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不知不觉中总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人生的幸福遥不可及,整天郁郁寡欢。该怎么摆脱这种状态?
索达吉堪布答:我们不要整天抱怨得不到什么,而应当珍惜现在已拥有的。

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曾在自传中说:假如给她三天光明,让她亲眼看看这个世界,她就是最幸福的人。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因反抗种族歧视入狱27年。他后来说,坐牢时每天晒半小时太阳,便是自己最幸福的事了。
所以,仔细想一想,幸福也并非那么遥不可及,现在你就有好多这样的机会。可是,你珍惜过吗?
问:我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不知不觉中总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人生的幸福遥不可及,整天郁郁寡欢。该怎么摆脱这种状态?
索达吉堪布答:我们不要整天抱怨得不到什么,而应当珍惜现在已拥有的。

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曾在自传中说:假如给她三天光明,让她亲眼看看这个世界,她就是最幸福的人。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因反抗种族歧视入狱27年。他后来说,坐牢时每天晒半小时太阳,便是自己最幸福的事了。
所以,仔细想一想,幸福也并非那么遥不可及,现在你就有好多这样的机会。可是,你珍惜过吗?
【不相违因】唯识宗所立十因之一,指三界诸法中,能某一法之生、住、成、得等状态不起障碍作用者,均为该法之不相违因。参阅‘十因’条。
【随眠】为烦恼的异名,烦恼随逐我人,令入昏昧沉重的状态;其活动状态微细难知,与对境及相应之心、心所相互影响而增强,以其束缚我人,故称为随眠。此有贪、嗔、慢、无明(痴)、见(恶见)、疑等六种,称为六随眠(六根本烦恼)。其中,恶见复分为身、边执、邪、见取、戒禁取等五见,称为十随眠。..
【总相别相】一切有为法,有总别相。总括全体状态的,称为总相;仅指个别状态的称为别相。如无常、无我,通于一切有为法,称为总相;而地之坚相、水之湿相则为别相。如房舍为总相,砖、瓦、木、石各为别相。..
【涅槃】又作泥洹、涅槃那,意译作灭、寂灭、灭度、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或作般涅槃、大般涅槃。原来指的是吹灭,或表示火渐渐熄灭的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的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的实践目的,故表佛教的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
【相违因】唯识宗所立十因之一。指三界诸法中,能障碍某一法的生、住、成、得等状态,均为该法的相违因。参阅‘十因’。
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
戒本疏·四波罗夷法:“明妄语,本欲诳人生信,今结正时,但言了结,不待信者。……今言造业,各有所由。口造语业,言了前知;坏境既备,何得待信?以领达言竟,欺负即了。信疑两缘,坏后方起。语造身业,言了未坏,故未结重,余如竖义。”行宗记释云:“标中,余戒结正,多取迷心;妄戒独异,故须辨示..
(一)指人中之化生。即于成劫之初,欲界有情世间之成立。[长阿含经卷二十二、俱舍论卷十二](参阅“劫初”2815) (二)指人之降生于世、人之生命。般泥洹经卷上(大一·一七七上)谓:“惟人生,无不有苦。”(参阅“七惟”105) p254 ..
宇宙是指人类所生活的环境;人生是指人类自己。释迦佛一生讲经说法无数,所讲即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宇宙和人生,都是缘起性空。
心所名,乃面对某种特殊对象才出现的心所,与遍行心所的性质恰相反,亦可说是一些特殊的心理状态,故名别境。有五种:一、欲,是欲求、愿望的心理;二、胜解,是殊胜的见解,是心接触外境,经过印证之后予以肯定的心理;三、念,是忆念,对过去的事情忆念不忘;四、定,是三昧,是禅定中平等持心的状态..
迷者迷惑宇宙人生的真理,悟者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迷时是众生,悟了即成佛。
佛教传入中国将近两千年。自东汉到唐末是由萌芽而达灿烂的时期,由四代到现时是由凋零而至枯槁的时期。所以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是日趋玄妙,不切实际;实际是日益庸腐,不能振作。今日佛教徒要想佛教住世,必须提高佛教徒的修养。除此以外,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佛教徒修养的标准大约有十..
成唯识论九卷四页云: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此所知障,决定不与异熟识俱。彼微劣故。不与无明慧相应故。法空智品,与俱起故。七转识内,随其所应,或少或多,如烦恼说。眼等五识,无分别故;法见疑等,定不相应。余由意..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fā)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xíng)作沙门,号(hào)曰法藏(zàng),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qǐ)首佛足,右绕三匝(zā),长(cháng)跪合掌,以颂赞曰:这是说明法藏比丘因地修行的故事。分成三段:1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f..
很多人认为我执是一个很不好的概念,但我执在“社会学”上又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无我的发心,一个人能否掌握权力就取决于他的我执重不重。社会学最核心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经济基础,第二是价值观。中国人80%的精力是在追求经济基础,20%的精力是在追求价值观。经济基础包含衣食住行等各种物质需求,..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因战事而滞留宁波七塔寺。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来拜访。他看到弘一法师吃饭时,只有一道咸菜。夏丏尊不忍地问:“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丏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弘一大师笑着..
三藏即经藏(梵语sutranta-pitaka)、律藏(梵语vinaya-pitaka)、论藏(梵语abhidharma-pitaka)是也。经藏诠定学,律藏诠戒学,论藏诠慧学。十二部经也叫做十二分教,即把一切佛经的内容分为十二种类,叫做十二部经。何等为十二?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二、重颂:既..
问:净土宗祖师让我们老实念佛。以前的古人比较淳朴,还能做到,但现在的人却并非能做到这“老实”两字。请问法师,针对现代人福德浅薄、心浮气躁的根性,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能让我们做到老实念佛?答:除“老实念佛”外还要加上一个“死尽偷心”,要把那些认为修行还要靠其他的法门可能更好、更殊胜..
广修供养,就是结缘的实践。我们对待每个人,不一定要用金钱、衣物、食物,甚至用珍珠、宝贝来供养对方,而是心香一瓣。打从心里对你释出善意,你也感受到我的好意,就是接受了我的供养。或者我对你一个微笑,这个笑容也是供养;讚美他人两句好话,对方听了,有时候比一包礼物更受用;又如我给你一点方..
从轮回的眼光看,我们和父母、孩子属于不同的生命个体,只是因为业缘才走到一起。其中有善缘,也有恶缘。 如果是善缘,就会相互增上,给彼此带来利益和快乐,应该心怀感恩和珍惜,继续营造善缘。如果是恶缘,就会相互折磨,给彼此带来损恼和痛苦,要在接纳的前提下,努力化解并改变对立,不让这种恶缘..
佛教里称眼睛、耳朵、嘴巴、鼻子、身体、心灵为「六根」,又称「六识」,透过眼、耳、鼻、舌、身、心来认识世界,就构成一个人的身心活动。眼睛看你,行注目礼,慈眼视众生,这是眼的布施;耳朵听话,所谓「谛听,谛听」,注意善听、听好话,不要起误会,就是耳的布施;鼻子闻味道,可以知道哪个地方的..
随喜赞叹是佛教的主要修行法门之一。随喜赞叹,当你看到或者听到别人作善行培福时,自己的内心,也能随之发出赞叹。当然,随喜赞叹不仅是内心中的一种境界,更重要的是去行动。也就是别人做善行,你跟他一起去做,助他一臂之力来成就这件善行。因为你所得到的功德或者是他人功德的几分,或者和他人等同..
我们平时学习佛法的时候是有很多的好处的,比如可以帮助我们增加功德,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善良,但是有的人确实很担心,我们如何避免善良被利用?中国儒家讲,人的心性在最初阶段大多是善良的,所以讲“人之初,性本善”。向后人说明世间很多人的内心是怀有善良的。而作为学佛人,更是在世间之善良上,以..
问:弟子一接触到净土法门,就欢喜信受,并想方设法介绍给不曾接触佛法的家属,但家人对于弟子送的讲经书籍和光碟不感兴趣,不是拒绝收看,就是说没时间看。弟子应该怎样做呢?答:你接触净土法门,通过念佛得到身心上的益处,亦希望自己的家人也能同信净土法门,同获法益,这个心是良苦的,但要观察时..
居士:弟子一接触到净土法门,就欢喜信受,并想方设法介绍给不曾接触佛法的家属,但家人对于弟子送的讲经书籍和光碟不感兴趣,不是拒绝收看,就是说没时间看。弟子应该怎样做呢?大安法师:你接触净土法门,通过念佛,得到身心上的益处,亦希望自己的家人也能同信净土法门,这个心是良苦的,但要观察时节因缘,不可..
一、剃发出家,是与俗情“决裂”!释迦牟尼佛出家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头发剃掉,头发代表爱欲,代表俗情的牵累。僧侣剃发,就是向过去诸佛学习,舍弃对身体的执着,也象征与世俗生活的彻底“决裂”。因为如果不剃头发,那可能每天都要花一点时间去照料,要让它看起来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头一剃..
如何将功德回向给别人?(附常用回向偈)“回向”二字,对学佛修行人非常重要。无论我们诵经持咒念佛,还是做完一件善事,都可以发心、发愿念“回向偈”或“回向文”,将功德回向出去。功德可以回向给家人或亲朋好友,也可以回向给一切众生。什么是回向?回,就是回转;向,就是趣向,归向一个目标,这..
第一种说的是先人对后人之间的托梦。这种托梦是最常见的一种,多半是先人有未了之因缘,需要后人去做故而托梦。不是所有的先人都能够给后人托梦的,先人魂魄必须要有强烈的意识感,才能够在阴司给后人托梦。所以,但凡先人托梦给后人,后人一定要尽全力去帮先人完成,欺骗活人可能还有挽回的机会,但要是欺骗了..
我们的生命也像一种投资。生命的能量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不要盲目投资。要把我们生命的能量和精力投注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那就是修道了生脱死。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命无常,所以要常行精进。“常”就是不间断,“行”就是行持,“精”就是专心致志、一门深入,“进”就是有进无退。我们每个人是..
从人道中还复人间的众生:1.这样的人,个性贤良正直,亲近善友,性常有信,有忠有孝。2.具惭愧心、心性柔软,对于给自己恩惠照顾的人,会知恩图报(有机会会报答回去)。3.对善知识的教导,其心顺且无违背。4.有慈有悲、孝养父母、师僧和上、小心敬上(对师僧会小心敬奉)。5.知人缓急处事有方(知道别人有..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