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慈善的事
1、《国语晋语六》:“夫德者,福之基也。”
2、《国语·周语上》:“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3、《列子·说符》:“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

4、《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阴司以儿父久居高位,不思行善……蠹国害民,怨气腾天。”
5、清 彭定求《道藏辑要·在陆肇祥》:“可立降生之日,淮(袁可立父)梦吕帝引一小童云:‘汝家世代行善,且知敬信我,今将小徒为尔后。曰:异日此地当出仙人。’”
6、洪深 《贫民惨剧》第四幕:“行善人,佛天保佑。”


做慈善的事
1、《国语晋语六》:“夫德者,福之基也。”
2、《国语·周语上》:“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3、《列子·说符》:“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

4、《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阴司以儿父久居高位,不思行善……蠹国害民,怨气腾天。”
5、清 彭定求《道藏辑要·在陆肇祥》:“可立降生之日,淮(袁可立父)梦吕帝引一小童云:‘汝家世代行善,且知敬信我,今将小徒为尔后。曰:异日此地当出仙人。’”
6、洪深 《贫民惨剧》第四幕:“行善人,佛天保佑。”

西川灵龛禅师,僧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师曰:「出处非干佛,春来草自青。」问:「碌碌地时如何?」师曰:「试进一步看。」
1、行善不一定要用金钱,一个人如能劝人改过迁善、启发别人智慧或良知(在网上发善文即是一例)、担任义工、照顾病老、鼓励安慰别人、铺桥造路、维护环保,甚至时时心存慈悲、面带笑容,去孝顺父母,去善待一切众生(包括人与动物),则这些都要比单纯的捐款更具功德。2、行善后更要注意“修持”,不要一..
行是行为,善是无私,行为的无私就是行善,积德是行善的必然。行善可以改运,家族兴旺发达,你留财富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守得住;你留书本给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最好的是积德,积功累德,你的后代一定有好的果报。最好的养生,是去行善积德。你去做了善事,你再来去打坐,或者去吃饭,都觉得特别香。所..
很多对佛教不太了解的朋友总是把佛教理解成一个教人行善的宗教,或者认为行善便是佛教的全部,其实这样的知见都是误解了佛教。作为一个佛门的在家修行人,我不否认佛教里面有很多教人行善的理论,但是行善只是佛门中的方便法而已,并非是究竟的佛法。但是很遗憾,很多佛教徒对于行善做功德过于执着,..
其实行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一定需要花钱,主要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慈悲心,增强我们的善心、善念,因为善最接近于本性,最接近于道,道理很深。今天末学就分享六种不用花一分钱的行善方法,以供大家参考。第一,孝顺父母。百善孝为先,想行善,孝敬父母是离不开的。其实孝敬父母,不一定就是花钱买..
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施善人人赞,但要有底线,宵小邪恶不可施善。善良的人,心最软,情最真,只知施舍,不思索要,宽宏大度可委屈自己,善念存心可包容他人,行善自有天眷顾,作恶迟早被铲除。一个人,做一件善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终身行善,一生善良,必有后福,善良之人,天最眷顾。行善的..
概念行是行为,善是善事,做善事即是行善。利于别人的行为与思想就是善。积极修行胜行,利安一切,称为行善,如布施、放生等。“行善”:不做损人害人之事,成就别人做成好事,仁、义、礼、智、信而。 原则低调行善应以“带动他人行善”为基本点和出发点,同时“以身作则、严格律己、不图名利”为准则..
《三世因果经》主要讲人的善恶因果报应规律。你做了善事,得福报;做了损人利己的坏事,得恶报。这就是大家知道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全部都报。”每一个人都想得福报,儿女都好,都有前途,父母长寿,怕凶事横祸降临自己的身上和家中。一个人要想得到福报,无灾无难,..
亿万富豪丹尼尔在散步时,发现一个小男孩蹲在路边,手里拿着一根草茎在地上摆动着。丹尼尔好奇地俯下身子,抚摸着小男孩的头,问道,小朋友,你在干什么呢?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道,我在为一只蚂蚁引路。丹尼尔听了,忍俊不禁地笑道,一只蚂蚁需要你引什么路?小男孩认真地回答道,这只蚂蚁和同伴走散了..
有些人作恶多端、罪大恶极,但所造的罪业并不是马上成熟,不像用刀割身体即刻会出血一样,立竿见影。有些人到寺院里供养1000块钱,就希望生意立刻有所好转;有些人一辈子行持善法,但重病缠身,做什么都不顺,就怀疑因果不存在,这些想法十分愚痴,业力成熟需要一个过程,果报不可能马上降临。但它过了..
这个社会整个都处在一种混浊的状态中越来越不清净,污染越来越厉害,人类生活在一种自我破坏的环境中,这个破坏越来越严重。工业越发达,大家的享受意识越强;生产能力越强,垃圾的积累就越多,污染也就越来越厉害。无有女人药师琉璃光如来这个国土是没有女人的,也是莲华化生。我们这个世界,这个有对..
金刚经注疏十一非说所说 无法可得 净心行善 福智无比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古文]“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
导读:正念常存会激发免疫细胞更活跃,善良正直的人更加健康长寿。科学论证善恶有报,行善能延长人的寿命英美两所大学--加德夫大学与德州大学的联合研究显示,恶有恶报有科学根据。统计发现,少年罪犯的身体虽然常比起同年龄的守法少年强壮,但当他们步入中年之后,健康状况就急速下降,住院和残障的风..
天王殿是三门内的第一重殿,殿中间供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像后供韦驮天,面向北,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四大天王东方天王名为提多罗吒,此云持国,能护持国土,领毗舍阇(此云颠狂鬼)、乾闼婆(此云香阴)神将,是帝释天的主乐神,所以此天王手中持琵琶以作标帜,护东方弗提婆(此云胜)洲人民。南方天..
近几年,各地纷纷出现某位法师去世后坐缸数年而成就不坏肉身的报道,似乎坐缸成为肉身不坏的必备条件或代名词,致使很多佛教信徒也特别热衷于坐缸,把坐缸看成佛教传统及检验修行成果的手段,故有必要就此问题作一厘清,以正视听。坐缸一词,并非是一个佛教本有名相,而是一个集合名词,即坐化与缸葬的..
近年来,上座部佛教要面对的其中一个最具挑战性问题,是传统的上座部内观禅(Vipassana Meditation)与不二论的玄思传统(Non-dualistic Contemplative Tradition)间的冲突。不二论的最佳代表是(印度正统哲学)不二论吠檀多(Advaita Vedanta)与大乘佛教。面对这冲突的反应横跨两极:一极是激烈的对抗,另一极是..
四一、行善得第湖南,有个叫莫文彬的人,家道贫寒;二十岁了还未成家。家里有母亲,少有兄弟;母亲侍奉观音菩萨、佛祖很虔诚。而莫文彬也遵守母训,信佛更笃,凡是乡里有公益善事,无不积极去做;奈何莫天性愚钝,寒窗十年,没有获得功名以振门第。母亲对此事很是挂怀。莫与同窗石介之是好友,因从小是同..
从前有个苦命孤儿,给财主当长工,出的是牛马力,吃的是猪狗食,三年期满,狠心财主欺他老实,一个铜板也没给,只给了他一小桶豆油,就算是三年的工钱了。小长工提着一小桶豆油,离开了财主家,他很茫然,不知这点油能干什么。这时他想起小时候,在寺院里看到别人用豆油点佛前灯,就想,反正我靠这点油..
行善的最高境界不是施舍,而是......有一天亿万富豪丹尼尔在散步时,发现一个小男孩蹲在路边,手里拿着一根草茎在地上摆动着。丹尼尔好奇地俯下身子,抚摸着小男孩的头,问道,小朋友,你在干什么呢?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道,我在为一只蚂蚁引路。丹尼尔听了,忍俊不禁地笑道,一只蚂蚁需要你引什么路..
“悯人之孤”,就是怜悯他人之孤,这些行善积德都是雪里送炭。这个感到悲痛的就是天下有很多“茕茕无告”之人,就是孤独无依。这些孤独无依之人——一般说文王施仁政,一定是首先关顾四种人,叫鳏、寡、孤、独。“孤”就是一生下来或小孩子时候就没有父亲,这叫“孤”,叫孤儿;老了没有子女叫“独”;老..
护生、行善,能长养无量的功德。佛教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小和尚,他的师父有神通预知小和尚命不久矣,师父不忍告诉他,于是要他回家去跟家人团聚,小和尚就这样沿路哼着歌踏上返乡路程。不料路上却下起了一阵大雨,这时候小和尚看到路边有个蚂蚁窝,里面有数不清的蚂蚁快要被水淹死,小和尚顾不得自己被..
善士问: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与平时做人行德积善的关系,不行善积德只念佛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衍慈法师答: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与行善积德是两回事,我们修行有主行和助行。念佛是主行,要在内心做功夫;行善积德是助行,帮助我们念佛得力。念佛能不能往生,关键在于自己的信愿行够不够虔诚。既然..
大家好,我是一名医学毕业生,本科是中西医结合,以前来到这个网站看到很多人因为邪淫纵欲而出现身体方面很多的病症,我想把我所学的奉献给社会,来到这个网站的人证明是想治好自己的疾病的,有此善念必有此善报。好,废话不多说,我来讲讲邪淫的发病原因,以下是个人见解,如有错误,请高人指点一二。..
佛经与一般的世俗文章一样,都有一套完整的组织结构。由于很多人面对佛经常常难以厘清其中的层次结构,东晋道安法师依据佛经的组织结构,采用三分法去判摄一切经典,成为后世划分佛经的通例。道安法师认为一切佛经都是由三部分组成,即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三部分。现对佛经三个组成部分分释如下:一、..
生活中,很多时候人都是没有耐心的,做一件事迫切的想要知道结果,或者是想看到自己努力的效果,但是效果一般都是需要时间的,需要你用心去观察,用心去等待。一个旅行者,在一条大河旁看到了一个婆婆,正在为渡水而发愁。已经精疲力竭的他,用尽浑身的气力,帮婆婆渡过了河,结果,过河之后,婆婆什么..
北宋名臣范仲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其高尚的道德和伟大的人格光耀千古,永为后世敬仰。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浩然正气,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和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后人千古传诵。范仲淹范仲淹先生(989-1052年),字希文,江苏吴县人,..
门风醇厚 行善传家陶澍,字子霖,是清朝湖南安化县人。其家门风醇厚,世代以行善为乐。陶澍的太高祖伯含公很喜欢行善积德,当时乡里抓到窃匪都会扔到江中淹死。有一天伯含公路过江边,有一将被淹死的窃匪向他呼救:“你救救我吧,我发誓从此以后再不做贼了。”伯含公心怀怜悯,便请求众人将此人放了,..
【诸恶者莫作诸善者奉行】 p1361瑜伽十九卷十四页云:颂曰:诸恶者莫作,诸善者奉行。自调伏其心;是诸佛圣教。此颂所明,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获得正信。于一切种。一切因缘,一切处所,所有恶行,皆能断灭。于善说法毗奈耶中,能善受学尸罗律仪。彼由三相奉行诸善。谓善住尸罗;守别解脱清净..
【喻有二种】 p1189因明入正理论云:喻有二种。一者、同法。二者、异法。同法者:若于是处、显因同品决定有性。谓若所作;见彼无常。譬如瓶等。异法者:若于是处,说所立无;因遍非有。谓若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此中常言,表非无常。非所作言,表无所作。如有非有,说名非有。如疏四卷一页释。..
【多名身】 p0622大毗婆沙论十四卷十五页云:云何多名身?答:谓多名--号异--语增--语想等--想假--施--设,是谓多名身。此中论者,于文善巧;以多文句,共显一名,皆是名之差别名故。问:此中何故问多名身;而不问名,及名身耶?答:是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应问而不问者;当知..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