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和禅的关系从来都是十分密切的。茶最早的时候就是作为一种能帮助人修心静思的饮品出现,以茶助禅,进而有了禅茶一味的说法。身为绿茶,径山茶的名气可能远远比不上龙井或者碧螺春,但要细说起茶叶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也许其他绿茶都难望其项背。都说禅茶一味,这径山茶就的的确确是因寺而生、与僧而来的茶叶。
相关推荐
            帕奥禅师答:如果一个初学禅者从小就悲观,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无法成功,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开
问:如果一个初学禅者从小就悲观,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无法成功,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开导他?帕奥禅师帕奥禅师答:这种人是不容易开导的。你可以试试向他说法,以便激起他对佛法僧的信心。只是一般上他是不会很有信心地听闻佛法。若他能够继续修禅就会很好,因为如果他在禅修方面有进步的话,他就会..
一日禅|最能干的人,不在情绪上计较
中国古人的境界要高一点,比如像孔子,直接就是恕字待之,恕己恕人。做不到这么高境界,就找一件心爱的事倾泻所有情绪。清代作家李渔的方法是写字:予无他癖,唯有著书。忧籍以消,怒籍以释。郑板桥更加直接。当他受官场挤压、郁郁不得志时,就提笔画竹。画完以后,心理舒坦了,画艺也越发纯熟,一箭双..
一日禅:不在背后说别人的是非
背后说人是非,不仅自己的名誉受损,也结下恶缘,自赞毁他反而败德伤名,得不偿失。好名声之道,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高尚的品德,愿意挺身而出,为大众牺牲服务,发心奉献,自省忏悔,检讨缺失,自然德声远播。有智慧的人不会轻视任何一个众生,还会处处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对方着想,给人信心,为人服务而..
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修行是如何“得道成仙”的!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以得道成仙为最终旨归,无论外丹术还是内丹术都只为了修道成仙。只有长生久视、成仙成真,才能标志着得道。道教因其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而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宗教,故又被称为神仙道教。仙在中国古代神话和宗教中认为是靠修炼得道而长生不死的人,或是能达到至高神界的..
友不在多,贵在风雨同行
你珍惜一个人,一定是感动过;你放弃一个人,一定是失望过。看人不能看表面,日久必现原形;品情不要品随行,患难才见真情。人在落魄时才能看清,谁泼的是盆盆冷水,谁捧的是颗颗担心。真正的朋友是在最黑暗的时候,陪你一起等天亮的人;真正的感情是心在下雨的时候,甘愿为你撑伞的人。这个世上,能为..
            智随法师:欲了生死, 实不在多
有人说光念一句佛号就行么?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都要学,我们讲广学多闻,你专念一句佛号够么?能了生死么?很多人就会问我们呀。我们很多老太婆一想,是呀,光念一句佛肯定不够,我还是要多学一学,我还要背背大悲咒啊,念念《地藏经》啊,就觉得这句佛号不保险,佛号不够用,这就是我们不知道了生死之法不在多少。..
            绿竹荫下学禅茶
绿竹荫下学禅茶◎ 陶诗秀静坐,容易,喝茶、泡茶,简单。加上禅字,可真是别有洞天。因缘际会,来到幽静的台湾玉簧雅致生活禅推广协会。丛竹下,学习坐禅及茶禅。过去只听闻别人谈茶禅,却不知茶禅如何参。两天欢欢喜喜地过去了,看待生活,有了更丰富的解读。坐禅时,师父教我们自然呼吸法的修练步骤..
            达观法师:生命的终点不在自身
生命的终点不在自身我是水!从山上往下流;穿过丛林,流过土砾。有时曲折,有时平顺;有时污秽,有时清澈。在溪谷里,静静的躺着,悄悄地流……有碍,我则忍辱等待;无碍,我则无畏迈进。不知经过多少岁月,终于回归,生命的大海。本以为,到家了,那知!又被艳阳所蒸发,变成一朵白云。随风而去,随缘而逝,飘往未知的地..
            元音老人答: 既然佛性不在修,却又何必要修法呢?不如在生活中时时返照,尤其是烦恼现前透不过去时。
问: 既然佛性不在修,却又何必要修法呢?不如在生活中时时返照,尤其是烦恼现前透不过去时。元音老人答:因为你有无明在,遇事执相,不得自在,故须修行。修,不是修佛性,而是消除无明习气。你能时时处处常摄在定,不随境转,这即是修。修到圆熟,定也不可得,那才不用修了。..
            心非有在有不在
◎ 周安士 【原文】或谓心不在焉,则视不见,听不闻,食不知味。若视之而见,听之而闻,食之而知味,此即心所在矣。然则心固有在有不在乎?曰,此六识也,非心也。且如美女在前,便生爱染,此因眼色相对而成识也。说着酸梅,口涎自生,此因舌味相感而成识也。登高视下,两股战栗,此因身触相迫而成识也..
            灵魂不在迷路
◎ 柏拉图真正的医生是为人体健康服务的,而不是为了赚钱。医生既为医生,他谋求的不该是医生的利益,而是病人的利益。舵手不是普通的水手,而是水手们的支配者,他要关心的不是自己得了什么好处,而是他手下所有水手的利益。同理,在任何政府里,统治者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百姓的利益,恰恰..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啥意思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佛教中讲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是名三界。出三界有出三界的条件,那么如何才能出三界呢?这是佛门弟子日夜以求的根本问题,修学佛法若不出三界,不解脱生死轮回,学佛就没有达到学佛的宗旨,既然如此,该如何修?如何行才能出三界呢? 诸位同参们!三界中的欲界(梵语kama..
            品一杯禅茶 参一种禅机
生活禅为赵州柏林禅寺净慧法师所提倡,是禅宗思想在现实生活条件中的具体表现,它默契了人间佛教思想,强调了禅最精要的内容:在生活中体味禅悦,在禅悦中落实生活。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称作茶道。由此可见,茶道在..
            刘素云:人健不健康不在你吃什么
第四个受益的地方,健康了。这个不用我说,你们看就知道了,不健康我能跑这么远?你们能看著这么精神老太太吗?我真健康了,愈来愈健康,一年比一年健康,精神一年比一年好。所以刚才有同修告诉我说,今天因为照相耽误点时间,可能讲三个半,我说够了。说如果听众要不允许怎么办?我说我解释,本老太太..
            刘素云:只要是相信了,照做了,不在时间长短,照样今生能成就
再有人说,说戒定慧,那这个佛号能包括吗?全都包括在内!戒定慧,师父说了,「三具净戒,统统在这一句佛号里,那戒定慧也在这一句佛号里」,你说你还缺什么?戒定慧都在这一句佛号里,你非得要分别分别,这个戒怎么回事,这个定怎么回事,这个慧怎么回事。它三者是紧密相连的,你守戒你就得定,你得定..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三部 用心理解 2 接受无常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三部 用心理解 2 接受无常2 接受无常当你身处烦恼之中,要接受无常的教法就会很容易。既然如此,为什么你不在别的时候也接受无常呢?那其实是同一件事情。佛教的基本教法是“无常”,也就是变动不居。对万物来说,无常是基本的真理,没有人可以否认这个真理,而佛教的一切教法..
进修无上修道
【进修无上修道】 p1189瑜伽九十一卷二十三页云:为欲无余永断有顶所系烦恼,故复勤修纯无漏道。所谓修习无上觉支。是名进修无上修道。
烦恼断有多种
【烦恼断有多种】 p1194瑜伽五十九卷七页云:复次诸烦恼断当知多种。略则为二。一、诸缠断,二、随眠断。诸缠断者:谓贪瞋断,乃至疑断;萨迦耶见断,乃至邪见断;见苦所断断,乃至修道所断断;欲界所系断,乃至无色界所系断;散乱断,晓悟断,羸劣断,制伏断,离系断。当知离系断、即是随眠断。..
意缘藏识见分
【意缘藏识见分】 p1209如成唯识论四卷十六页至十八页广说。今取护法义云:有义、前说皆不应理。色等种子、非识蕴故。论说种子、是实有故。假应如无、非因缘故。又此识俱萨迦耶见,任运一类,恒相续生;何容别执有我我所。无一心中有断常等二境别执俱转义故。亦不应说二执前后。此无始来,一味转故。应..
总相别相
总括全体之状态者,称为总相;仅指个别、特殊之状态者,称为别相。例如,无常、无我等相共通于一切有为法,称为总相;水之湿相即为别相。以观佛为例,观色身全体者为总相观,仅观色身部分者为别相观。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大二五·二九三上):“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种相,总相、别相是二相,空故名为相..
瞿翅罗鸟
瞿翅罗,梵语 kokila,巴利语同。学名 Cuculas indicus。产于印度之黑色杜鹃鸟。又作拘翅罗鸟、俱翅罗鸟、居枳罗鸟、鸲[只*鸟]罗鸟、拘耆罗鸟、鸠夷罗鸟、具史罗鸟。意译作鸦鸥、[(滋-氵)*鸟]鸥、好眼鸟、好声鸟、妙声鸟、美音鸟。此鸟之音声极美,而外形丑陋,乃从其声为名。多栖息于密林间。[大宝积..
旦过寮
(堂塔)谓禅林行脚僧之宿泊处也。夕来宿,过旦去之义也。游方之人到某寺则先解打包入旦过寮憩息,然后与师家相见。见象器笺二。
百日经
(行事)限百日之期而书写经文也。
随机
(术语)谓佛之设教,一随众生之机也。最胜王经二曰:随机说法利众生。瑜伽释曰:诸经论就相随机种种异说。戒疏一上曰:适化无方,随机隐显。
讽经
(仪式)调音声而讽诵经文也。原为婆罗门之法,佛亦于比丘许之。即梵呗是也。能之者称为经师。梁僧传设经师一科。
谛观
(人名)高丽国沙门。吴越王钱俶发币使于高丽,求天台之教乘。彼国使谛观赍之,且诫曰:于中国求师问难,若不能答,则夺教父而回。师既至,闻螺溪义寂,善于讲授,往参谒之,一见心服,逐礼为师。尝以所制四教仪藏于箧,人无知者。师留螺溪,一日坐亡。后人见故箧放光,开而视之,则唯此书而已。由是盛..
办事真言
(术语)成办事业之神咒也。大日经疏八曰:凡欲灌顶时,用办事真言,加持座物,安置莲华台上。【又】于诸尊奉供物时所诵之真言也。随部而不定。日本拇尾护摩钞曰:办事真言者:于佛部中以难胜忿怒王为办事也;于莲华部以呵耶诃利婆真言为办事也;于金刚部中以军荼利真言为办事也。难胜忿怒真言曰:唵户..
逾阇
(地名)Ayodhyā,阿逾阇之略,弥勒菩萨自天降说瑜伽论之大讲堂。即在此国。可洪音义二曰:逾阇国名,阿逾阇国此云不可战。
龙神八部
(杂语)八部众中以天及龙为魁,故曰天龙八部,又曰龙神八部。如言诗书六经。
龙峰
(人名)黄龙派之祖慧南禅师,住于宋黄龙山,故其法脉称黄龙派。师称龙峰。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