉知,起诸言说。是故依语依处,施设随说因。二解 瑜伽三十八卷九页云:谓一切法名为先故想。想为先故说。是名彼诸法随说因。又无记..
【别执一蕴为我我所】 p0689 大毗婆沙论八卷五页云:问:颇有于一蕴执我我所耶?答:有。谓色蕴行蕴中,各有多法;执一为我,余为我所。受想识蕴,虽无多类;而有种种差别自性。是故亦得计一为我,余为我所。..
【决择有四种】 p0700 集论四卷一页云:云何决择?略说决择有四种。谓谛决择、法决择、得决择、论议决择。
说禅法之五经。皆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即:(一)禅法要解经,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二)达摩多罗禅经,二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三)坐禅三昧法门经,二卷,僧伽罗刹造,鸠摩罗什译。(四)五门禅经要用法,一卷,佛陀蜜多造,刘宋昙摩蜜多译。(五)禅要经,一卷,译者佚名。 p1160 ..
引正王之子。引正王,梵名Sātavāhana,音译娑多婆诃,系古代中印度憍萨罗国之主,归依龙树,从习药术,得年貌不衰之妙术。太子欲早登大位,私忖父王之长命乃依龙树之福力而得,遂乞龙树自裁。龙树既死,王亦命终,太子遂即王位。[大唐西域记卷十] p1392 ..
摄,摄取、摄受之意。菩萨地持经卷十载,菩萨以六种法摄诸众生,过去已摄,现在今摄,未来当摄,乃至历尘数劫,无有疲厌。六种摄即:(一)顿摄,顿乃遽之义。谓菩萨从初发心,于一切众生作父母想,随力所能,以一切乐事饶益而摄取之。(二)增上摄,谓菩萨既已发心,若于父母则起尊重心,种种方便劝修善法..
指止观学业。乃日本天台法华圆宗学生所必修学的两业(止观业、遮那业)之一,系由日本最澄于延历二十五年(806)正月上奏所制定者。止观业为学习法华、金光明、仁王等诸经,而以圆顿戒修止观(即定慧),以达成天台圆宗三学。遮那业即学习大毗卢遮那经(大日经),以通达真言密教。[显戒论缘起、天台..
位于江西星子县,庐山南麓。系东晋咸康六年(340),右将军王羲之舍其故宅,为三藏佛陀耶舍所建。唐元和(806~820)年中,智常再事兴建,白乐天、李渤等文人亦常来访道。尔后成为禅院。宋太平兴国九年(984)道诠住寺,为第十二世。道俗云集,门风大振。后迭经克文、正贤、昙华、慧南诸师住持,遂为禅..
略称难易二道。为净土教所立之判教。净土教将佛陀一代之教法大别为二种,即难行道与易行道。以陆路步行之难,比喻众生于五浊恶世欲凭自力而期入圣得果之修行,称为难行道;反之,以水上航行之易,此喻众生依佛之慈悲与广大智慧,而往生净土、证果开悟之法门,称为易行道。此系根据龙树所判难易二道之说..
因明用语。因明论式中,意义均等之品类称为同品。同品若为立(立论)者不许(承认),而为敌(问难)者所许,则称为他同品。他同品即自异品。(参阅“共异品”2197、“自同品”2518、“自异品”2533) p1543
(术语)谓以心传心之灌顶也。又名秘密灌顶。大日经五偈曰:第三以心授,悉离时方。大日疏十五释之曰:师弟子俱得瑜伽,以心灌顶,犹如摩顶授记。
(杂名)由乾陀罗之略。山名。
(书名)四十八卷。宋赜藏主集。为搜罗南岳怀让以下数十人之语录者,可观南岳下禅风之至要典籍也。出于大明三藏目录,阅藏知津四十二等。
(经名)具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八卷,唐般若等译。本论之注述如下: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悬示一卷,来舟述。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科文一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八卷,来舟浅注。
(传说)讫栗枳王十梦之第九。俱舍光记九曰:王梦见有广坚衣。有十八人,各执少分,四面争挽。衣不破者,表释迦遗法。弟子分佛正法成十八部,虽有异执而真法尚存,依之修道皆得解脱。俱舍颂疏一曰:大圣喻折金杖,况以争衣。争衣则衣终不破,斫金则金体无殊。..
(譬喻)法华七喻之一。佛性譬之衣中之宝珠也。法华经五百授记品曰: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