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杨维中:中国佛学 一、佛教创立(二)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十二因缘
https://www.tfoyin.com/show/50678.html(二)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十二因缘释迦牟尼成佛后就开始宣扬他所体悟出来的“佛法”,其最初说法史称“初转*轮”。“初转*轮”的主要内容是“四谛”、“十二因缘”,这也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称为“四圣谛”、“..
杨维中:中国佛学 一、佛教创立(一)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https://www.tfoyin.com/show/50674.html一、佛教创立佛教发源于印度,中国佛教的源头在印度。考察中国佛教的思想内容及其历史发展,简要回顾印度佛教的思想渊源及其时代的思想文化背景是十分必要的。(一)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前565年前485年),又称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出生于北印度的迦毗罗卫城(..
杨维中:中国佛学 一、佛教创立(四)经典的结集与部派佛教讨论的问题
https://www.tfoyin.com/show/50673.html(四)经典的结集与部派佛教讨论的问题在佛陀入灭后的一百年间,佛教僧团发生分裂,此后数百年佛教分部流传。这一历史时期称之为“部派佛教”,时间范围大致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后二世纪。在佛陀涅槃之后的四五百年之中,佛教僧团先后举行了四次结集,确定佛教的圣典。佛陀在..
杨维中:中国佛学 导言
https://www.tfoyin.com/show/50670.html中国佛学作者:杨维中导言佛教发源于印度,但却在中国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中国的佛教思想家不仅以自己的宗教修持,身体力行体证佛法,而且以其卓越的理论思辨为中国思想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不仅如此,佛教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影响并且传播到周边的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实际上..
杨维中:中国唯识宗通史 作者的话
https://www.tfoyin.com/show/50669.html作者的话宋代以来,天台、华严、禅宗等都有数部自己宗派的传承史传世,而唯识宗却始终未曾有叙述自己祖师和宗派发展史的著作问世。近代以来,以新方法、新视角研究佛教蔚然成风、方兴未艾,日、韩学者写出了数种以唯识宗史为研究对象的著作,然而在汉语学术界却始终未曾正式..
杨维中:中国佛学 一、佛教创立(三)检验佛法的标准:三法印
https://www.tfoyin.com/show/50668.html(三)检验佛法的标准:三法印所谓“法印”,亦即标准,“三法印”,就是用来检验一部经典或者思想是否是佛说、是否是佛法的三个主要标准。“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所谓“诸行无常”是指世间一切事物时时处于迁流不息、瞬息即变、无始无终的过..
杨维中:论印度佛教心性论的形成、发展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https://www.tfoyin.com/show/50659.html印度佛教中,心性、心识是部派佛教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至大乘中观学之后,如来藏系经典和唯识学系干脆以其作为理论重心,印度佛教心性论进入成熟期。从思想史角度说,印度佛教心性思想前后期差别很大,其对心的本性的认定经历了心性本净到杂染并陈(阿赖耶识)的复杂变..
杨维中:本体与心性:论佛教心性论对儒学心性论的影响
https://www.tfoyin.com/show/50656.html儒学一向被称为心性之学,确实是中国心性论中的荦荦大者也。但是,准确言之,直至宋明理学产生以后,儒学方才无愧于这一称号。隋唐之前,儒家虽然也有较为丰富的心性思想,并且对佛教心性论也产生过一定影响。但是,宋明之前的儒学心性思想仍然有如下缺陷:第一,缺乏系..
学医与学佛
https://www.tfoyin.com/show/50649.html学医与学佛“学医与学佛”一文,是郭惠珍医师在中国医药学院,为医王学社讲演,由李宜玲学长整理而成的讲辞。明伦月刊于一九八七年三月份,一七二期起,分五期连载。本文是郭医师的现身说法,她以行医者的实际经验,配以学佛者的慈悲胸怀,侃侃道出庶庶众生的苦痛与迷茫..
祥寿五佛母--善良不可坚硬,心地不可荒芜
https://www.tfoyin.com/show/50630.html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可是,就像如今的房价一样,越是强调调控,越是反其道而行之。老实说,老祖宗倡导的善行,善举,上善若水,在今天,已经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