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做事情时自己发心清净,但是别人不理解起烦恼,这样有过失吗?
上师答:发心清净很难,若是你缺乏智慧的话,是不是真正清净,这个不好说。

问:做事情时自己发心清净,但是别人不理解起烦恼,这样有过失吗?
上师答:发心清净很难,若是你缺乏智慧的话,是不是真正清净,这个不好说。

言见取者,谓于诸见之中,随执一见,及所依蕴。执为此因最胜,能得清净之果。一切斗诤所依为业,以要言之,但除三涂剧苦,其余修罗人天等蕴,皆可为见执所取也。此中依于见惑而行施善,故名见取。
言戒取者,谓于随顺诸见之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此因最胜,能得清净之果。无利勤苦所依为业,谓牛狗等戒,及投灰、拔发、五热炙身、断绝饮食、乃至虽受佛戒,志求生天作轮王等,皆属戒取所摄。
十善者,即前一不杀生,乃至十不邪见。又一救护生命,乃至十正信因果是也。言三品者,即上中下三,与前十恶三品同。下品十善 言下品者,亦约境约心约事辨之。一、约境者 普于下中上境,能护三业,名上品善。唯于中上二境,能护三业,名中品善。仅于上境能护三业,名下品善。二、约心者 悠悠缓缓,或夹..
大毗婆娑论,具明四禅之中,各有三种差别:若与出世智慧相应,名无漏初禅等。若与五支四支等功德相应,名为净初禅等。若与各各自地烦恼相应,名为味初禅等。
行人得空定已,诃责空处多诸过失,便舍空处,一切系缘现在心识,念念不离,未来过去,亦复如是。常念于识,欲得与识相应,加功专注,不计旬月。一心缘识,而无异念,空念即谢,识定未生,名中间定。即便泯然任运,自住识缘,名未到地。此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而于定中,不见余事,唯见心识,念..
行人得无所有定已,深诃责无所有处过罪,即舍无所有处,观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一心专精,加功不已,其心任运,住在缘中。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净,如涅槃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极,如步屈虫,行至树表,更无可进。证此不失,命后必生非非想处,仍有细微四阴..
色界四禅,共十八天,谓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一、初禅三天 自此已上,身衣随意,无复男女,但以禅定法喜为食,内有觉观心故,外感火灾所坏。 一、梵众天 超六欲天,远离饮食、淫欲、睡眠三种过患,故名为梵。梵者清净离染之谓也,通而言之,四禅皆名梵天,皆清净故。别而言之,初..
【二十种随烦恼】随烦恼心所,是唯识宗五位百法中的六位心所之一。此又名随惑,是随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随有三义,一者自类俱起,二者遍不善性,三者遍诸染心。随烦恼心所二十个,分为小随、中随、大随三种。小随烦恼十个、中烦恼二个、大随烦恼八个。小、中、大的分别,以三义俱备者名大随,兼具二..
【二十种烦恼现行】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载,即指:一、随所欲缠现行,指在家之人未离诸欲,而于所欲之境,起种种缠缚之业,相续不舍。二、不随所欲缠现行,指出家之人不随世间欲乐之境,而生厌离之心,相续不舍。三、无所了知现行,指住恶说法之人,于善恶法,不生分别,于一切境界无所了知,此痴惑之心..
【二地断障证真】十地中离垢地的菩萨,修十善业,远离欲垢,舍念清净,即断邪行障(谓身、口、意三者误犯禁戒),证最胜真如,此真如具无边之德,于一切法为最胜。参阅‘十地’条。
【二法相违】谓烦恼与涅槃二者相违。《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二载:一、烦恼,即指无明贪爱之惑,众生随顺烦恼,流转生死,故违涅槃之道。二、涅槃 nirvana,意译灭度。众生厌生死之苦,修习梵行,断诸烦恼,证大涅槃,故违烦恼之惑。..
【二执】一般指我执与法执,又作我法二执、生法二执。小乘说一切有部等主张法体实有,故仅揭出‘我执’之说;大乘则观诸法皆空,故对主张法为实有者,称为‘法执’,而说我、法二执。法执乃于如幻假有之法生起实有之妄执,其体较宽,为独一而起;我执则迷于法之用,故其体较狭,而必与法执并起。成唯识..
【二障】又作二碍,即烦恼障与所知障。这是唯识学上对贪、嗔、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的作用所作的分类。烦恼障、由我执而生,是俱生起的迷执;所知障、由法执而生,是分别起的迷执。
【二转依果】修唯识行,于第十地满心,金刚喻定现前时,此时即断尽烦恼、所知二障种子,转得二种殊胜妙果。即转烦恼障得大涅槃,转所知障得大菩提。此即二转依果,又称为二种胜果,略称二转依、二转。见《成唯识论》卷十。..
【八识三性】在善、恶、无记三性中,第八识是无覆无记,第七识是有覆无记,前六识通于三性。即前六识若与信等十一善心所相应,则属善性摄,与无惭、无愧及八大随烦恼等十心所相应,属不善性摄,二者皆不相应,无记性摄。第八识何以是无覆无记?因为第八识是异熟性。异熟若是善或染污,流转还灭即不能成..
【八识王所相应】八识心王,各有其相应的心所,因八识的作用各不相同,相应心所的多寡亦不相同,八识王、所相应的情形如下:一、前五识,各有三十四个心所相应,即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五,善心所十一,中随烦恼心所二,大随烦恼心所八,根本烦恼中的贪、嗔、痴三烦恼。二、第六识:第六识作用范围最广..
谓一真法界的理体是清净和无为的。
指皈依自己色身内,自性具足之法身、报身、化生等三身佛。六祖坛经说: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谓于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中,只要一根获得清净,其他五根也会跟著获得解脱。
(名数)六根清净之功德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术语)称大日如来所入西方妙观察智大智慧门之莲华三昧。由此而阿弥陀如来出生。见摄真实经上。
(术语)三智于一心之上同时发得也。盖在别教,修空观得一切智,修假观得道种智,修中道观得一切种智,由如是次第之三观,次第发得三智。而在天台圆教,则三观融于一心,故即所发之三智,亦同时于一心证得,无前后并别云。原出大智度论二十七,彼文自为问答曰: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
(术语)一日清净至暮,则为一日间之佛也。宗镜录二十三曰: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
一天眼通 二天耳通 三知他心通 四宿命通 五身如意通 六漏尽通次变化而辩六神通者。此有三意不同。若依报得神通。得神通方能变化。若是修得神通。则先修变化。方得神通。今此既约修得次第。故次变化而辩神通。此皆名通者。缨络经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一天眼通 修天眼者..
一见烦恼 二爱烦恼次名色阴入界。及我等十六。而辨见爱者。若迷此假实二法。则倒想纷然。故三界流转无际。皆是烦恼使之然也。若论烦恼根本。不出见爱。枝派分别。则科目甚多。所谓三毒五盖十使。九十八烦恼。八万四千乃至尘沙等数。此诸科目虽数有多少。而同是烦恼润生之力。体无殊别。但教门善巧。乃..
见谛门八十八使 欲界有三十二使 色界有二十八使 无色界二十八使思惟门十使 欲界有四使 色界有三使 无色界有三使次十使而辨九十八使者。正为见思两道惑障不同。欲使修观之者。精识所治之惑。断伏无滥。故教门历三界五行。细分别十使。则有九十八也。亦名九十八烦恼。通名为使。名烦恼者。类如前释。若离..
身有三恶 一杀生 二偷盗 三邪淫口有四恶 一妄语 二两舌 三恶口 四绮语意有三恶 一贪欲 二嗔恚 三邪见次诸烦恼结使而辨十恶者。以烦恼既是惑乱之法。能驱役行者心神。乃令触境颠倒。若纵此惑情而起身口意者。则动与理乖。故于三业所起。备有十恶也。通名恶者。恶以乖理为义。此十并是乖理而起。故名为恶..
Jingxingguo佛教术语。境,指佛教徒修行所应分别观察的诸法境界,包括佛教所讲的三科、五位、百法、四谛、十二因缘等世出世法。行,指修行,即对上述诸法境界分别观察其孰善孰恶,应断应修,进行闻思修,断除烦恼,求证圣果的思想行为。可分为有漏行、无漏行两类。无漏行中又可分声闻行、缘觉行、菩萨..
Niepan佛教教义。又译作泥日、泥洹、涅槃那。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安乐、无为、不生、解脱、圆寂。涅槃原意是火的息灭或风的吹散状态。佛教产生以前就有这个概念;佛教用以作为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含义多种:息除烦恼业因,灭掉生死苦果,生死因果都灭,而人得度,故称灭或灭度;众生流转生..
ye佛教术语。音译羯磨。最早见于印度的古奥义书,是婆罗门教、耆那教、生活派(邪命外道)等都袭用的术语。佛教中一般解释为造作。人的身、口、意造作善法与不善法,名为身业、口(语)业、意业。业生灭相续,必感苦乐等果,果是业果,结果的因谓之业因。业虽由人的身口意所造,但受烦恼的支配。《大智..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