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说人是非,不仅自己的名誉受损,
也结下恶缘,自赞毁他反而败德伤名,得不偿失。
好名声之道,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高尚的品德,
愿意挺身而出,为大众牺牲服务,
发心奉献,自省忏悔,检讨缺失,自然德声远播。
有智慧的人不会轻视任何一个众生,
还会处处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对方着想,
给人信心,为人服务而不求回报。
修行并不一定要到寺院里打坐拜佛,
随时给人欢喜,说鼓励的话,说赞美的话,
就是最好的修行。
背后说人是非,不仅自己的名誉受损,
也结下恶缘,自赞毁他反而败德伤名,得不偿失。
好名声之道,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高尚的品德,
愿意挺身而出,为大众牺牲服务,
发心奉献,自省忏悔,检讨缺失,自然德声远播。
有智慧的人不会轻视任何一个众生,
还会处处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对方着想,
给人信心,为人服务而不求回报。
修行并不一定要到寺院里打坐拜佛,
随时给人欢喜,说鼓励的话,说赞美的话,
就是最好的修行。
【不两舌】为两舌之相反,十善业之一。谓不说能引起争斗是非等离间之语。参阅‘十善业’条。
寂然静默,不谈是非。
世智是世上凡夫的小聪明,辩聪是用凡夫的小聪明来辩论是非。
行事钞·尼众别行篇:“有人就尼寺与受戒者,不成。萨婆多师资传云,非法不成,如端正难缘,尚自遣信,此无难缘,纵有不合。有人就尼寺外,结界而受者,律无定决,然情为尼故来,非法有罪,若判得戒,亦可通之。”资持记释云:“斥非中二,初斥僧来尼寺。师资传,明判。遣信明例,是非可见矣。次斥寺外..
亦名:僧残须谏五意戒本疏·十三僧残法:“同篇谏不谏别者,须谏五意:一、性恶,二、显露,三、恼僧,四、倚傍有滥。前之九相,条然是非,更无有滥,倚傍圣教,过显群心,何须设谏?后之四戒,皆有倚傍,理行二教,是非交杂,真伪难分,迷情坠恶,事是可愍。故须僧谏,开悟迷途,冀彼弃恶从善,舍邪归..
亦名:诤分十八品子题:言诤中事诤、觅诤中事诤、犯诤分事诤戒本疏·七灭诤法:“明分品。用七药治四诤;诤中十八,则离于药,亦有十八也。何者是耶?言、觅、犯诤各分三品,则上、中、下故分九种也。事诤一种,离为九品,约言、觅、犯,各生事诤。如何识耶?谓言诤中,若评教理是非,犯相轻重,是名言..
戒本疏·释戒经序:“言和合者,将欲广说,情事相违,义须先和,方应后集,故言和也。”行宗记释云:“和合中,初科。情事,情即僧心,事即说戒。事涉是非,情容异见,故有相违。”(戒疏记卷二·六五·一)..
亦名:三小界四过、小界四是济缘记·释诸界篇:“明彼四是,即今所立:一、须难缘,二、不立相,三、须即解,四、唯一席。练此四非,自昔相承,翻成四过;或无难辄结,或立相开诃,或留而不解,或通于后法。达此是非,如镜鉴物,则于佛教,无疑滞矣。”(业疏记卷八·二九·一三)..
亦名:受日缘相是非行事钞·安居策修篇:“(一、为他缘)凡受日缘务,要是三宝、请唤、生善灭恶者,听往。若请唤为利,三宝非法,破戒有难,虽受不成。妄数为夏,计为年德,冒受利养,随有结罪。善见云,自长己夏,受施犯重。(二、私己缘)若为私己衣钵药草,如法悉成。若为治生觅利贩卖生口牛畜等物..
亦名:无场大界标相、大界标相、界标子题:界相须榜示显处、空处、山相、石相、林相、树相、路相、蚁封相、江相、水相、漫石、蚁封行事钞·结界方法篇:“竖标唱相。(一、立相是非)(一、引本宗)初标相者,四分界相不定是非。文中,若东方有山称山,有堑称堑,草[竺-二+积]汪水,粪聚钉杙,空处露地..
谓诸不善身业语业。心心所法。不相应行。如是诸行。长夜能招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欣不可意诸异熟果。此果名非福。亦名非福果。是非福业异熟果故。是名非福行。
云何非所断?几是非所断?为何义故观非所断耶?谓诸无漏法除决择分善,是非所断。无漏法者,谓出世圣道及后所得并无为法,十界四处诸蕴一分,是非所断。问何等色声是非所断?答无学身中善身语业自性,是非所断,为舍执着成满我故,观察非所断。..
云何非学非无学?几是非学非无学?为何义故观非学非无学耶?谓诸异生所有善不善无记法,及诸学者染污无记法,诸无学者无记法并无为法,是非学非无学义。诸异生者,谓除求解脱者,以彼于诸学处求修学故,即名有学,有学染污无记者,如其所应不善及有覆无记是染污,无覆无记是无记,八界八处全及余蕴界处..
云何非已生?几是非已生?为何义故观非已生耶?谓未来及无为法,是非已生义,一切一分是非已生,为舍执着常住我故,观察非已生。又已生相违是非已生义。
喜。怒。忧。惧。爱。憎。欲(情者。是非之主。利害之根)。
又叫做圣教量,即以佛神圣的言语作标准而决定是非。
表面像是有,实际却是空,也就是非有之有。
(术语)千百之是非也。对于百非而言。二教论上曰:一法界心非百非,背千是。
(术语)凡夫习善习恶之是非行动也。释门归敬仪中曰:凡习寄缘。
亦名:僧私二地指授是非、僧私二地处分人是非行事钞·随戒释相篇:“僧祇,若僧中无能羯磨者,一切僧就彼作处。一人唱言:‘一切僧为某比丘指授房。’三说亦得。若处远隔水寒暑雨雪多病,不得并往者,应差二三人,不得羯磨四人。往彼指授有四种人:一、越年,二、异界僧,三、作私房者多,四、妨难二处..
亦名:发诤戒犯缘子题:四诤、言诤、觅诤、犯诤、事诤、私诤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五缘:一、是四诤事。若余私诤,律得吉罗。二、僧如法灭。三、知。四、辄发起。五、言了结。”资持记释云:“初缘,四诤者:一、言诤。评教理是非,犯相轻重。二、觅诤。评三根清浊,五德是非。三、犯诤。于五犯聚忏评..
戒本疏·十三僧残法:“(僧残)第十破僧违谏戒。意亦有四。言制有三:(一、不听破意)所以不听破僧者,僧众和合,义无乖异;理应详遵,如水乳合。今反倚傍理教;说相似语,惑乱群心;坏僧断法;坠陷无辜;为恶滋甚。故须圣制,意在于斯。二、须谏意。然彼邪人倚傍佛教;乞食等四,生圣之缘,趣道远因..
亦名:与欲六缘行事钞·受欲是非篇:“缘是非者。若有犯戒,事非法缘,而与欲者,由事非故,不合不成。若准文中,但云佛、法、僧、塔、看病、病人,六事是缘,文具正列。而六群作衣说欲,虽非正制,僧受行之。僧祇等律,守房等缘,并如别显。”资持记释云:“缘中为二,初简非缘。犯戒非法,语略事含;..
亦名:与欲应和、说欲清净子题:与欲法、与欲唯除结界一法、五种与欲、与欲五种、受欲法、转欲、说欲法行事钞·通辨羯磨篇:“七与欲应和。须究缘之是非,成不之相。广如前列。”资持记释云:“七中,文云须究者,语属能秉。缘是非者,推能与也。成否相者,勘所受也。”(事钞记卷五·二七·一九)随机..
亦名:简众是非、未受具戒者出子题:得满数不应诃、不得满数应诃、不得满数不得诃、得满数亦得诃、满数行事钞·通辨羯磨篇:“六简众。云,未受具出。即随次出,如沙弥别法中。余有住者,须明足数、不足之相,如前说。”资持记释云:“六中二,初简小众。尼三同遣。今人行法,俗士拥住。谓未受具止遣沙..
子题:白中三句总十四字、羯磨正体十七字、羯磨结文十四字行事钞·通辨羯磨篇:“是非者。(一、明纲)白中文义俱通三句。羯磨之中文义通者,头尾一言,不可增略。必须通诵,缺剩不成。(二、明缘)余之文局义通。但令顺事合宜,片无乖降。增繁减略。诂训不同。而文义不失,并成正法。类准诸部羯磨不同..
亦名:恶见违谏戒制意戒本疏·九十单提法:“(波逸提)说欲非障道违僧谏戒六十八。制意有三:(一、制戒意)初解律不许者。欲之为患,正是生死之本,障道中源。既能口说,身必为之。沉溺欲海,永无出道;障碍之深,故制。(二、须谏意)(一、倚俗戒释)二解谏意。由为俗说,自妻非障,邪行是防;倚傍..
亦名:受欲是非篇子题:欲、欲法有三、与欲、受欲、说欲行事钞·受欲是非篇:“受欲是非篇第四。(一,叙意标章)夫事生不意,法出恒情。故对情而顺其心,心顺则于法无失,故名欲也。然则情事相反,故立法以捡之。捡则有事必明。若明故对门而辨,初明其缘,后明欲法。(二,依章开释)(一、明其缘)初..
亦名:足数众相篇子题:足数行事钞·足数众相篇:“足数众相篇第三。别众法附。(一,足数本文)(一、叙两途以明来意)上已明其来集,而用僧须知应法。若托事无违,虽非僧体而堪成僧用。必于缘差脱,不妨清净入非僧摄。以此二途,故当料简。使是非两异,取舍自分焉。(二、开四例广辨是非)就中例四:..
亦名:通辨羯磨篇资持记释云:“释羯磨篇。律中羯磨,大有三位,别开八品,随事细历,则有一百八十四种。今此篇中,总明缘法是非成败,望下诸篇,随事各别,故云通辨。”(事钞记卷五·二二·一七)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