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净土法门法语:常随佛学,一天都不能离开经典
https://www.tfoyin.com/show/33861.html1 我们常随佛学,佛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了,我们就晓得如何生活、如何处事待人接物,我们从佛那里得到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怎样报佛恩?那就是普度众生,帮助正法久住世间。2 常随佛学,一天都不能离开经典。每天有空就读经、听经,要有这个习惯。每天读佛经..
荆三隆:佛教的处世观
https://www.tfoyin.com/show/33848.html荆三隆教授雁塔论坛佛学系列讲座第七讲2010年11月28日下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宗教学专业硕士点主持人、著名佛教学者荆三隆教授应西安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的邀请,在雁塔论坛开讲佛学系列讲座之第七讲《佛教的处世观》。西安部分高校的硕博士研究生及佛教文化爱好者..
刘先和:平常心是道
https://www.tfoyin.com/show/33814.html平常心是道佛教中诸多过来人都说过这样一句话:即“平常心是道。”这句话看似极平常,道理也十分简单、明了,然而其中却包含着佛学最基本的理义和生命本源的最根本指向。因为众多学佛人不识或不注重这句话的其中道理,以及其深邃的含义,对于这句直指人心,指点迷津的话往往是一听而过,或许是听者自以为明..
刘先和:知心、解心、证心
https://www.tfoyin.com/show/33813.html认识生命,解开生命的一切奥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不断进步的现代科学在研究生命,二千五百多年前诞生的佛学也是研究生命的。两者的差别在于科学从物质的肉体着手研究,试图完全解开生命之秘。佛学则是从生命的本体下手,以亲身修持体证之法,一下子揭开了生命的奥秘。这不得不说是人..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12:佛教反对迷信与宿命
https://www.tfoyin.com/show/33783.html12:佛教反对迷信与宿命诸佛由众生修成,他们既是已经成功地解脱了的大智慧者、大觉悟者,他们所证所言的法义就一定正确,我们当然应该谦虚、恭敬地向他们学习。但诸佛与我们只会是一种师生关系,一个修证佛法的人,如果迷信佛,认为佛是高高在上的一种主宰,是一种绝对的意..
苏行三:佛学浅释
https://www.tfoyin.com/show/33782.html小引佛教的书,已经译成汉文的,约近一万册;所说的理论,多数是深奥难懂。佛教徒不认识字的不算;识字的人,也不少读了十年八年,还只是一知半解。这一课佛学浅释,就是希望在短短的暑假期内,用浅白的语言,说出那深奥的学理。我希望诸位最低限度,能够认识佛学的大意,往后再求上进,就有门径了。第..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21:谁才算是佛门弟子?
https://www.tfoyin.com/show/33779.html21:谁才算是佛门弟子?佛的本义既然是智慧与觉悟,那么,佛门就应该是智慧与觉悟之门,所谓佛门弟子即应是真正发心追求智慧与觉悟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出家弟子不等于剃个光头披上袈裟,在家弟子也不等于能吃素和烧香拜佛。这一切的形式至多只起一个表法的作用,倘若我们..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26:有为和无为
https://www.tfoyin.com/show/33766.html26:有为和无为客观地讲,有为与无为之辨证关系并不是靠理解来了知的。我们只要不识空性,未能明心见性,首先就无法真正地了知什么才是无为法(此乃属于胜义谛范畴)。所以我们初学者只有望文解义地作一种想象或观照,一般只有明心见性之人才会如实地体悟和修持。再说,佛学中的这些名..
香、果等供具的含义
https://www.tfoyin.com/show/33507.html香、果等供具的含义 我国最早的寺院本来就是教学的场所,是专门研究从国外引进的佛学经典著作并实施佛学教育的。因此,寺院里几乎没有一样不可以用作教学,就是那些供具也有它的教育意义: 香代表信香,是一种信号,是比喻用来跟诸佛菩萨传递消息、感应道交用的。古时候,资讯不发达,用烽火..
帕奥禅师答:修完观禅课程之后还须如何用功才能证得圣道果?
https://www.tfoyin.com/show/33277.html问:修完观禅课程之后还须如何用功才能证得圣道果?帕奥禅师答:他只需继续观照究竟名色法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波罗蜜返回帕奥禅师问答专题更多帕奥禅师佛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