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农历乙巳年八月初五),秋雨初霁,稻谷飘香,正是收获时节,云居山真如禅寺按古规行“普坡”之仪。是日,早板香开静后,真如禅寺方丈纯闻大和尚带队,僧值监坡,率全寺僧众及护法居士齐集稻田,收割新稻,以躬身田畴之行,阐扬“农禅并重”家风。

百丈怀海禅师立清规,将农作融入修行,定了禅宗丛林“以劳养道"的农禅精神。动静相融,不只为口腹之需,更是修心之径。古德有言:“搬柴运水皆为妙用,吃饭穿衣尽是禅机。”田畴阡陌之间,便是勤精进、修定慧的道场。

云居山真如禅寺自唐宋以来,历代祖师大德一直秉承“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道膺禅师树百丈家风,开云居农禅先河。法如禅师招集四方僧众,“披蓑侧立千峰外,引水浇蔬五老前”。颛愚观衡禅师率众如法修持,亦倡导不靠“外缘”的生活,大家艰苦朴素,齐心劳作,三年砌成百丈“罗汉垣”。

▲上世纪五十年代云居山僧众在收割稻谷,手工脱粒

近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1953年莅云居山复兴祖庭,第二年春即成立“僧伽农场”,领众开垦荒地,犁田种稻,植树造林。老和尚常勉人道:”佛初创教,要比丘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虽减轻了衣食住之累,但还是离不了它。现在时移世易,佛弟子也和世人一样为衣食住而繁忙,耕田插秧一天到晚泡在水里,不泡就没有得食。春时不下种,秋到无苗岂有收?可见一粥一饭,来处不易,要花时间,费工夫,劳心力,才有收成。为佛弟子,岂可端然拱手,坐享其成!”

▲1955年云居山僧众在虚云和尚的号召下,大力开展生产自给

古人说: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因为要借假修真,所以免不了衣食住。但修道这件事,暂时不在,如同死人。古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所以道人行履,一切处、一切事,勿被境转。修道如栽田,谷子变秧,插秧成稻,割稻得米,煮米成饭。佛性如种子,众生本性与佛无异,自心是佛,故曰佛性。这种子和秧稻米饭相隔很远,不要以为很远,就不相信这种子会成饭。成佛所以要先有信心,即把种子放在田里,等它发芽变秧。插了秧以后要锄草,等于修道要除习气毛病,把七情六欲、十缠十使、三毒十恶、一切无明烦恼都除净,智种灵苗,就顺利长成,以至结果。

▲2007年9月,一诚长老于云居山真如禅寺菜园亲身为弟子们垂范农禅并重之规

1956 年,一诚长老深仰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巍魏德行,亦登临云居,依止虚老修学,奉守和践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祖训,坚持出坡劳动,精耕细作,勤奋不息,朴实笃行。长老以身示范,阐明修行不离日用,农事正是磨炼心性、消除贡高我慢的妙方。屡屡开示:“任何一件'佛事'若依轻慢心视之,那么就成了'俗事';任何一件'俗事'若依悲智心觉照,那就是'佛事'。”

今纯闻大和尚,承嗣祖灯,继往开来,对“农禅并重”的家风尤为重视。每逢农忙,必亲率大众下田劳作,以身垂范,并常勉僧众:“禅堂是静中用功,出坡是动中用功,动静相资,体用一如。挥镰割稻,正如断惑除痴;打谷脱粒,恰似拣真去妄。”他常言,田野即道场,劳作耕耘皆是修行,修道之旨,不在远避尘劳,而在尘劳之中炼心磨性,于一锄一镰之间观照本心,契入本性。

“农禅并重”不仅是云居山真如禅寺千载不坠的宗风,更是历代祖训的承续。稻穗垂金,不唯大地馈赠,亦是因圆果成;挥汗如雨之时,心地愈加澄明;镰刀起落之间,慧光随之朗现。在稻香深处,禅心自显,道业日增。

图/文“云居山真如禅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