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修完观禅课程之后还须如何用功才能证得圣道果?
帕奥禅师答:他只需继续观照究竟名色法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
波罗蜜
返回帕奥禅师问答专题
更多帕奥禅师佛学内容
问:修完观禅课程之后还须如何用功才能证得圣道果?
帕奥禅师答:他只需继续观照究竟名色法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
波罗蜜
返回帕奥禅师问答专题
更多帕奥禅师佛学内容
【功用地】指初地至七地的菩萨阶位。菩萨于各种修行阶段中,初地以上,到第七地之菩萨,虽然已证得真如,然犹须加行用功,故称为功用地;而八地以上菩萨,无须再藉加功用行,自然功德增进,则称为无功用地。《成唯识论》卷九载:‘八地以上,纯无漏道,任运起故,三界烦恼,永不现行。’..
亦名:牙角针筒戒制意戒本疏·九十单提法:“(波逸提)牙角针筒戒八十六。事虽是小,用功极多,无益之费,岂复过此?加以损他家业,招世讥过,故制。”(戒疏记卷一五·八三·七)
亦名:结解学家法羯磨疏·集法缘成篇:“结解学家法者,见谛俗士,正信居家,不思乞求,致令损竭。凡愚睹相,谓施获殃。故静外讥,立制割断。后既重有,宜崇福会,还须法解,如旧施给。故有二也。”济缘记释云:“即提舍尼第三戒缘。罗阅城中一家,夫妇俱得见谛,于物无吝,施多贫乏,世人讥言因施致得..
【目帝罗】此云解脱。荆溪净名记云:若正用功,上可作古买切,下作耻活切。功成之日,上应作户贾切,下应作徒活切。智论云:解脱知见者,用是解脱知见,知是二种解脱相,有为、无为解脱。知诸解脱相,所谓时解脱、不时解脱、慧解脱、俱解脱、坏解脱、不坏解脱、不可思议解脱、无碍解脱等。分别诸解脱相..
婆沙论。正法有二种。一世俗正法。谓名句文身。即经律论也。二胜义正法。谓。圣道。即无漏根力觉支道支也。
如何以中华禅开创人类新视野洪启嵩 演讲 董飞整理10月10日18:30,在复旦大学老逸夫楼一楼报告厅,复旦大学禅学会邀请到了国际中华禅创始人洪启嵩先生,以《如何以中华禅开创人类文明的新视野》为题,为大家作了一场精采的演讲。当天现场有近三百位听众,聆听洪先生开释如何以中华禅提升自身与社会。以心传心..
三藏即经藏(梵语sutranta-pitaka)、律藏(梵语vinaya-pitaka)、论藏(梵语abhidharma-pitaka)是也。经藏诠定学,律藏诠戒学,论藏诠慧学。十二部经也叫做十二分教,即把一切佛经的内容分为十二种类,叫做十二部经。何等为十二?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二、重颂:既..
僧团如何办好佛学研讨会?赖永海-南京大学惠空法师要我就僧团如何办好佛学会议等问题谈点看法,这对我可是个难题,因平时很少往这方面去想,故提起笔后颇觉费劲。不过,既已冒然应允,只好硬著头皮往下写,写成什么就算什么吧!一、举凡办学术会议,学术含量当是第一位的,每次会议,都应力求在特定的..
礼拜或者拜佛,都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行的法门,在禅堂里面动态用功,除了我们经行、跑香以外,还可以用礼拜的方式来作为我们用功的一个方法。每个人自己站一个空间,如果你觉得这个地面很冷,冷到你受不了的话没有关系,那你要穿鞋子就穿鞋子,不穿鞋子的话就不穿,不穿鞋子的话可能我们的脚比较活一点,..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和菩萨的形象逐渐为国人所熟悉。人们常见的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相佛、西方安乐世界无量寿佛、北方莲华庄严世界微妙声佛,以及驾狮子持智慧之剑的文殊菩萨、骑白象的普贤菩萨,都是从印度传来的。而“送子观音”的形象,却是中国佛教所创造的。《法华经》中说:“若有..
问:历代所传关圣帝君的灵迹,多有载在各家纪录者。惟帝君未修出世之道,如何亦不堕轮回,且得永久为神耶。范古农答:帝君是护法神,系鬼神类众生,并未超出轮回。神寿较长,谁云永久耶。
问:世间分情世间器世间,情世间之成功易解,不知器世间如何成功。范古农答:情世间即众生之正报,器世间即众生之依报。正之于依,犹物之于器,既有物矣,必有承物之器,同为业力所感,赖耶所变也。
第一点:善知识具备悲悯的心怀。我们所交往的朋友、或者老师等,如果没有一颗慈悲的心,怜悯的心,那就不是善知识。所以,只要去看,这个人,是不是慈悲善良的,胸襟宽广的,如果不是,无论他讲的法再好,他也不算一个合格的善知识。第二点:善知识具备明辨的智慧。一个善知识,不只是要心怀慈悲,如果..
佛教传入中国将近两千年。自东汉到唐末是由萌芽而达灿烂的时期,由四代到现时是由凋零而至枯槁的时期。所以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是日趋玄妙,不切实际;实际是日益庸腐,不能振作。今日佛教徒要想佛教住世,必须提高佛教徒的修养。除此以外,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佛教徒修养的标准大约有十..
成唯识论九卷四页云: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此所知障,决定不与异熟识俱。彼微劣故。不与无明慧相应故。法空智品,与俱起故。七转识内,随其所应,或少或多,如烦恼说。眼等五识,无分别故;法见疑等,定不相应。余由意..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fā)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xíng)作沙门,号(hào)曰法藏(zàng),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qǐ)首佛足,右绕三匝(zā),长(cháng)跪合掌,以颂赞曰:这是说明法藏比丘因地修行的故事。分成三段:1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f..
三藏即经藏(梵语sutranta-pitaka)、律藏(梵语vinaya-pitaka)、论藏(梵语abhidharma-pitaka)是也。经藏诠定学,律藏诠戒学,论藏诠慧学。十二部经也叫做十二分教,即把一切佛经的内容分为十二种类,叫做十二部经。何等为十二?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二、重颂:既..
问:净土宗祖师让我们老实念佛。以前的古人比较淳朴,还能做到,但现在的人却并非能做到这“老实”两字。请问法师,针对现代人福德浅薄、心浮气躁的根性,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能让我们做到老实念佛?答:除“老实念佛”外还要加上一个“死尽偷心”,要把那些认为修行还要靠其他的法门可能更好、更殊胜..
广修供养,就是结缘的实践。我们对待每个人,不一定要用金钱、衣物、食物,甚至用珍珠、宝贝来供养对方,而是心香一瓣。打从心里对你释出善意,你也感受到我的好意,就是接受了我的供养。或者我对你一个微笑,这个笑容也是供养;讚美他人两句好话,对方听了,有时候比一包礼物更受用;又如我给你一点方..
从轮回的眼光看,我们和父母、孩子属于不同的生命个体,只是因为业缘才走到一起。其中有善缘,也有恶缘。 如果是善缘,就会相互增上,给彼此带来利益和快乐,应该心怀感恩和珍惜,继续营造善缘。如果是恶缘,就会相互折磨,给彼此带来损恼和痛苦,要在接纳的前提下,努力化解并改变对立,不让这种恶缘..
佛教里称眼睛、耳朵、嘴巴、鼻子、身体、心灵为「六根」,又称「六识」,透过眼、耳、鼻、舌、身、心来认识世界,就构成一个人的身心活动。眼睛看你,行注目礼,慈眼视众生,这是眼的布施;耳朵听话,所谓「谛听,谛听」,注意善听、听好话,不要起误会,就是耳的布施;鼻子闻味道,可以知道哪个地方的..
随喜赞叹是佛教的主要修行法门之一。随喜赞叹,当你看到或者听到别人作善行培福时,自己的内心,也能随之发出赞叹。当然,随喜赞叹不仅是内心中的一种境界,更重要的是去行动。也就是别人做善行,你跟他一起去做,助他一臂之力来成就这件善行。因为你所得到的功德或者是他人功德的几分,或者和他人等同..
我们平时学习佛法的时候是有很多的好处的,比如可以帮助我们增加功德,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善良,但是有的人确实很担心,我们如何避免善良被利用?中国儒家讲,人的心性在最初阶段大多是善良的,所以讲“人之初,性本善”。向后人说明世间很多人的内心是怀有善良的。而作为学佛人,更是在世间之善良上,以..
问:弟子一接触到净土法门,就欢喜信受,并想方设法介绍给不曾接触佛法的家属,但家人对于弟子送的讲经书籍和光碟不感兴趣,不是拒绝收看,就是说没时间看。弟子应该怎样做呢?答:你接触净土法门,通过念佛得到身心上的益处,亦希望自己的家人也能同信净土法门,同获法益,这个心是良苦的,但要观察时..
居士:弟子一接触到净土法门,就欢喜信受,并想方设法介绍给不曾接触佛法的家属,但家人对于弟子送的讲经书籍和光碟不感兴趣,不是拒绝收看,就是说没时间看。弟子应该怎样做呢?大安法师:你接触净土法门,通过念佛,得到身心上的益处,亦希望自己的家人也能同信净土法门,这个心是良苦的,但要观察时节因缘,不可..
一、剃发出家,是与俗情“决裂”!释迦牟尼佛出家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头发剃掉,头发代表爱欲,代表俗情的牵累。僧侣剃发,就是向过去诸佛学习,舍弃对身体的执着,也象征与世俗生活的彻底“决裂”。因为如果不剃头发,那可能每天都要花一点时间去照料,要让它看起来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头一剃..
如何将功德回向给别人?(附常用回向偈)“回向”二字,对学佛修行人非常重要。无论我们诵经持咒念佛,还是做完一件善事,都可以发心、发愿念“回向偈”或“回向文”,将功德回向出去。功德可以回向给家人或亲朋好友,也可以回向给一切众生。什么是回向?回,就是回转;向,就是趣向,归向一个目标,这..
第一种说的是先人对后人之间的托梦。这种托梦是最常见的一种,多半是先人有未了之因缘,需要后人去做故而托梦。不是所有的先人都能够给后人托梦的,先人魂魄必须要有强烈的意识感,才能够在阴司给后人托梦。所以,但凡先人托梦给后人,后人一定要尽全力去帮先人完成,欺骗活人可能还有挽回的机会,但要是欺骗了..
我们的生命也像一种投资。生命的能量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不要盲目投资。要把我们生命的能量和精力投注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那就是修道了生脱死。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命无常,所以要常行精进。“常”就是不间断,“行”就是行持,“精”就是专心致志、一门深入,“进”就是有进无退。我们每个人是..
从人道中还复人间的众生:1.这样的人,个性贤良正直,亲近善友,性常有信,有忠有孝。2.具惭愧心、心性柔软,对于给自己恩惠照顾的人,会知恩图报(有机会会报答回去)。3.对善知识的教导,其心顺且无违背。4.有慈有悲、孝养父母、师僧和上、小心敬上(对师僧会小心敬奉)。5.知人缓急处事有方(知道别人有..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