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人都知道,与福州大学毗邻的,是怡山西禅寺。这座寺院的开山祖师,就是本文的主角——黄檗祖师之大安禅师。
大安禅师(793-883年),讳大安,号懒安,俗姓陈,是福清龙田人,福州怡山西禅寺的创建者。大安禅师出身于儒学世家,年少时就有很深的佛缘。少禀黄檗山智积禅师披剃受业。唐元和十二年(817年),也就是他24岁的时候,在建州的浦城县凤栖寺受具足戒,学习律乘。但是,大安禅师可不是读死书的人,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总觉得学的这些东西,对自己的真实受用不大,还自言自语的念叨说:“我虽勤苦,而未闻玄极之理。”于是他就孤身上路,外出江西游方。在前往洪州的路上,碰到一位老伯点化他说:“你去往南昌吧,在那里你肯定会有所得。”于是,大安禅师便径自来到洪州的百丈山,参礼百丈怀海禅师。
见道百丈怀海禅师后,大安禅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学人欲求佛,何者即是?” 百丈禅师回答:“大似骑牛觅牛。”大安禅师又问:“识得后如何?”丈禅师再答:“如人骑牛至家。”大安禅师又进一步追问:“未审始终如何保住?”
说到这,百丈禅师闭上眼睛说道:“如牧人牛,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大安禅师听到百丈禅师的开示,一下子就由此开悟,领悟到了佛法的旨趣,从此安心、潜心学法,安心住山,再不向外驰求了。后来,大安禅师开始北游长安城,紧接着又南下三湘,秉承百丈禅师之命,前往长沙大沩山辅助同参师兄灵祐禅师,创建潭州大沩山,充当典座。在大沩住山期间,大安禅师躬耕助道,克尽职守,为众所敬。后来灵佑禅师圆寂后,僧众推举其为住持。
开悟后的大安禅师,在接引自己的弟子时,说:我大安在沩山放牛三十年,吃沩山饭,屙沩山屎,不学沩山禅,只潜心放牛;牛要是不听话,随便落路入草,我就牵紧鼻绳把它给拉回来;它若是侵犯别人苗稼,我就用鞭子打它。这样的训练、调御久了以后,这条牛变得十分乖巧,让人怜爱,而今,已变成一条露地大白牛了!
福州西禅寺老照片
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大安禅师回到福建,在福州西郊怡山创建了清禅寺。清禅寺后来又改为延寿寺,到了北宋景佑五年(1038年),又改称怡山长庆院,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再次改称为西禅寺。
大安禅师的晚年,住怡山院,终日端坐,不言不语,无所事事,大众背后称他为懒安禅师,还有的僧人说:“您这终日不言不语的,像木头石头一样,难道这一点就是禅吗?”
也有僧人说:“这一天到晚就端坐在那里,既不带领僧众梵修,也不指导大家作务,难道这就是禅吗?”
大安禅师不仅因此得了一个“懒”名,他的这种修行方法还引起了大众的不以为然。大安禅师可是开悟了的大禅师,有一天,他把大伙集合到一块宣告:“请大家今天跟着我一起终日端坐,不言不语,只要三天,大家就一定会认识到你自己是咋回事、坐禅是咋回事儿了。”
大家一听,这下我们也舒服几天。就欢欢喜喜随大安禅师静坐,可是一天下来,一个个都腰酸腿痛,直不起腰来。第二天,人人都来请求,宁可出坡作务,也不愿意再静坐了。这时候,大安禅师才告诉大伙说:“老僧坐一日,胜过千年忙。”大家听到后,都低着头,鸦雀无声。
唐咸通十四年(873年),唐懿宗因怡山禅院的僧人将大安在闽弘法的盛德上奏,而敕赐怡山禅宫为“延寿禅院”,并下诏赐大安禅师为“延圣大师”,同时御赐紫袈裟一副。大安禅师一直不忘他的故乡福清黄檗山,到了晚年,他执意要回到福清黄檗寺安居,后来有病上身,就又回到了福州西禅寺,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在方丈室圆寂,这个唐僖宗是唐懿宗的五子,他又给大安禅师追加了一个谥号为“圆智大师”。
隐元禅师深切缅怀大安祖师的丰功伟绩,作《懒安禅师赞》,内容写道:“识得牛儿,蓦札归栏,不犯苗稼,真个懒安,突出闽城二十载,占人田地太无端。”
图/文 摘自《临济法脉的千载传灯》
作者:白撞雨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