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一日三时
将一日分作昼三时和夜三时。昼三时是上午七点至十一点,十一点至下午三点,三点至七点;夜三时是晚上七点至十一点,十一点至三点,三点至七点。
十斋日
十个行持八斋戒的好日子,即每月之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据地藏经说,以上十日是诸罪结集定其轻重的日子,若人能于此十斋日对著佛菩萨的圣像读诵地藏经一遍,则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
主命鬼
主人寿命之鬼神。地藏经说:主命鬼游行世界。

幸福其实并不遥远
幸福其实并不遥远◎ 法云 活着,就会有寂寞;动心,就会有情伤;前进,就会有坎坷。话语再漂亮,说不到心上,也是枉然。有人惦记,再远的路,也是近的;有人挂念,再淡的水,也是甜的;有人思念,再长的夜,也是短的;有人关怀,再冷的天,也是暖的。人心原本就是一种感受,世道本就是起伏跌宕。得志时..

学习地藏经的孝亲精神
演培法师中国人的孝亲思想固然值得称道,而佛法的报恩观念尤为值得赞许,因佛法所说的孝道并不逊于中国儒家,甚至还有超过的地方。不说别的,单以成佛来说,一般以为佛的成佛由修六度万行而来,殊不知孝养父母才是成佛的主因,这在很多经中佛都这样说过。如《菩萨本业经》说:孝事父母,当愿众生,一切..

常诵地藏经的好处及注意事项
常诵地藏经的好处及注意事项一、得福得慧,离开苦难。地藏法门以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念南无地藏王菩萨圣号,依经中所说如法而行。得福得慧,离开苦难,充分体现地藏菩萨伟大的拔苦精神。二、地藏法门能度大烦恼的人。地藏经中佛告诉我们,来参加这场法会的人数,用佛眼看都不能尽数。这些都是地藏..

地藏经略谈(二十六)光目女之母堕恶趣因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复于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清净莲华目如来,其佛寿命四十劫。像法之中,有一罗汉,福度众生。因次教化,遇一女人,字曰光目..

持诵《地藏经》的功德利益
持诵《地藏经》的功德利益◎远 尘《地藏经》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是大乘佛教一部重要的经典,也是现代佛门中流传最广,修学人数最多的经典之一。《地藏经》中涵盖了多方面的佛教思想内容:经中讲述地藏菩萨过去世修行时所发不可思议的大愿;介绍了佛教的孝道思想与佛菩萨的孝道实践;论..

为什么晚上不能念心经?
为什么晚上不能念心经会招来不好的东西吗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有些人是天生就喜欢佛教信仰佛教,而有些人只是为了祛除自己的孽障才会来祈求佛教的保护,《心经》是信仰者们大多很喜欢念诵的。网上说晚上不能读《心经》,理由是会招来邪灵和鬼道众生,对读经者不利。我很喜欢持诵《心经》,并且昔..

宽见法师:诵《地藏经》回向给失眠的母亲不见好转,该怎么办?
善士问:阿弥陀佛!我母亲现在几天几天地失眠,我念佛都提不起正念,我忏悔也忏悔了,也诵《地藏经》为我母亲回向了,她就是不好,这两天还有点严重了,我该怎么办?请师父慈悲开示,感恩师父!宽见法师答:有些人说我学习也学习了,努力也努力了,为什么还是考不上清华北大?这就说明我们对此有怨言,..

敌人不是任何人,其实就是自己
万物以不同因缘分布在寰宇不同星系各层位次空间中,不管是生机盎然还是冷面阴寒,随缘无形间相互影响,促进彼此的发展,提高生命层次的质量,也相互制约打击;一切皆有因缘,因缘果报是宇宙间所有星系星球中生命,铁定的规律运行的法则,都是万物累世己身善恶的累积自显,智慧者不可藐视轻慢任何生命物..

其实你可以生气
其实你可以生气◎ 慧莳很多人学佛修行之后,不敢生气了,因为贪嗔痴是三毒,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生一次气就把好不容易修行的功德全毁了,所以万万不可生气。 麻烦的是,虽然他表面上一团和气,其实心底还是有气的,只是忍着不发作而已。长此以往,怒气郁结在身体中,就会造成各种不适乃至病痛。或..

《地藏经》之地藏愿力
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礼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满于万遍。当得菩萨现无边身。具告是人。眷属生界。上来冥益,未能亲见亡眷生处,欲得显益,须要更进一步,三七日中,一心恭敬瞻礼地藏,至诚念菩萨名号,念到万罪销除,万福骈集,此时感应道交。见菩萨现无边身,遍满虚空,虚空即法身,法身无相,能现..

开愿法师:《地藏经》里讲的“善男子,善女人”,是指持“五戒”的男子女人,还是善巧方便之说?
同修:《地藏经》里讲的善男子,善女人,是指持五戒的男子女人,还是善巧方便之说?师:你看五戒只有五条,假如你这五条都做得很好,但是你脾气很暴,性格很怪,与别人格格不入,你认为是善吗?你伤害了别人,你认为是善吗?所以,也不能说遵循了这五个戒律,就是佛标准的善。我们除了五戒还有十善之说,最基本的还是先..

开愿法师:怎么劝亲友诵《地藏经》呢?
同修:师父,我总是忍不住劝我周围的亲戚、朋友也读《地藏经》,但是我又担心他们不理解造口业,又希望他们也能够读经。师父您说我到底是应该劝还是不应该劝呢?师:你先诵经诵到受用了,诵出心得了,你就能劝他们了。同修:我把我做的梦、发生的感应,还有我周围人发生的一些转变的好事都说给他们听。师:你错了..

释怀,其实就在那么一瞬间
生命的意义,并不是去观察命运有多少缺陷,并不像吃货专盯着吃一样,而是努力地去规范、协调、改善自己的心态和氛围,把平静当做自己生活的一个习惯。正如神秀大师说过,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保存心态的宽松,简化生活的负累,多少争执成一笑,人生深刻在心平。很多时候我们习惯去承诺,在违背诺言..

宣化上人:佛教的孝经---《地藏经》
地藏王菩萨生生世世都很孝顺父母,所以这一部《地藏经》就是佛教的一部《孝经》。孝是人的根本,人如果不孝顺父母,在一生中就未能尽到做人的责任,为什么呢?父母生我、养我,如果长大不知道报恩,这就是对于做人的义务没尽到。孔子一直提倡孝道,因此《孝经》上说:“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参!先..
布施能具珍财
【布施能具珍财】 p0532瑜伽十八卷三页云:云何布施能具珍财?谓如有一,昔余生中,作及增长施福业事。由此因缘,今生巨富大财宝家;乃至众多府库盈积。
智证得
【智证得】 p1151如声闻乘证得中说。二解显扬六卷十页云:智证得者:谓得九智。一、法智。二、种类智。三、苦智。四、集智。五、灭智。六、道智。七、此后所得俗智。八、尽智。九、无生智。
圣弟子离欲
【圣弟子离欲】 p1227瑜伽五十一卷十八页云:若圣弟子、由出世道,离欲界欲;乃至具得离三界欲。尔时一切三界染污诸法种子、皆悉永害。何以故?由圣弟子、于现法中,不复堪任从离欲退、更起下地烦恼现前。或生上地、亦不堪任从彼没已、还生下地。如谷麦等诸外种子、安置空迥、或于干器,虽不生芽;非不..
远离展转斗诤圆满六种
【远离展转斗诤圆满六种】 p1259瑜伽一百卷六页云:远离展转斗诤圆满,略有六种。谓离六种斗诤根故。此中六种斗诤根者:谓忿恨等;广说如经。
炽然
【炽然】 p1390瑜伽八卷六页云:如大热病,故名炽然。二解 此十八变之炽然也。瑜伽三十七卷二页云:炽然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从其身上,发猛焰火,于其身下,注清冷水,从其身下,发猛焰火,于其身上,注清冷水。入火界定,举身洞然。遍诸身分,出种种焰;青黄赤白红紫碧绿颇胝迦色。是名炽然。三..
五家宗派
宋代僧达观昙颖(989~1060)撰。今已不存,故内容不详。昙颖为宋代临济宗禅僧,本书为昙颖于仁宗嘉祐(1056~1063)年中所编辑有关唐宋时期禅宗五家(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禅师之传记、语录,乃昙颖晚年之著作。 p1130 ..
火譬
又作火栝譬。显示菩萨善巧方便之相之譬喻。火[木*忝]即火箸。菩萨誓愿度尽无边众生而后成佛,然众生未尽,菩萨己自成佛;譬如木火[木*忝]燃薪,薪未尽而火[木*忝]自尽。盖菩萨以利他为先而自利先成,自利既成,利他自在,其方便巧妙,故称善巧方便。[大智度论卷十八、往生论注卷下] p1499 ..
举似
禅林用语。似,犹示。谓以言语提示古则,或以物示人。宋代诗人苏轼有诗云(卍续一三七·一五九下):“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嘉泰普灯录卷二十三] p6558 ..
他化自在天
他化自在,梵名 Para-nirmita-va?a-vartin,巴利名Para-nimmita-vasa-vattin,音译作波罗尼蜜和耶越致、波罗尼蜜、波罗维摩婆奢、娑舍跋提。又译作他化乐天、他化自转天、化应声天。单称自在天、他化天、化他天,或第六天。即六欲天之第六天。此天假他所化之乐事以成己乐,故称他化自在天。大智度论卷..
出山释迦
为佛传画题之一。又作出山如来、出山相、出山像。相传释迦在雪山苦行林中修苦行,成道之后,头顶明星,全身放光而出山。自宋以降,此一故事成为水墨画描绘之画题,与文人赏玩之题材。其实释迦早已觉悟苦行无益而中止,并非由苦行成正等觉。又出山释迦多作身形消瘦,两眼光亮,满头乱发,皮骨相连之立形..
出世
(一)出世间之略称。即超越世俗、出离世尘之意。又作出尘。(参阅“出世间”1554) p1553 (二)指诸佛出现于世间成佛,以教化众生,如谓“诸佛出世之本怀”。 (三)禅师于自身修持功成后,再度归返人间教化众生,亦称出世。或被任命住持之职、升进高阶位之僧官等,皆称为出世。禅苑清规卷七尊宿住持条(卍..
木栾子
木栾树之子。为木槵子之一种,可制数珠。[续高僧传卷二十](参阅“木患子”1471) p1473
翻译
又作翻译。盖佛教本源于印度,随着教义之传布与信仰人数之日增,业已超越种族,广传至其他各民族,佛教经典亦随之被译成各种语言。释尊成道后即以各地方言说法,而未采用雅语(chandas),其意在使教法普遍传布。佛陀入灭后,印度本土结集经典,主要使用梵语及巴利语(Pāli),继之乃有诸国语译之佛典..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