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佛经说“自作自受”,自己种的善根别人就无法享受果报是吗?
答:“自作自受”是不错,自己修福,自己受乐,但这也并不妨碍你去领受他人赐予的安乐。比如,农民可以自己种庄稼,自己养活自己,但如果熟人送来瓜果,他也是可以享受的。同样的道理,佛陀在说自作自受、强调因果不虚的同时,也并未否认以回向来饶益他众的做法,不仅不否认,反而在很多相关的经典中都说,一定要以供僧、念经等功德,救度亡人,护佑生者。

——《前行广释》
问:佛经说“自作自受”,自己种的善根别人就无法享受果报是吗?
答:“自作自受”是不错,自己修福,自己受乐,但这也并不妨碍你去领受他人赐予的安乐。比如,农民可以自己种庄稼,自己养活自己,但如果熟人送来瓜果,他也是可以享受的。同样的道理,佛陀在说自作自受、强调因果不虚的同时,也并未否认以回向来饶益他众的做法,不仅不否认,反而在很多相关的经典中都说,一定要以供僧、念经等功德,救度亡人,护佑生者。

——《前行广释》
善恶之业既作,所成之报难逃。有如是因者,即有如是之果。果者果报,有苦乐二种:一、苦果 身心所受苦之果报也。由于恶业而生,总言生死之果报,皆为苦。若分别之,生于天上,则为乐果;生于地下,则为苦果;生于人界,则苦乐相均。二、乐果 身心所受乐之果报也。由于善业而生,总言生死之果报皆非乐。..
作业有先后轻重,得报亦有迟速隐显,于是有三时之报:一、现报 谓依现在之业,受现在之果报也。二、生报 谓依此生之业,受次生之果报也。三、后报 谓由一生作业,隔二生以上后所受之果报也。
三界分别说之,可为九地。九地者:谓欲界五趣杂居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九也。地有持载之义,众生依之而住。此之九地,从忉利天已下及四趣,皆为地居。夜摩已上以至非非想天,皆为空居。从所依处得名,故皆言地也。一、五趣杂居地 五趣者,即欲界六天、人、饿鬼、畜生..
修罗果报甚胜,邻次诸天,常好战斗,怕怖无极。在因之时,怀猜忌心,虽能行善,为欲胜他。作下品十善者,感此道生。其种类颇难细列,兹以四类别之:一、畜修罗 因湿气有,畜生趣摄。二、鬼修罗 从卵而生,鬼趣所摄。三、人修罗 从胎而出,人趣所摄。四、天修罗 因变化有,天趣所摄。..
就世之相言之,所谓相续。而相续之种别亦有三:一、世界相续 由众生之有业,而国土世界安立。二、众生相续 由五阴法之和合,而众生存立。三、业果相续 依善恶之业因,而苦乐之果报成立。
有情生死,俱有四有,谓生有、本有、死有、中有。有生死之果报曰有。一、生有 于诸趣中结生之一刹那也。二、本有 生有与死有之间也。三、死有 最后之一刹那,居中有之前者也。四、中有 死后未至生有中间之所有也。..
【一心四境】又作一水四见。譬如一水,本无有异,而因天、人、饿鬼、畜生果报不同,故于一水而见有四种境相。即天人见是宝严地,人见是水,饿鬼见是脓血,而鱼见是其窟宅。见《摄大乘论释》卷四。
【一阐提】一阐提,梵语 icchantika 之音译,其原意是‘有欲求之人’,意译为无种性、断善根、不能成佛的众生。《大庄严论经》卷一载有二说:一者有性阐提,借助佛力,终可成佛;二者无性阐提,无论至何时皆不得成佛。《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立有断善阐提,大悲阐提,无性阐提。其中断善阐提乃属有..
【二十二根】此是促进增上作用的二十二种法。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男根、女根,命根,苦、乐、喜、忧、舍五受根,信、勤、念、定、慧五善根,未知当知、已知、具知三无漏根。根为增上之义。若就二十二根的体性而言,男根、女根为身根的一部分,并无别体;三无漏根以意根、三受根(喜、乐..
【二业】指引业与满业。依《俱舍论》卷十七载,有两种二业,名引业与别业。六趣各有总、别二报,如人趣中,所有的人皆同属人趣之果报,此为总报;其中复有智愚、美丑等差异,称为别报。引发总报的业因,称为引业;成满其别报的业因,则称为满业。此外,善业与恶业亦称二业。善业为五戒、十善等善道之所..
【二种资粮】即福德、智德二种资粮。以此二德为资益己身之粮,得证佛果,故称资粮。一、福德资粮,谓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即六度中之前五度。二、智德资粮者,谓修习正观而勤求妙智者,如第六度即是。见《大明三藏法数》卷七。..
(喻)佛性好像一块土地。土地能使一切草木的种子生根发芽,而佛性也能使一切众生的善根功德增长壮大。
又名共业共果,即众生如果造作了同一种的业因,就会召感同一种的果报。
一阐提迦的简称,是极难成佛的意思,有二种:起大邪见,断一切善根者,名断善阐提;大悲菩萨,发愿众生度尽,方成佛道,而众生至多,故亦成佛无期者,名大悲阐提。
禅师普明。会稽朱氏。少有异志。尝聚沙为塔刈蒿为殿。有僧乞食见之曰。郎子有善根可向天台出家。彼有初依菩萨现身说法。陈大建十四年。来天台值智者讲次。座众初散礼足归依。智者笑曰。宿世愿力今复相遇。于是服勤左右专习禅法。行方等般若诸三昧诵通法华。后随智者止庐山。于陶侃瑞像阁。行请观音三昧..
一是处非处力 二业力 三定力 四根力 五欲力 六性力 七至处道力 八宿命力 九天眼力 十漏尽力次四无碍智而辩十力者。上之所明。多是菩萨所得。自行化他之法。今欲明诸佛所得。自行化他法门。故次明十力不共等法也。此十通名力者。即诸佛所得。如实智用通达一切。了了分明。无能坏无能胜。故名力也。大菩..
一大慈 二大悲次十八不共法而辩大慈大悲者。诸佛得十八不共法等法。常在大慈悲住故。慈善根力。普熏三业。于十方世界普现而作佛事。利益一切。故次而辩之。释慈悲之名。虽同四无量中。而体殊别。非可为类。故至极果。方得受于大名也一大慈 佛住大慈心中。以大慈善根力故。能实与一切众生世间乐及出世间..
原是佛教徒忏悔罪愆的仪则和行法。起于东晋道安、慧远、宋、齐、梁、陈亦颇流行,特别是梁、陈之际,忏法繁兴。梁武帝亲制《六道慈忏》自行。后经元代智松重订,为近世通行的《慈悲道场忏法》(世称《梁皇忏》),10卷。其中1~2卷讲皈依三宝、断疑、忏悔、发菩提心、发愿和发回向心。3~6卷叙显果报、..
Jingxingguo佛教术语。境,指佛教徒修行所应分别观察的诸法境界,包括佛教所讲的三科、五位、百法、四谛、十二因缘等世出世法。行,指修行,即对上述诸法境界分别观察其孰善孰恶,应断应修,进行闻思修,断除烦恼,求证圣果的思想行为。可分为有漏行、无漏行两类。无漏行中又可分声闻行、缘觉行、菩萨..
Sanjie佛教术语。即欲界、色界、无色界。界,义为类别。三界又可总分为有情界(有情识的生物)和器世界(处所)两类,而以有情界为主体。三界是据有情所造善、恶业及修不同定业所感苦、乐、色、无色等不同果报而建立的。如三界众生,轮回六趣即此义。1、欲界。欲指财、色、名、食、睡五欲。主要指男女..
Sanxing佛教术语。有两义:1、对善、不善等一切法所作的分类,即善、恶(不善)、无记三性。对于现世来世和自他都是顺益的,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的一切善根,是为善性。对于现世来世和自他都是违损的,如贪等恶心所起的一切恶业,是为恶性(不善性)。非善非恶为中庸之法,是益是损,不可记别,是为无..
亦名:灭摈四义戒本疏·四波罗夷法:“如多论中四解:一、既坏道法,无所住用,摈出众外,生天龙鬼神信敬心故。二、现佛法无爱无憎,清净者共住,不净者摈出众故。三、为息外道诽谤故。四、为持戒者得安乐住,增善根故;又肃将来欲犯戒者,生惭愧心,不犯恶故。”(戒疏记卷六·二八·二○)..
羯磨疏·集法缘成篇:“不忏举并解者,罪从缘生,生便有业,招集增漏,偏非道务。今冒染大度,罪福本空,心同俗染,未思洗荡。舍弃众外,义同不足。后乃忏伏,更作法收。”济缘记释云:“罪从缘生,缘即心境。缘生虽空,生则成业,业必感报。虽学大教,言行相违,故云冒染。梵网云,口虽说空,行在有中..
【一切所诠事】 p0008瑜伽七十四卷六页云:云何一切所诠事耶?所谓蕴事、界事、处事、缘起事、处非处事、根事、业事、烦恼事、随烦恼事、生事、恶趣事、善趣事、产生事、色类事、四大王众天事、乃至他化自在天事、梵众天事、乃至色究竟天事、空无边处事、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事、随信行事、随法行事、顺决..
指菩萨证得化他之果,以平等、慈悲心怜悯一切众生一如己子之阶位。全称极爱一子地。住于此阶位之菩萨,视众生犹如父母之爱子,见子安稳、修善,则心生欢喜;见子烦恼、病苦,则心愁忧念。北本涅槃经卷十六(大一二.四五九上):“见诸众生法身未增,或行身、口、意业不善;菩萨见已,则以智手拔之令出..
略有二种阿罗汉性。一者有为。二者无为。云何有为阿罗汉性?谓彼果得。及彼得得。无学根力。无学尸罗。无学善根。十无学法。及彼种类诸无学法。是名有为阿罗汉性。云何无为阿罗汉性?谓贪瞋癡。一切烦恼皆悉永断超一切趣。断一切道。三火永静。焦渴永息。憍逸永离。窟宅永破。度四瀑流。无上究竟。无上..
谓阿罗汉果。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所言有为阿罗汉果者。谓彼果得。及彼得得。无学根力。无学尸罗。无学善根。十无学法。及彼种类诸无学法。是名有为阿罗汉果。所言无为阿罗汉果者。谓于此中。贪瞋癡等。一切烦恼。皆已永断。超一切趣。断一切道。三火永静。渡四瀑流。憍逸永离。燋渴永息。窟..
八何词者,谓何谁信、何所信、用何信、为何信、由何信、何之信、于何信、几何信。八若词者,谓若能信、若所信、若用信、若为信、若由信、若彼信、若于信、若尔所信,如是等无量法门皆有八种。不毕竟出离者,谓由世间道。毕竟出离者,谓由出世间道,前四易解故不重释。相甚深者,谓三自性。杂染甚深者,..
不害者,无瞋善根一分心悲愍为体,不损恼为业,当知不害不离无瞋故亦是假。
复次即善不善业处差别、事差别、因差别、异熟差别、品类差别等,皆不可思议,由即此业处差别等,无量无边难可思议故。处者,谓住如是处造如是业,或于城邑或于村落如是等。事者,谓所依事,或有情数或非有情数。因者,谓善不善根如其所应。异熟者,谓异熟内身。品类者,谓种种差别无量品类。又有种种外..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