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平原的腹地,兖州城西十五里处,一座海拔75米的山丘静静矗立。它没有泰山的雄奇、黄山的灵秀,却是古兖州境内唯一的山峦,如一枚温润的玉印,印在这片广阔的平原上,这便是滋阳山。它曾名“嵫阳山”,明鲁王朱檀为“克火祈福”改“嵫”为“滋”,一字之变,却让这座小山的历史多了几分温润的人文底色。从北朝的摩崖石刻到“滋山八景”的文人雅韵,从孔子“登滋山而小鲁”的感叹到张果老的仙踪传说,滋阳山不仅是兖州的地理标志,更是承载着儒、释、道三教文化交融的精神地标。

壹 滋阳山的自然脉络与历史印记

滋阳山属泰山支脉,由石灰岩构成,呈东西向延伸,长约5公里、宽1公里,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山体南北两侧陡峭如削,形似展翅欲飞的凤凰,又似一枚饱满的元宝,故有“凤形山”“元宝山”之称。山虽不高,却因地处大地平原而显得格外清高,清晨时分,朝阳从东方地平线升起,第一缕霞光洒在山巅,“凤顶朝暾”的景象便如约而至——山影被晨光拉长,似凤凰舒展羽翼,成为古兖州最负盛名的八大自然景观之一。

然而,这座山峦的历史,远比其自然风貌更厚重。早在北朝时期,滋阳山便已是佛教信徒的修行之地,山体岩石上留下的两处摩崖石刻,成为如今追溯兖州佛教渊源的重要金石文献。这两处石刻均为功德记文,一处记载了施主耿绐宗妻高氏及僧苌、僧凤等人捐资造像的事迹,另一处则记录了其他佛教信徒的供奉善举,石刻旁还刻有梅花鹿图案,线条简练而生动,兼具宗教虔诚与艺术美感。清代金石学家冯云鹏曾将其缩摹印入《金石索》,让这份北朝佛教文化的遗存得以跨越时空,为后人所见。

到了宋代,滋阳山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相传宋真宗东巡泰山时,御马途经此地突然患病,久治不愈。入夜后,真宗梦到一位白发老者,手持仙草前来,称此草可治御马之疾。次日,侍从果然在滋阳山上寻得同款药草,御马服下后即刻痊愈。真宗认为此乃山神显灵,遂下令在山上立祠祭祀,封滋阳山神为“昭烈惠应侯”,并命人修缮山间庙宇,让这座小山成为皇家认可的“灵秀之地”。

明清时期,滋阳山的人文景观达到鼎盛。文人雅士在此筑亭题诗,僧侣道士在此建观修寺,形成了“滋山八景”的盛况。而明鲁王改“嵫”为“滋”的举动,更让这座山与藩王文化一起,成为兖州地域文化的核心符号之一。只是近代以来,因长期采石,滋阳山的东峰已成深谷,西峰仅存残迹,唯有山间零星的石刻与传说,还在诉说着它曾经的繁盛。

贰 儒释道在滋阳山的共生与交融

滋阳山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某一宗教的专属圣地,而是儒、释、道三教文化共生共荣的载体,三种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一山三教”格局。

儒家:圣迹留痕,文脉传承

儒家文化在滋阳山的印记,始于孔子。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曾途经兖州,登上滋阳山。站在山巅,向东可眺曲阜,向西能望菏泽,鲁地的平原风光尽收眼底。孔子触景生情,感叹“登滋山而小鲁”——这句仿“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喟叹,虽无典籍明确记载,却在兖州民间代代相传。后人为纪念此事,曾在山上修建“孔子登临处”石碑,如今石碑虽已不存,但“小鲁”的典故却让滋阳山成为儒家“登高望远”理念的具象化象征。

明清时期,滋阳山下兴办书院,文人学子常登山研学,将山水之趣与治学之道结合。“滋山八景”中的“奎楼夕照”,便是文人文化的代表——奎楼为山上的藏书楼,傍晚时分,夕阳透过窗棂洒在书卷上,光影交错间,尽显读书人的清雅意境。儒家的“入世”精神,也让滋阳山从单纯的自然景观,变成了承载地方文脉的教育场所。

佛教:古刹梵音,石刻为证

佛教是最早在滋阳山扎根的宗教,北朝摩崖石刻便是最直接的证据。除了石刻,山间曾有多座佛教寺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兴隆寺”(非兖州城内的兴隆塔所属寺院,为山上独立寺院)。据清代《兖州府志》记载,兴隆寺建于北齐,历经隋、唐、宋三代修缮,殿宇恢弘,香火旺盛。寺内曾有唐代高僧驻锡讲经,吸引周边信徒前来听法,“野寺钟声”也因此成为“滋山八景”之一——清晨或黄昏,寺庙的钟声从山间传出,回荡在平原上,成为当地人心中最宁静的声音。遗憾的是,兴隆寺在明清战乱中损毁严重,如今仅存地基遗址。但山间的佛教文化并未消失,除了北朝石刻,还有“砚泉修禊”的传说——砚泉为山上一眼清泉,相传唐代僧人曾在此以泉为砚,抄写经文,泉水因沾染墨香而变得清澈甘甜,后人常来此取水祈福,将佛教的“修行”与自然的“灵秀”结合在一起。

道教:仙踪传说,道法自然

道教在滋阳山的印记,多与“仙”有关,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张果老的传说。相传张果老云游四方时,曾在滋阳山西峰的一块巨石上安眠,醒来后留下了清晰的驴蹄印(张果老常骑驴出行),这块石头也被后人称为“仙炕石”,“仙炕眠云”便是“滋山八景”中最具道教色彩的一景——每逢雨后,云雾缭绕在仙炕石周围,似有仙人在此修行,尽显道教“道法自然”的意境。

此外,宋真宗封山神为“昭烈惠应侯”的举动,也带有道教“尊神”的色彩。道教认为山川皆有神灵,滋阳山因“显灵”而被封爵,体现了道教与皇权的结合。明清时期,山上还曾建有“山神庙”,当地人逢年过节便来此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家人平安,将道教的“祈福”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叁 八景绘风华:滋阳山的人文画卷

“滋山八景”是滋阳山人文景观的精华,每一景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或一个传说,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滋山风华图”。

• 凤顶朝暾:滋阳山形似凤凰,山巅为“凤顶”。清晨,朝阳从东方升起,霞光洒在山巅的岩石上,似凤凰身披金羽,故得此名。古人常在此登高观日出,写下“凤顶朝阳起,平原万里明”的诗句。

• 苍崖古隶:指北朝摩崖石刻。石刻刻在山间陡峭的崖壁上,字体为隶书,笔画遒劲有力,因年代久远,岩石表面略显斑驳,故称“苍崖古隶”。这是滋阳山最珍贵的历史遗存之一,也是研究北朝书法与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

• 奎楼夕照:奎楼为山上的藏书楼,建于明代,因“奎星主文运”而得名。傍晚时分,夕阳西下,阳光透过奎楼的窗格,在楼内的书卷上投下光影,故得此名。明清时期,文人常在此楼读书、题诗,是滋阳山的“文化地标”。

• 砚泉修禊:砚泉为山上一眼清泉,泉水清澈,形似砚台。“修禊”是古代文人在水边祈福的习俗,后人效仿古人,常在砚泉边举行修禊活动,或取水研墨,或吟诗作对,故得此名。

• 仙炕眠云:“仙炕”指张果老安眠的巨石,“眠云”指云雾缭绕在石旁的景象。每逢雨后,山间云雾升腾,仙炕石隐在云雾中,似仙人在此安眠,意境悠远。

• 宋跸遗踪:“跸”指皇帝的车驾,此景纪念宋真宗东巡时途经滋阳山的事迹。山上曾有“宋跸亭”,亭内立碑记载此事,如今亭毁碑存,仅留遗址,故得此名。

• 野寺钟声:指兴隆寺的钟声。兴隆寺建于北齐,寺内有大钟,清晨和黄昏时敲响,钟声洪亮,传遍山下村落,故得此名。清代诗人曾写下“野寺钟声起,山村暮色深”的诗句,描绘此景。

• 兴隆塔影:兖州城内有兴隆塔,为唐代建筑,高54米。在晴朗的午后,站在滋阳山东峰,可远眺兴隆塔的影子,塔影与山影交叠,故得此名。这一景将滋阳山与兖州城的历史文化串联起来,体现了“山与城”的紧密联系。

肆 残峰续新篇:滋阳山的当下与未来

如今的滋阳山,虽因采石失去了往日的完整,东峰成谷、西峰残损,但它的文化价值并未消失。近年来,兖州当地政府在保护历史遗存的基础上,将滋阳山周边规划为“滋阳山国际农业文化产业园”和“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让这座千年小山焕发了新的生机。

山间的北朝摩崖石刻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政府专门修建了防护设施,防止进一步风化;“仙炕石”“砚泉”等遗址也得到了清理和标识,方便游客探寻历史;“滋山八景”的故事被整理成册,通过当地文旅平台传播,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小山的文化底蕴。

站在如今的滋阳山上,西望是连片的现代农业园区,东望是兖州城的高楼大厦,古今交融的景象让人感慨万千。这座海拔仅75米的小山,没有名山大川的壮阔,却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兖州的“精神脊梁”。它见证了北朝佛教的兴盛,承载了儒家文化的文脉,流传着道教的仙踪传说,更在新时代续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篇章。

滋阳山,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部浓缩的兖州文化史——它用岩石刻下历史,用传说承载记忆,用风景诉说情怀,在鲁西南平原上,静静守护着一方水土的文化根脉。

文/道坚法师

图/兖州兴隆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