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州云居道齐禅师,本州金氏子。遍历禅会,学心未息。后于上蓝院主经藏。法灯一日谓师曰:「有人问我西来意,答它曰:不东不西。藏主作么生会?」师对曰:「不东不西。」灯曰:「与么会又争得?」曰:「道齐只恁么,未审和尚尊意如何?」灯曰:「他家自有儿孙在。」师于是顿明厥旨。有颂曰:「接物利生..
蕲州四祖山清皎禅师,福州王氏子。僧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曰:「楷师岩畔祥云起,宝寿峰前震法雷。」临终遗偈曰:「吾年八十八,满头垂白发。颙颙镇双峰,明明千江月。黄梅扬祖教,白兆承宗诀。日日告儿孙,勿令有断绝。」..
洪州百丈智映宝月禅师,僧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曰:「窣堵那吒掌上擎。」曰:「恁么则北塔的子,韶石儿孙也。」师曰:「斫额望新罗。」
明州雪窦法宁禅师,衢州杜氏子,上堂:「百川异流,以海为极。森罗万象,以空为极。四圣六凡,以佛为极。明眼衲子,以拄杖子为极。且道拄杖子以何为极?有人道得,山僧两手分付。傥或未然,不如闲倚禅床畔,留与儿孙指路头。」..
泉州承天传宗禅师,僧问:「大用现前,不存轨则时如何?」师曰:「承天今日高竖降旗。」僧便喝。师曰:「临济儿孙。」僧又喝,师便打。问:「如何是般若体?」师曰:「云笼碧峤。」曰:「如何是般若用?」师曰:「月在清池。」..
子题:七世、祢祖、非亲里、父母七世、傍及从四、从四行事钞·随戒释相篇:“律云,亲里者,父母亲里七世有亲也。善见,父亲者,伯叔兄弟儿孙;母亲者,舅姨乃至儿孙。皆谓同气义亲,不杂异姓。又云,出家妇者,非亲里也,伯叔之妇例同。……律不犯中,若从亲里比丘尼边取衣。准律七世父母为亲里,且据..
问: 既然佛性不在修,却又何必要修法呢?不如在生活中时时返照,尤其是烦恼现前透不过去时。元音老人答:因为你有无明在,遇事执相,不得自在,故须修行。修,不是修佛性,而是消除无明习气。你能时时处处常摄在定,不随境转,这即是修。修到圆熟,定也不可得,那才不用修了。..
◎ 周安士 【原文】或谓心不在焉,则视不见,听不闻,食不知味。若视之而见,听之而闻,食之而知味,此即心所在矣。然则心固有在有不在乎?曰,此六识也,非心也。且如美女在前,便生爱染,此因眼色相对而成识也。说着酸梅,口涎自生,此因舌味相感而成识也。登高视下,两股战栗,此因身触相迫而成识也..
“悯人之孤”,就是怜悯他人之孤,这些行善积德都是雪里送炭。这个感到悲痛的就是天下有很多“茕茕无告”之人,就是孤独无依。这些孤独无依之人——一般说文王施仁政,一定是首先关顾四种人,叫鳏、寡、孤、独。“孤”就是一生下来或小孩子时候就没有父亲,这叫“孤”,叫孤儿;老了没有子女叫“独”;老..
护生、行善,能长养无量的功德。佛教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小和尚,他的师父有神通预知小和尚命不久矣,师父不忍告诉他,于是要他回家去跟家人团聚,小和尚就这样沿路哼着歌踏上返乡路程。不料路上却下起了一阵大雨,这时候小和尚看到路边有个蚂蚁窝,里面有数不清的蚂蚁快要被水淹死,小和尚顾不得自己被..
善士问: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与平时做人行德积善的关系,不行善积德只念佛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衍慈法师答: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与行善积德是两回事,我们修行有主行和助行。念佛是主行,要在内心做功夫;行善积德是助行,帮助我们念佛得力。念佛能不能往生,关键在于自己的信愿行够不够虔诚。既然..
好孩子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林清玄我小时候读书差,考试都考红字,就是考不到60分。有一年考试,我好不容易超过60分,很高兴地拿回家给爸爸看。我爸爸正吃饭,他放下碗哈哈大笑。哥哥姐姐很奇怪,考这么烂还笑。爸爸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找一个接班人,现在终于找到了。我一听,坏了!爸爸是农夫,向..
远房堂兄旭升说,村南过去有个狐女,媚过许多少年,所谓二姑娘就是这个狐女。族人某想活捉她,但没说出口。有一天,这人在废园子里看见一个美女,怀疑这就是狐女,便不正经地唱艳曲,狐女马上送过眼波来。这人折了花草扔到她面前,她正要俯身去拾,忽又退后几步,说:“你有恶念。”跨过破墙竟去了。后..
过去,佛陀与比丘们在鹿野苑中修行。一天,佛陀问比丘:「世间美女是否能吸引群众聚集围观?」比丘们回答:「是的,世尊。」佛陀再问:「如果世间美女又会种种歌舞伎乐,是不是会吸引更多人观赏呢?」比丘们肯定地回答:「是。」接着,佛陀又说:「有一位喜欢欲乐、厌恶痛苦及死亡的男子,有人告诉他说..
世智辩聪有失◎ 莲 池世人重聪明,夸博洽,竞辞采,然不足恃者,以其有失也。彼学穷百家,文盖一世,有来生不识一字者;其甚如淳禅师以才藻著名,一跌而起,顿成痴呆,则不待来生;又甚,化为异类,则所谓但念水草,余无所知。其可恃安在?惟般若真智,蕴之八识田中,亘古今颠扑不破,纵在迷途,有触还..
◎ 柏拉图真正的医生是为人体健康服务的,而不是为了赚钱。医生既为医生,他谋求的不该是医生的利益,而是病人的利益。舵手不是普通的水手,而是水手们的支配者,他要关心的不是自己得了什么好处,而是他手下所有水手的利益。同理,在任何政府里,统治者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百姓的利益,恰恰..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佛教中讲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是名三界。出三界有出三界的条件,那么如何才能出三界呢?这是佛门弟子日夜以求的根本问题,修学佛法若不出三界,不解脱生死轮回,学佛就没有达到学佛的宗旨,既然如此,该如何修?如何行才能出三界呢? 诸位同参们!三界中的欲界(梵语kama..
问:我自身有生命,此生命与佛,有何关系?(张清锦)李炳南答:身求趋吉避凶,性求不生不灭,达此二种目的,全由智慧,必佛开示,方能悟入,是生我肉躯者父母,活我慧命者佛陀,此其关系也。
第四个受益的地方,健康了。这个不用我说,你们看就知道了,不健康我能跑这么远?你们能看著这么精神老太太吗?我真健康了,愈来愈健康,一年比一年健康,精神一年比一年好。所以刚才有同修告诉我说,今天因为照相耽误点时间,可能讲三个半,我说够了。说如果听众要不允许怎么办?我说我解释,本老太太..
生活中,很多时候人都是没有耐心的,做一件事迫切的想要知道结果,或者是想看到自己努力的效果,但是效果一般都是需要时间的,需要你用心去观察,用心去等待。一个旅行者,在一条大河旁看到了一个婆婆,正在为渡水而发愁。已经精疲力竭的他,用尽浑身的气力,帮婆婆渡过了河,结果,过河之后,婆婆什么..
再有人说,说戒定慧,那这个佛号能包括吗?全都包括在内!戒定慧,师父说了,「三具净戒,统统在这一句佛号里,那戒定慧也在这一句佛号里」,你说你还缺什么?戒定慧都在这一句佛号里,你非得要分别分别,这个戒怎么回事,这个定怎么回事,这个慧怎么回事。它三者是紧密相连的,你守戒你就得定,你得定..
北宋名臣范仲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其高尚的道德和伟大的人格光耀千古,永为后世敬仰。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浩然正气,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和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后人千古传诵。范仲淹范仲淹先生(989-1052年),字希文,江苏吴县人,..
门风醇厚 行善传家陶澍,字子霖,是清朝湖南安化县人。其家门风醇厚,世代以行善为乐。陶澍的太高祖伯含公很喜欢行善积德,当时乡里抓到窃匪都会扔到江中淹死。有一天伯含公路过江边,有一将被淹死的窃匪向他呼救:“你救救我吧,我发誓从此以后再不做贼了。”伯含公心怀怜悯,便请求众人将此人放了,..
【喻有二种】 p1189因明入正理论云:喻有二种。一者、同法。二者、异法。同法者:若于是处、显因同品决定有性。谓若所作;见彼无常。譬如瓶等。异法者:若于是处,说所立无;因遍非有。谓若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此中常言,表非无常。非所作言,表无所作。如有非有,说名非有。如疏四卷一页释。..
【多名身】 p0622大毗婆沙论十四卷十五页云:云何多名身?答:谓多名--号异--语增--语想等--想假--施--设,是谓多名身。此中论者,于文善巧;以多文句,共显一名,皆是名之差别名故。问:此中何故问多名身;而不问名,及名身耶?答:是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应问而不问者;当知..
【身语具足圆满】 p0678 杂集论八卷八页云:云何身语具足圆满?终不毁犯所毁犯故。谓不违损清净尸罗。
【作意善巧】 p0687 集异门论一卷四页云:作意善巧云何?答:如有苾刍,或受持素怛缆,或受持毗奈耶,或受持阿毗达磨,或闻亲教师说,或闻轨范师说,或闻展转传授藏说,或闻随一如理者说。依止如是如理所引闻所成慧,于眼界、乃至意识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于地界乃至识界,有善巧作意,..
指五种善恶。能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者,称为五善。反之,破此五戒者,称为五恶。五恶招五痛五烧之苦果,五善得福德度世长寿涅槃之乐果。[无量寿经卷下] p1161
位于河南省河南府(洛阳)。原系唐太宗旧宅。贞观六年(632)诏改为寺。十二年,以法护为寺主。大德至此者多,为东都名刹。唐高宗曾临幸设斋。武后长寿二年(692),迦湿弥罗国三藏阿你真那(宝思惟)来洛阳,奉敕入本寺,译出随求即得自在陀罗尼经、不空罥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等数部。时慧秀亦住本寺,..
临济宗于禅法之修行上所示之三哭。即:(一)有失正宗哭,学人修禅,因不能通彻宗旨而痛哭。(二)相符正宗哭,学人修行结果,契悟而符合宗旨,故而啼哭。(三)有违正宗哭,师家化导学人,以学人违背宗旨,问答不投而叹哭。[五家宗旨纂要卷上] p6445 ..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