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道场是什么?你知道四大菩萨的道场吗?你的道场在哪里?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慈悲喜舍是道场,其实我们一言一行、时时处处都是道场。
慈是道场,等众生故。悲是道场,忍疲苦故。喜是道场,悦乐法故。舍是道场,憎爱断故。--《维摩诘所说经 菩萨品》
【注释】众生平等,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就是修行,不怕疲劳痛苦也是修行,学习佛法时产生喜悦是修行,努力断灭贪欲、舍掉憎爱更是修行。
编者按:道场是什么?你知道四大菩萨的道场吗?你的道场在哪里?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慈悲喜舍是道场,其实我们一言一行、时时处处都是道场。
慈是道场,等众生故。悲是道场,忍疲苦故。喜是道场,悦乐法故。舍是道场,憎爱断故。--《维摩诘所说经 菩萨品》
【注释】众生平等,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就是修行,不怕疲劳痛苦也是修行,学习佛法时产生喜悦是修行,努力断灭贪欲、舍掉憎爱更是修行。
玄奘,俗姓陈,本名袆,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人。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了他父亲陈惠,便潜心儒学不做官了。玄奘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即公元600年。关于玄奘的生平,现存的《传》、《状》、《塔铭》等都没有记载,而关于他的年岁又有六十三、六十五、六十九诸说,推算不出确实生年..
【一分家】指安慧所立的心识一分说。谓心识生起认识作用时,唯起于自证分(自体分)。能认识作用的见分,被认识对境的相分,都是情有理无的遍计所执之法,属于无体之法,此乃凡夫无始以来执著我、法的熏习力,而生出类似于能缘、所缘之识体。安慧的一分说,古来即难解,其说虽不是正义,然可说是护法四..
【二无我】即人无我与法无我。百法明门论曰:‘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补特伽罗,意译为人、众生、数取趣。补特伽罗无我即是人无我。人何以无我,人是四大和合而有,此中无真实之我。法无我者,即固执诸法为实有,这叫做‘法我’。而诸法都是仗因托缘的有为法,并无其实体自..
【八识三境】八识缘境,对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境中,前五识缘五尘境,第八识缘自变的实境,所以都是性境;第七末那识,缘第八识见分为自我,唯为带质境;第六识的五俱意识,初缘五尘境亲证自体时,刹那之间是性境,及至分别心起,推理计度,或独头意识的幻想,便成为带质境或独影境了。再者,定中的..
一与异。彼此相同叫做一,彼此各异叫做异。一与异,都是偏于一边的思想。中论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喻)智慧好像一盏明灯。明灯能破除一切的黑暗,而智慧也能破除一切的愚痴。华严经说: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
是指定与慧相应之一念,亦即理与智相应之一念,这是人快要成佛时的智慧。
在修空假中三观之空观时,应观不只是空才是空,就是假和中也都是空。
谓一乘才是真实的菩提,其他二乘和三乘都是为方便而说的菩提。
一真是指绝对的真理而言,华严宗所谓一真法界,天台宗所谓诸法实相,都是不离自性,站在真如的立场上谈性,则一切法的不虚妄性和不变异性即是真如,故说一真一切真。
谓一切万法都是由心而起、由心所造的。
(术语)称大日如来也。大日经一曰:一切智慧者,出现于世间,如彼优昙华,时时乃一现。
(术语)极少之称。楞严经二曰: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万国土。
禅师道遵。字宗达。吴兴张氏。年二十。受具戒学毗尼。复参左溪习止观及法华三昧。尝从容谓门人曰。尧舜之民不必独义。教之至也。教若不至民何咎焉。乃广写法华。置经院于姑苏支硎山。举高行沙门二七人。常持法华。以烛继昼。用扬大雄之慈声。大历元年。郡刺史韦元甫。尚书刘晏等。尊慕大乘相与表奏。赐..
一内空 二外空 三内外空 四空空 五大空 六第一义空 七有为空 八无为空 九毕竟空 十无始空 十一散空 十二性空 十三自相空 十四诸法空 十五不可得空 十六无法空 十七有法空 十八无法有法空次九种禅。而辩十八空者。前九种正为重显禅波罗蜜深广之阶级。今十八空次成般若波罗蜜。智慧照了。无得无著之妙绝..
一身无失 二口无失 三念无失 四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 六无不知已舍 七欲无减 八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 十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次四无所畏而辩十八不共法者..
释慧观。姓崔。清河人。十岁便以博见驰名。弱年出家游方受业。晚适庐山又谘禀慧远。闻什公入关。乃自南徂北。访核异同详辩新旧。风神秀雅思入玄微。时人称之曰。通情则生融上首。精难则观肇第一。乃着法华宗要序以简什。什曰。善男子。所论甚快。君小却当南游江汉之间善以弘通为务。什亡后乃南适荆州。..
Changlewojing佛教术语。其义有二:1、四颠倒:佛教认为,世间是生死法,一切有为法(有生、住、变异和消失的事物),都是由众多因缘条件而生灭变化的,它的本性皆是无常、苦、无我和不净,但凡夫不明此理,相反地认为是常、乐、我、净,颠倒妄执,因称之为四颠倒。《俱舍论》卷十九称:应知颠倒总有四..
Hui又称增上慧学,亦即智慧。慧就是有厌、无欲、见真。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三学概括了全部佛教教义,也包含六度、三十七菩提分等全部修行法门。三学中以慧最重要,戒和定都是获得慧的手段。只有获得慧,才能达到最终解脱的涅槃境界。..
Kong佛教教义。音译舜若。佛教用来表述非有、非存在的一个基本概念。佛教各时期、各派别对空的解释不一。在原始佛教中,空只是整个佛教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普通概念。部派佛教时期,这一概念成为当时争论的重点之一。大乘佛教时期,尤其是般若经系统的大乘思想则进而以空为其理论基础。从所否定的对象来说..
Sanxing佛教术语。有两义:1、对善、不善等一切法所作的分类,即善、恶(不善)、无记三性。对于现世来世和自他都是顺益的,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的一切善根,是为善性。对于现世来世和自他都是违损的,如贪等恶心所起的一切恶业,是为恶性(不善性)。非善非恶为中庸之法,是益是损,不可记别,是为无..
shixiang佛教术语。一切诸法的真实体相,又名诸法实相。实、谓真实不虚,相谓事物的本性或相状,是佛教所说的绝对真理。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条件)组成、变化无常的,都没有永恒的、固定不变的自体,这就是空。这种空就是宇宙万有的真性,亦即诸法实相。《思益经》卷一称:诸法从缘生,..
wuchang佛教教义。三法印之一。指世界万有(一切事物和思维概念)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永恒的实体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都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佛典中常提到的有:1、刹那无常。谓一切有为法,刹那之间,有生、住、异..
zhi佛教术语。音译若那、阇那。指人们普遍具有的辨认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认识。也称智慧,但佛教认为智与慧有区别。按《大乘义章》卷九的解释:言智慧者,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又谓正在观察、分别抉择事物时,称之为慧(无间道),已经对事物作出决断并通达明了时,名之为智(解脱道..
【一向趣寂声闻】 p0010瑜伽七十六卷十一页云:善男子!若一向趣寂声闻种姓补特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来,唯有下劣种姓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众苦故。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弃背利益诸众生事。由彼一向怖畏众苦,..
佛十八不共法之一。又作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谓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故称一切口业随智慧行。[法界次第卷下、华严孔目章卷二] p6
佛十八不共法之一。又作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谓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智演说一切诸法,令其各得解悟证入,称为一切身业随智慧行。[法界次第卷下、华严孔目章卷二] p12
乃对大日如来之尊称。大日经卷一(大一八·八下):“一切智慧者,出现于世间;如彼优昙华,时时乃一现。”又同经卷六(大一八·四○下):“一切智慧者大日尊告言:‘善哉!摩诃萨大德金刚手!吾当一切说,微密最希有。’” p17 ..
佛十八不共法之一。又作一切意业前导随智而转。谓佛以清净意业,随智而转,入众生心而为说法,除灭无明痴暗之膜,称为意业随智慧行。[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下、华严经孔目章卷二、卷四] p17
【修伽陀】秦言好去。大论云:于种种诸深三摩提,无量智慧中去。或名修伽度。此云善逝。菩萨地持经云:第一上升,永不复还,故名善逝。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