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决定成败。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大格局。 何为格局?格局既是心理空间,也是精神结构,还是生命容量,更是综合素养。常言道:再大的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对个人来说,如果事业是饼,格局就是烙饼的锅。决定一个人格局大小的常有以下维度。 人的境界有高有低。有的人,自己就是世界,世界就是自己,他们只为自己活着,谋的是一己之私,这种人局限于自我的羁绊;有的人,世界就是圈子,圈子就是世界,他们只为小团体活着,谋的是少数人的利益,这种人跳不出小我的束缚;有的人,世界就是他人,他人就是世界,他们为众人而活着,满怀济世为民之志,谋的是大众的利益,这种人达到了无我的境界。可见,格局的核心是为了谁,大格局必有大觉悟。 胸怀的大小可以量化。有的人是坑量,他们的心胸像水坑一样小,逢水则盈,遇旱则干,心里装不下别人,或者自我封闭,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容不下不同意见,或者患得患失,睚眦必报,让别人过得不痛快,自己也活得很辛苦;有的人是湖量,他们的心胸虽有一定容量,但局限于某时某地、某人某事,只是有选择地部分开放,盛不下社会的风风雨雨和人生的潮起潮落,做不到宠辱不惊、从容淡定;有的人是海量,他们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广阔,有兼容并蓄之德、吞天吐地之量,善于汇众人之智、集各方之力,能忍世人难忍之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顺境时不张狂,逆境时不失落。可见,格局的尺度是装多少,大格局必有大度量。 眼界取决于角度。有的人用直角,看到的是世界的一个扇面,或者事物的一个侧面;有的人用广角,看到的虽非全部,但也精彩;有的人用全角,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通晓古今,视野宏阔,看到的是完整的世界。可见,格局的前提是看多宽,大格局必有大视野。 思想层次决定思维质量。有的人,思想浮于表层,他们知识贫乏、理论浅薄、思维能力欠缺,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有的人,思想触及浅层,他们不乏小聪明、小智慧,但思想深度不够,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常常自满自足、浅尝辄止;有的人,思想抵达通透层,他们具有历史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够抓住事物的要害、把握事物的规律,在充满多变性、复杂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找准方位、辨明是非、正确决断。可见,格局的本质是想多深,大格局必有大智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境界再高,胸怀再广,眼界再宽,思想再深,最终还得靠执行。有的人,只会纸上谈兵,他们夸夸其谈,停留于空想和空谈,到头来总是空对空;有的人,习惯于花拳绣腿,他们流于形式、得过且过,满足于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工作不深入、落实不到位;有的人,能够知行合一,他们务实肯干,有坚定的意志力和超常的执行力,善于以理论指导实践、将思想化为行动,既能察实情、出实招,又会办实事、求实效。可见,格局的归宿是干多好,大格局必有大手笔。
相关推荐

堕胎流产后婴灵究竟去了哪里?
目前堕胎的人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趋势于低龄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堕胎呢?因为都没有明白堕胎的后果是有多么严重,只想着赶紧去掉这块绊脚石,或者是所谓的无奈之举!你们知道那些被残忍堕掉的小天使们都去哪里了吗?他们都过得好吗?会不会受冻挨饿,被欺负呢?还是这些婴灵们仍在世间游荡呢?亦或是..

信愿法师:大海在哪里?
“深心”就是深信之心,决定深信,是佛的愿力决定使众生深信,佛的愿力决定使众生信机,佛的愿力决定使众生信法,所以机法两种深信,是建立在佛的愿力立场看待,这非常重要的观念。净土真宗说一个名相,就是“信心决定”,很多人被“信心决定”这句话弄得晕头转向,一直在名号以外再找一个信心,叫做“头上安头”..

人间天:初学佛从哪里开始?
学佛从哪里开始啊?原先的接触,总会认为做善止恶就是学佛了,但是这不完整。我们将从以下几点与大家聊聊这个问题。1.佛教的觉悟佛是世间和出世间最高觉悟的践行者、发现者、追随者、发扬者、维护者。最高觉悟包括了三个部分:一、是自己觉悟;二、是能帮助他人觉悟;三、是自己觉悟和帮助他人觉悟都能做..

大愿法师:贵族精神哪里贵了?贵在丰富的精神生活
孔子称赞颜回道,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在这样简陋的物质环境中,也能觉得很幸福,为什么?因为他的精神修养很丰富,能够不改其乐。有贫而乐者,也有富而苦者,这中间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你是否有丰富而高贵的精神生活。仓廪实而知礼节,贵不是做多大的官,..

因果去哪里了
我经常会遇到一些人跟我抱怨说:某某人一生做尽坏事,可身体却越来越好,日子也越过越顺。而我经常与人为善、帮助别人,做过很多好事,还专心念佛,却一点好结果也没有,生活中事事不顺,遇到很多逆境。因果是不是根本不存在呢?我回答说:这并非因果不存在,而是你对因果规律一知半解,见地也不够清晰..

记住这四句话,到哪里都能自在
绍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在世经常说:随缘就是家乡,放下就是道场。随缘,不过分追求。你到那里,那里人干什么事你就和他一样干,那就是随缘。随缘,那里人就把你当自己人。你也不和别人搞两样,别人也对你热情。你能把架子放下来,那个地方就是道场。有的人出身高贵、家庭富裕,他到那里去,衣食住行和人..

佛的化身在哪里
佛不在别处,就在自己身边。你到别的地方找不到佛。若是你有智慧、有修行,你最讨厌,看着最不顺心,身边的这个人就是佛,就是菩萨,是来度化你的。若是你没有修行,没有智慧,他就是你的冤家,是来讨债的。上师不是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吗?这是冤家嘛。不是说最不听话、最淘气的儿子或女儿是来讨债的吗..

命好不好看哪里?
命好不好看哪里?--嘴一个人的命运好不好,从他有没有口德就看的出来!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是口业。一个人的命运好不好,从他有没有口德就看的出来。所以口业很重要,人一辈子缺德事不会天天做,但是缺德的话,难听的话,不正经的话可能会天天说。日积月累,福报都从这张嘴里跑光了,所以,说话没口德的人..

主人公在哪里
◎ 朱秀清一日,祖钦禅师问原妙禅师:日间清醒时,还作得主么?原妙禅师说:作得主。祖钦禅师又问:睡梦中作得主么?原妙禅师:作得主。祖钦禅师就说:正睡着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何处?原妙禅师无近语。祖钦禅师见状,叮嘱说:从今日开始,也不要你学佛学法,也不要你穷古穷今,只要做饿了吃..

李炳南答:西方极乐世界画图中佛菩萨等像,是根据哪里翻印出来的,是不是已经曾经有人看见了西方佛菩萨而画的
李炳南答: 有人看见西方佛菩萨,这样的事情当然存在,《往生传》及《净土圣贤录》都有记载。所画图像是根据《十六观经》而来,只不过简略地画出来罢了。文字是事情的说明,图画是文字的实体,不一定要依照各人看见的作依据。依据菩萨显像来画的也有,像观音菩萨的像有些就是如此。..

正如法师:地藏菩萨哪里人?
地藏菩萨哪里人?正如法师在念诵《地藏经》共修法会上开示诸位慈悲:今天,我们念《地藏经》,大家都念得很专注很虔诚。有人问起:地藏菩萨是哪里人?人们初次认识,都想了解对方是哪里人?今年几多岁?在哪里上班?等等一些问题。我们经常念《地藏经》,当然地藏王菩萨的履历,我们也想知道一下。地藏王菩萨是哪里..

黑檀木的产地在哪里
黑檀木的产地在哪里,非洲黑檀是一种叫做非洲条纹乌木的木材,它的特征是明显的黑底黄纹,木纹走向呈条纹状,木质纤维较粗,入水则沉,性能较好。那么黑檀木的产地在哪里呢?黑檀木的产地只有在印尼,其他产地出的均不是黑檀木。用于音响方面来说,正宗黑檀木的效果是其他假黑檀所不能比的。下面将提到..

宣化上人:十法界就是十条路,去哪里全看自己
怎样能生佛界?佛是觉,就是觉悟。能觉悟就是佛,不能觉悟就是众生。所谓“一念觉就是一念佛,念念觉就是念念佛;一念迷就是一念众生,念念迷就是念念众生;时时觉就是时时佛,时时迷就是时时众生。”你能觉悟自己所做的是颠倒事,就是佛;你不能觉悟自己所做的是颠倒事,就是众生。所以说佛和众生的界限,..
因食起诸恶行所作过患
【因食起诸恶行所作过患】 p0595瑜伽二十三卷十页云:云何因食起诸恶行所作过患?谓如有一、为食因缘,造作积集身诸恶行。如身恶行,语、意、亦尔。临命终时,为诸重病苦所逼切,由先所作诸身语意种种恶行增上力故;于日后分,见有诸山,或诸山峰,垂影悬覆近覆极覆。便作是念:我自昔来,依身语意所造..
损恼
【损恼】 p1252瑜伽九十一卷三页云:言损恼者:即于诸受、不可乐故。
喜
【喜】 p1163瑜伽十一卷三页云:喜者:谓正修习方便为先,深庆适悦心欣踊性。二解瑜伽二十六卷二十三页云:若于有乐亲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庆其乐;当知是喜。三解此喜无量之喜。瑜伽四十四卷十页云:若诸菩萨、于有乐者,发起随喜增上意乐;普缘十方,修喜俱心。是名为喜。..
诸法差别道理
【诸法差别道理】 p1352瑜伽六十四卷十八页云:复次略由五相,应知诸法差别道理。一、由相故,二、由体故,三、由业故,四、由法故,五、由因果故。相者:谓由所依故,及行住故。体者:谓由自体相故,及差别相故。业者:谓由自作用故,及邪正行故。法者:谓由染净故,及世俗胜义谛故。因果者:谓由近远..
随说因
【随说因】 p1366瑜伽五卷九页云:谓依语因依处,施设随说因。所以者何?由于欲界系法,色无色界系法,及不系法,施设名为先故;想转。想为先故;语转。由语故;随见闻觉知,起诸言说。是故依语依处,施设随说因。二解 瑜伽三十八卷九页云:谓一切法名为先故想。想为先故说。是名彼诸法随说因。又无记..
别执一蕴为我我所
【别执一蕴为我我所】 p0689 大毗婆沙论八卷五页云:问:颇有于一蕴执我我所耶?答:有。谓色蕴行蕴中,各有多法;执一为我,余为我所。受想识蕴,虽无多类;而有种种差别自性。是故亦得计一为我,余为我所。..
决择有四种
【决择有四种】 p0700 集论四卷一页云:云何决择?略说决择有四种。谓谛决择、法决择、得决择、论议决择。
五部禅经
说禅法之五经。皆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即:(一)禅法要解经,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二)达摩多罗禅经,二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三)坐禅三昧法门经,二卷,僧伽罗刹造,鸠摩罗什译。(四)五门禅经要用法,一卷,佛陀蜜多造,刘宋昙摩蜜多译。(五)禅要经,一卷,译者佚名。 p1160 ..
引正太子
引正王之子。引正王,梵名Sātavāhana,音译娑多婆诃,系古代中印度憍萨罗国之主,归依龙树,从习药术,得年貌不衰之妙术。太子欲早登大位,私忖父王之长命乃依龙树之福力而得,遂乞龙树自裁。龙树既死,王亦命终,太子遂即王位。[大唐西域记卷十] p1392 ..
六种摄
摄,摄取、摄受之意。菩萨地持经卷十载,菩萨以六种法摄诸众生,过去已摄,现在今摄,未来当摄,乃至历尘数劫,无有疲厌。六种摄即:(一)顿摄,顿乃遽之义。谓菩萨从初发心,于一切众生作父母想,随力所能,以一切乐事饶益而摄取之。(二)增上摄,谓菩萨既已发心,若于父母则起尊重心,种种方便劝修善法..
止观业
指止观学业。乃日本天台法华圆宗学生所必修学的两业(止观业、遮那业)之一,系由日本最澄于延历二十五年(806)正月上奏所制定者。止观业为学习法华、金光明、仁王等诸经,而以圆顿戒修止观(即定慧),以达成天台圆宗三学。遮那业即学习大毗卢遮那经(大日经),以通达真言密教。[显戒论缘起、天台..
归宗寺
位于江西星子县,庐山南麓。系东晋咸康六年(340),右将军王羲之舍其故宅,为三藏佛陀耶舍所建。唐元和(806~820)年中,智常再事兴建,白乐天、李渤等文人亦常来访道。尔后成为禅院。宋太平兴国九年(984)道诠住寺,为第十二世。道俗云集,门风大振。后迭经克文、正贤、昙华、慧南诸师住持,遂为禅..
功德品
指经中叙述功德之篇章。例如法华经有分别功德品、随喜功德品、法师功德品等三品,六十华严有初发心菩萨功德品、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等二品,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有如来无过功德品、信功德品等二品。 p1568
难行道易行道
略称难易二道。为净土教所立之判教。净土教将佛陀一代之教法大别为二种,即难行道与易行道。以陆路步行之难,比喻众生于五浊恶世欲凭自力而期入圣得果之修行,称为难行道;反之,以水上航行之易,此喻众生依佛之慈悲与广大智慧,而往生净土、证果开悟之法门,称为易行道。此系根据龙树所判难易二道之说..
他同品
因明用语。因明论式中,意义均等之品类称为同品。同品若为立(立论)者不许(承认),而为敌(问难)者所许,则称为他同品。他同品即自异品。(参阅“共异品”2197、“自同品”2518、“自异品”2533) p1543
以心灌顶
(术语)谓以心传心之灌顶也。又名秘密灌顶。大日经五偈曰:第三以心授,悉离时方。大日疏十五释之曰:师弟子俱得瑜伽,以心灌顶,犹如摩顶授记。
由干
(杂名)由乾陀罗之略。山名。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