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发菩提心
https://www.tfoyin.com/dict/73322.html发菩提心,是大乘佛教区别于小乘佛教的一个根本出发点。这个概念在初期大乘经如《宝积迦叶会》、《无量寿经》等中已明显地提出,随着大乘空宗、有宗、密宗教义的发展,它的含义越来越丰富,而在菩萨行和一切密宗的修法中提高到极重要的地位。菩提心的意义,据龙树的解释..
不害心所
https://www.tfoyin.com/dict/72675.html【不害心所】不害,指不杀、伤一切生物。乃印度宗教、伦理道德的基本思想。在唯识宗中,为心所有法的十一善心所之一,不害以无嗔为性,于诸有情,不为恼损。《成唯识论》曰:‘云何不害,于诸有情不为损恼,无嗔为性,能对治害,悲愍为业。’不害是损恼有情之害的反面,..
生支
https://www.tfoyin.com/dict/72622.html【生支】十二因缘的第十一支。以现世的业力,报尽命终之后,复引轮回主体、即业识的受生。若以现代观念诠释生支,生是人生的开始,但何以会有生呢? 诚如经上所说:‘非无缘生,从因缘生’。生的因缘虽然不一,但主要的条件是‘有’。此处所说的有,是含有宗教概念的特定..
本质
https://www.tfoyin.com/dict/72593.html【本质】此为唯识宗教义。是‘影像’的对称,为影像之所依。心及心所认识对境时,在内心中变现认识对象的相状,为直接的认识对象,此称为影像。反之,影像的实质根据及所依物的自体,即称为本质。乃间接的认识对象。故相分可分二种,即本质相分与影像相分。如眼识攀缘色..
外道
https://www.tfoyin.com/dict/72589.html【外道】指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古印度时代,佛教指外道为神圣而应受尊敬之隐遁者,意思为正说者、苦行者;相对的佛教自称内道,佛教经典自称内典,称佛教以外的经典为外典。到了后世,渐渐附加上异见、邪说的意义,外道遂成为侮蔑排斥的贬称,意为真理以外之邪法者。外..
六师外道
https://www.tfoyin.com/dict/72547.html【六师外道】为古印度佛陀住世时代,中印度一带势力较大的六种外道。外道亦作外教、外学,指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是佛教称其他教派的名词。最早,这一名称并不含有贬抑的意义。它的原意是说:‘神圣而应受尊敬的隐遁者’,意思是苦行者、正说者。佛教自称内道,经典称为..
四吠陀
https://www.tfoyin.com/dict/70041.html梨俱吠陀、沙磨吠陀、夜柔吠陀、阿阇婆吠陀。梨俱吠陀是宗教的赞歌,沙磨吠陀是祭祀仪式的颂文,夜柔吠陀是祭祀仪式的歌词,阿阇婆吠陀是俗世相传的咒术。吠陀是明智的意思。
四姓阶级
https://www.tfoyin.com/dict/70002.html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是古印度的宗教徒,具有最高的权威;刹帝利是和婆罗门同样被人尊敬的王族;吠舍是指一般工农商阶级;首陀罗是被人使役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