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行像
https://www.tfoyin.com/show/4885.html十、行像「行像」是用宝车载着佛像巡行城市街衢的一种宗教仪式。赞宁的《大宋僧史略》上说:「行像者,自佛泥洹,王臣多恨不亲睹佛,由是立佛降生相,或作太子巡城相。」这是佛教「行像」的起源。五世纪初,法显旅行印度时,在西域和印度都曾亲见行像的仪式。他到于阗时,住在瞿摩帝寺,据《法显传》说:「法显等欲..
佛教徒的三种类型
https://www.tfoyin.com/show/4880.html第二十三课 佛教徒的三种类型佛教是一切人类 的宗教,不论什么种族 、什么阶级 的人,都可以信仰佛教,学习佛法;但因人们的个与志趣 ,各各不同,佛陀为了要适应这各种不同的个性,也就开示了各种不同的法门;依这法门去实行 ,就成为各种不同类型的佛教徒 。有一种人,听了佛法,相信因果的道理,知..
忏法
https://www.tfoyin.com/show/4841.html十三、忏法忏法是悔除所犯罪过以便积极修行的一种宗教仪式。中国佛教中的忏法,起源于晋代,渐盛于南北朝,至隋、唐大为流行。唐道宣说:「诸佛善权方便,立悔罪之仪。道安、慧远之俦,命驾而行兹术。南齐司徒竟陵王,制布萨法净行仪,其类备详,如别所显。」(《广弘明集》卷二十八《悔罪篇序》)宋净源更详细说:..
佛学不是宗教
https://www.tfoyin.com/show/4828.html佛学不是宗教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道、释(即佛家)为主体的,可惜由于种种原由,除了儒家以外,如今我们对佛家和道家文化都了解得太少了,只要一提起佛学,有一些人就认为是迷信。其实,佛学本身并无世俗宗教的迷信色彩,只不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切都在世俗之中发展和流变着,佛学..
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的当时是「究竟成佛」而不是「了脱生死」
https://www.tfoyin.com/show/4764.html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的当时是「究竟成佛」而不是只有「了脱生死」而已初学的人皈依佛后,首先要认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释迦牟尼佛传,但是现代的「释迦传记」有多种版本。有不具备宗教情操的学者写的「释迦传记」。有否定大乘佛经而依南传经论编写的「释迦传..
三期同一庆(二)
https://www.tfoyin.com/show/4723.html六上 十 三期同一庆(二)二、佛陀成道――公元前五百八十八年,出家修行的悉达多太子,三十五岁了。他已经拜访了很多当时印度有名的宗教师,听他们说的道理,都不是了脱生死的办法;又在苦行林刻苦修行,也不能得到真理;最后,他在菩提迦耶的菩提树下,静静地坐着,到了五月里月圆的这一天黎明之前,当明..
什么是在与外尘接触时的修行。--佛使比丘
https://www.tfoyin.com/show/4681.html佛法的主要原则──「任何法门都不可执著」, 不外乎完全祛除执著有「我」或「我所有」。 [3]P.58 无我的教法,只能在佛教中发现, 其他宗教教大家要执著自我。 如果一个人所受的教育是有一个我必须予以执著, 那么他一定无法体悟自我是不存在的。[3]P.61 请养成一..
青少年时代
https://www.tfoyin.com/show/4646.html第二课 青少年时代太子七岁时,净饭王便请了许多名师进宫来教太子语文、工艺、医药、论理和宗教等各种学问。聪明的太子到了十二岁时,连印度最高深的宗教四吠陀学术也精通了。后来,他练习武术,学习兵法,也很快就精练了。在武艺竞技会中,他表现了优越体力和超人的武艺。太子生性仁慈,当他八岁 时,见到侍..
佛弟子应该博学多闻
https://www.tfoyin.com/show/4535.html佛弟子应该博学多闻皈依佛法僧三宝,不皈依邪魔外道,是佛弟子必须恪守的信条。但有一些佛门弟子入佛修行后,并不能正确或到位地理解这一点,凡事都把自己同现实生活和众生隔离开来,总以为自己高高在上,犯不着再学习世俗知识和其它宗教方面的东西,继而不堪与众生结欢喜缘,动辄板着面孔与众生论是..
万有皆从因缘生
https://www.tfoyin.com/show/4482.html五下 二 万有皆从因缘生舍利弗与目犍连两个好朋友,都是著名的宗教学者,他们各有一百个学生,跟着学习;他俩虽有好学问,但都认为还没得到真理;彼此相约,谁有特别的见闻,都要互相通知。一天,舍利弗进王舍城,遇见一位披着袈裟的宗教师,态度庄严,舍利弗很有礼貌地问他道:请问宗教师的大名 ? 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