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一与异。彼此相同叫做一,彼此各异叫做异。一与异,都是偏于一边的思想。中论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大乘佛教在部派佛教流行时期,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开始产生和传播。当时在家佛教徒中流行着对安置佛陀舍利的佛塔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 ──菩萨众。参加这些教团的有出家的导师(僧侣)和在家的支持者(俗人)。他们中间一部分人为了修持和传教的需要,编辑了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最..
【随说因】为十因之一。《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谓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一切惑业系缚与不系缚之法,随所见闻觉知而起诸言说。能说之语为所说之因,此持业释。亦即由有‘名’而有‘想’,由有‘想’而起‘语’,由‘语’而有‘言说’;此中,‘名想’与‘语’,即是随说因。简单的说,能说是所说之因..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凡四卷。楞伽本为山名;阿跋多罗为‘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的宝经,为唯识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识所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为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经典..
欲想、嗔想、害想。欲想是生起贪欲的思想;嗔想是生起嗔恚的思想;害想是生起害人的思想。
去掉对一切事物、理论、思想以及意见等的执著。
我们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叫做业,如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叫做善业,坏的思想坏的行为就叫做恶业。
即七次受生于人天之间,乃“极七返有”思想之转讹。(参阅“极七返有”5477) p94
佛灭后安住于世界上保持佛法的三宝,木雕泥塑纸画的佛像,即住持佛宝,三藏经典,即住持法宝,剃发染衣的比丘,即住持僧宝。
思想被所知所见所束缚,也就是执著于法,与法执同义。
修者修正,行者实行。实行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叫做修行。
又名唯识,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心识变现出来的。
(名数)一、欲想,起贪欲之思想也。二、瞋想,起瞋恚之思想也。三、害想,起害人之思想也。无量寿经上曰: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净影疏曰:未对境界,预起邪思,名之为觉。对缘生心,说为三想。【又】一、怨想,于人欲加害于我者,及害我父母兄弟者,亦生亲爱之想也。二、亲想,于父母..
又作久成、久远古成、久远本佛、无始古佛。乃谓在印度摩揭陀国菩提伽耶菩提树下开悟成佛之伽耶始成(近成)之释尊(释迦),系为一种方便示现之假相;实际上,释迦于久远之前早已开悟成佛,且在无限时间中,即已教化众生。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即以此为蓝本加以开演。此外,阿弥陀佛有十劫弥陀以对应于..
全一卷。隋代僧昙迁(542~607)撰。本书无单行本,唐代智俨编集之华严经孔目章卷四收录其全文(大正藏第四十五册),续高僧传卷十八昙迁传亦收录一部分。昙迁为大乘摄论学者,又崇尚老庄之学,本书即其阐论泯绝是非对立之超然境界。此类超越是非之论说,为佛教所本有,然与庄子齐物论“万物齐同”之思..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无 性自十八世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克尔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促使人们思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人类对当前世界普遍存在的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同时把对事实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然后通过实践、理..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 虚 新的意义平常说新乃对旧的反面而言,而佛法真胜义中无新无旧,缘生义中则没有一定的分划,小至一事一物,大至一世界乃至无量世界,都刹那刹那生灭相续的迁流着而新陈代谢。然依佛法契理契机的契机原则,以佛法适应这现代的思想潮流及将来的趋势上,因为人类在一个区域之中一..
真正的出离心宗萨仁波切在佛教里,出离有很多种含义和解释,我遇到的很多人都把佛教的出离理解为远离人世,就像悉达多太子曾经做过的那样。不过这种解释容易把尚未准备好的人吓跑,佛陀并不打算剃光每个追随者的脑袋。对于生活在城市里,喝桶装水,每天坐地铁上下班的人来说,悉达多的出离在多数时候只..
◎ 大 德十玄无碍是华严宗非常重要的思想,是智俨承杜顺而说。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智俨对十玄思想做了非常详尽的论述,但对十玄的次第并没有多加注重,其注重的乃是通过十玄,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法界无碍之境。如其在《华严一乘十玄门》卷一中,在标列十玄之名时,皆于其后再次标列:约相应无先后说..
合掌不是并拢双手,而是恭敬万有。军人见到长官要敬礼,学生见到老师要问好;过去,晚辈见到长者要鞠躬,西洋人见面也要握手,甚至拥抱,这些都是一种心意的交流。合掌的意义也是这样。《华严经》云:合掌以为华,身为供养具;善心真实香,赞叹香烟布。一合掌,给人感觉庄重、尊敬;一合掌,流露内心虔..
◎ 梦 参我们每个人,思想随时变化的,当你打完佛七,得到佛菩萨加持,或者诵经诵到非常相应,但不是诵经天天都相应的。我不晓得诸位道友有没有体会,你诵二三十年,这部经你很有基础,在经上所说的话,你也明了了很多,突然间会完全失掉,这就叫业障发现。我过去听到这么个公案,有位老和尚在闭关,闭..
一、为什么要孝顺父母?知母:三界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无一不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大至老虎、狮子,小至蚊虫、蚂蚁,没有一个众生没有当过自己的父母。只是由于不断投生流转,现在认不出他们是自己的父母而已。实际上,每一众生做每个众生的父母的边际也无有尽头,旁生界母亲关心孩子,孩子无误认识母亲等现..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很有特色,在信仰上,具有强烈的宗教情怀;在理论上,继承昙鸾、道绰二大师的净土思想,并丰富发展为一以“他力本愿”为核心的净宗理论体系,澄清了诸多净土理论上的迷误,为净宗在中国的弘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兹分述如下:(1)信心诠释,深得佛心。大师诠显《观经》圆发三心以为往生..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万人,其名曰智幢菩萨、法幢菩萨、月幢菩萨、日幢菩萨、无量幢菩萨、跋陀波罗等,十六正士,文殊师利等。六十同意、弥勒菩萨等,贤劫一切菩提萨埵。尔时无尽智菩提萨埵,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以种种宝华散于佛上,白佛..
一1印祖教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从深信因果。真正深信因果的人,安于自己的现实状况,他生活过得很自在,很快乐。2不相信因果的人,逆境现前,受果报受得不甘心不情愿,他在这里头怨天尤人,天天在造罪业,这个很可怕!3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知道这前世的因,你看看现在..
世界上有一种生意永不亏本星云大师1)人家侮辱你,你要当作是培福;人家伤害你,你要当作是他来成就你。你受尽委屈,记得!你是有福报的人,不要抗拒,一个人伤害别人两种情形:伤害别人就是花自己的功德法财,一个伤害别人的,心肠不好,常常伤害人家,就是拿钱去给人家赚;一个忍辱的人,就是一直收..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於本人。”这些在世间确实有这些灾难。『咒』是一种邪术,注解里面讲,「凡咒毒药乃用鬼法,欲害於人」,役使鬼神一类的来害人。除这一类之外,譬如在大陆西南苗疆地区放蛊一类的,也是属於这个,也是属於这一类。这一类确确实实就像经上所讲的,他这个咒、..
菩提心如何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菩提心,就是在佛法上用心,在佛法上学习和弘传。我们学了佛法之后,怎么去修呢?在工作和生活中起修。比如说,六度四摄,是菩萨道的行持。六度,是自觉;四摄,是觉他。好,我们就把六度四摄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就叫修行。修行不是说一定剃个光头,穿上僧袍,到山..
世界上最公平的就是因果星云法师人有一个身体,可以做好事,做坏事。拳头,我打你一拳,你把我送到公安局,是恶;你帮我捶背,那就是好事。钱有净财,也有不义之财。人有三个东西很重要:身体可以做好事做坏事;嘴巴,可以说好坏说坏话;心,可以有好的念头,有坏的念头。过去古人说,不要造恶业哦;善..
梦参老和尚我们要想求福德的话--我们多分是求解脱的,但是我们也求福德,在你回向的时候,你要特别地回向。回向得愈大,功德辗转增胜--不是那个物质多少,这是一般的物质供养。我们念经的时候,我们读《普贤行愿品》,大家都知道法供养为最。不论你念《地藏经》、念《金刚经》、念《阿弥陀经》,你念完..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