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庆主城区向九龙坡区西郊驶去,高楼渐疏,绿意却渐浓。这里有一座重庆最大的佛教禅宗寺院——华岩寺,这座始建于唐宋年间的古刹,依山傍水,殿阁巍峨,素有“巴山灵境”之称。寺内古木参天,岩洞清幽,香火绵延数百年。明末高僧破山禅师曾在此弘法,近代太虚大师也曾驻锡讲经,为这座古刹积淀了深厚的禅门宗风。

秋日清凉的疏风中,带着父母来看看正在举办的菊花展,也想带他们品尝一下华岩寺里这家被称为“山城第一素”的素食餐厅。
从“香积厨”到“山城第一素”
在华岩寺的素食记忆中,“华岩锅巴”是许多老香客念念不忘的味觉印记。这道源自寺内“香积厨”的素斋,最早就是僧人每次把没有吃完的饭锅巴收集起来,到了没有粮食的时候再以锅巴来做斋饭,饥荒时候救了不少人。后来,风调雨顺的时代,华岩香积厨就以米饭锅巴为主料,配以香菇、笋片等时蔬,淋上特制酱汁,入口香脆,回味悠长,成了一道名菜。
“香积厨”作为华岩寺传统的斋堂,一直秉持着佛教素食的本真。这里不沾荤腥、不碰五辛、不用蛋奶,所有的菜品都严格遵循佛教饮食戒律。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简单的斋饭已难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也开始思考:如何让素食文化不只是信仰的一部分,更成为连接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桥梁?

于是,“香积厨”开始了从“斋堂”到“素食餐厅”的转型,并孕育出今日的“山城第一素”。餐厅负责人刘玲回忆道:“我们不只是做菜,我们在做一种‘饮食修行’。”她原本是一名幼儿教师,因父亲重病,来寺祈福,机缘巧合留下来,从服务人员做起,渐渐成为素食理念的践行者与传播者。
她说:“素食对我而言,从一开始的‘试试看’,到后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也是一种对健康的投资。”
“感恩吃素”:一餐一饭皆是修行
“感恩吃素”,是“山城第一素”最打动人的理念之一。这四个字,并非来自营销文案,而是源于与寺庙僧人共餐时的体悟。
“记得第一次与僧人们一起用斋,”刘玲娓娓道来,“用餐前要诵经,用餐时要静默,餐后还要感恩。这种仪式感让我深刻体会到,不论你是否信佛,都应该对食物背后的生命、对烹饪者的辛劳、对自然的馈赠,怀有一份敬意。”

这种“感恩”理念,已经渗透到餐厅的每一个细节。在菜品设计上,“菩提三昧”三色豆花,如禅意入喉;“空空如是”云南汽锅汤,清香空灵;“金刚烧饼”山东烧饼做法夹川味咸菜,酥脆中见厚重。在用餐环境上,餐厅保留了传统斋堂的清净雅致,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的简约舒适。在服务细节上,服务人员会轻声讲解每道菜品的文化内涵,让客人在用餐过程中感受到素食文化的深度。
“我们希望客人不只是来‘吃素’,而是来‘体验素食’——体验一种从口感到心灵的净化。”
素食,不止于宗教
中国的素食文化,源远流长。先秦时期道家“无为”、儒家“仁爱”的思想,已为素食埋下种子;汉魏六朝佛教传入后,素食更成为修行方式之一;至唐宋明清,素食体系日渐丰富,成为中华饮食文化中独特的一支。
华岩寺的素食,既承袭佛教清净之本,又融入了川渝地区的味型特色。它不只是一顿饭,更是一场“身心合一”的饮食仪式。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川菜特有的麻辣鲜香,却不会感到油腻厚重;你可以感受到佛门的清净庄严,却不会觉得疏离陌生。

而今天,越来越多人选择素食,不再仅仅出于信仰,而是因为健康、环保、甚至是审美。“素食是一种更轻盈、更负责任的生活方式。”
都市潮人怎么会喜欢来寺里吃一餐素?
“山城第一素”并不刻意迎合“网红”潮流,却悄然成为不少重庆“小资”人群的秘密清单。它不靠浮夸的装修,而是靠一方庭院、几道素菜、一片禅意,让人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找到片刻宁静。


“我们不做仿荤菜,我们要做的是‘真素’——让你吃到食材本身的味道,感受到食物背后的文化。”目前,国内的一些做素斋就采用的“仿荤”做法,以面筋等豆制品为主料,通过食用色素、香料和模具可以做出各种逼真的素“烧白”、“鸡鸭鱼”,口感和味道也很近似“荤菜”,但是不是很健康。
所以,华岩素餐在食材上优选本地有机蔬菜,烹饪上融合传统与低温慢煮等现代技法,既保留素食的本真,又满足现代人的味蕾。
你来,或者不来,素食都在那里
如果你哪天厌倦了火锅的沸腾、江湖菜的浓烈,不妨选一个午后,驱车至华岩寺。在古刹钟声里,走一走林荫步道,逛一逛华岩洞、观音院、地藏院,看一看塔林的仙人掌,大雄宝殿前的菊花,喝几杯禅茶院热腾腾的香茶,再踱步到“山城第一素”,安安静静的用心来品味素斋真正的味道:尝一口“菩提三昧”,喝一盅“空空如是”,临了再把没有吃完的“金刚烧饼”打包,打卡夕阳斜照的华岩寺红墙。

你不必是佛教徒,也不必是素食者。你只需要带着一颗愿意慢下来的心,来感受一餐饭中的禅意与温度。在这里,每一道菜都是一个故事,每一次用餐都是一次舌尖对禅意的感受。
这或许,就是“山城第一素”最动人的邀请。

图/文 重庆华岩寺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