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初夏来天台,第一站是国清寺,可惜到达时是下午五点,山门已关闭。丰干桥头一位僧人说,明天一大早来吧,七点就开门了。一夜雨没停,翌日早起,雨还在下。心中想,看来这次参访国清缘分还不具足。同行的小张说,我们是黄檗寻踪之旅,国清寺不是黄檗法脉,也没有黄檗祖师住持过,我们还是按原计划上山吧。于是,我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冲向雨雾里,经过一个多小时穿行,到达位于天台山石梁镇岩头墩村西北的通玄寺。
满目青山在通玄
通玄寺坐北朝南,背枕通玄峰,左右群山环抱,寺前的案山种满了茶树和梨树,山上的清泉,潺潺流入寺前的池塘。大殿前左右两簇杜鹃雨中绽放,茂密的竹林葱翠欲滴。庭院中堆满了巨石,点缀着院落里的松与杉。大殿没有挂着任何匾额,后身是一大间旧殿,挂着“通玄禅寺”的横匾,落款是“不退老和尚后建”。门槛是一整块老石条,门口摆着一个祖师塔的塔身构件,漫漶的字迹还能隐约看到“临济正宗第三十七世定X”字样。
简陋的大殿后面是原先殿堂的旧址,土里掺杂着许多不知何朝何代留下的片砖残瓦,依稀可以想见寺院全盛时的宏大雄伟。旧殿里有一位老法师,在更换佛前的净水。这位老法师告诉我,他今年八十多岁,来通玄已经四十多年了。因为通玄是祖师开创的古刹,他发愿要复建起来,所以四十多年没有离开过这里。修建了简陋的大殿和寮房,还化缘赎回了寺院四周的山地,从废墟上一点点建起了眼前这座道场。老法师指着寺前方峰峦层叠的远山说,对面是香炉峰和瑞狮岭,有鳌鱼岗拱卫,寺北面有铁船湖和罗汉岭等胜迹。这里距天台县城约18公里,距离另一座古刹万年寺不远,只有五六公里。
老法师把我带到旧殿,里面挂着一幅禅者的画像。老法师说,画上的人物是德韶国师。通玄寺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是法眼宗的二祖德韶国师在天台山开创的第一座道场,最初命名通玄定慧寺。德韶国师在天台山建有十三座道场,吴越王钱弘俶尊他为国师。其弟子有永明延寿、长寿朋彦、大宁可弘等百余人。在宋初,法眼宗是禅宗影响力最大的一宗。
德韶国师曾吟偈言:“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这首偈子传到他的师父、法眼宗始祖文益禅师那里,文益禅师慨叹道:“仅有这一偈言,法眼宗就可以大兴!”这首偈颂,便作为题赞,写在乐墙上挂着的德韶国师画像上。
通玄寺的前世今生
在和老法师聊天间,走过来一位年轻人,自我介绍他在经营和寺院一体的禅修空间,寺院住持今天出门了。知道我们来自福建黄檗山,这位年轻人给我《禅修圣地,人间净土——天台山通玄寺》小册子。
小册子介绍说,通玄寺隐在深山之中,虽然规模小,但却是五代时法眼宗二祖德韶国师在天台山创建的第一座寺院,全盛时住僧五百余人。寺院分上、下两个通玄,在上通玄东边不远处至今还有地名叫茅蓬基,那是众多前来求法问道的僧人在寺内挂不了单而自行搭建的简易房屋。
通玄寺是因德韶大师那首开悟的禅偈而闻名天下的。公元936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德韶大师静静地坐在通玄峰顶的一株古松下参禅,一缕阳光自松枝间照射到大师的身上,湛蓝的天空中云朵变幻着形状,虽然没下过雨,空中却挂着美丽的彩虹。大师忽然有省,前疑尽释,并将所悟之境总结为: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小册子的扉页,便是赵朴初先生手书的这首禅偈,落款是“德韶禅师禅句,朴初。”
小册子还介绍,明代万历年间的一天,宁静的通玄寺来了一位江苏口音的禅师,他就是禅理高深的临济宗高僧“密云圆悟国师”。密云圆悟禅师安心天台,在通玄这座祖师道场潜修,有“金粟开花,通玄结果”之讖。数年后一个炎热的下午,有一位法名叫“隐元”的禅师,仰慕圆悟禅师的禅学,从福建赶来拜谒,并依止大师座下参悟佛理。几年后,他乘船去了东瀛岛国,开创了日本黄檗宗。
圆悟禅师后重建宁波天童寺并开堂接众千余人,崇祯十五年(1642)春的一天,住持海盐金粟寺广慧寺的密云圆悟禅师突然说:“吾可以归通玄矣”。这年夏天,密云圆悟禅师在通玄寺圆寂,留下了12卷的《语录》。密云圆悟禅师“棒打启悟”的禅学思想,对明清之交的禅宗各派产生了重大影响。
清朝末年,有一位名叫齐周华的文人,曾徒步从万年寺来到通玄,写下了《台岳天台山记》。其中写道:“渡罗汉岭,访通玄寺,系天童密云国师示寂处。”
小册子介绍,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通玄改为“净名院”。宋《嘉定赤城志》记载,净名院(通玄寺)拥有田357亩、地749亩、山321亩。明天启二年(1622)寺院重兴,又改回“通玄寺”之名。康熙二十一年(1682),寺院又经历一次重修。民国时期,住持释宗贵重修寺院。上世纪五十年代,通玄寺只有一名僧人。“文革”期间,通玄寺无 僧住,岩头墩村在此办了畜牧场。原先的照壁拆下来砌作梯田的梯坝,放生池也改造成了农田。
通玄寺的高僧
《天台山通玄寺》小册,介绍了四位“通玄寺高僧”:天台德韶国师、密云圆悟国师、隐元隆琦国师和独朗行日禅师。前文已经介绍德韶国师。
密云圆悟(1566-1642)禅师是明末临济宗高僧,明末黄檗山“第一代开法禅师”。崇祯三年三月,六十五岁的密云圆悟禅师住持福建黄檗山万福禅寺,八月离开,前后五个月时间。密云圆悟禅师是江苏宜兴人,俗姓蒋。年轻时,以读《六祖坛经》而知宗门之事。29岁投幻有正传禅师座下,剃度出家。历住天台山通玄寺、嘉兴广慧寺、福建黄檗山万福寺、育王山广利寺、天童山景德寺等名刹。崇祯十五年(1642)正月,七十七岁的密云圆悟禅师再住天台通玄寺,七月初七示寂。据永历《黄檗山寺志》记载:“壬戌(天启二年),乃住天台之通玄峰顶,缚茅以栖衲子”。道光《黄檗山寺志》记载:“壬午春(崇祯十五年),遂至天台通玄,四方学者日益盛。七月,天台百里之内居民,咸见通玄峰四山变白,夜有流光如火,照耀岩谷。”这种异象出现之后,“初三日,示微疾。初七日晨兴,巡阅工作院务如故。日午归方丈,语侍僧倦甚,乃登寝摄卧。少顷起坐,跏趺未竟,奄然示寂。”这年九月,密云圆悟禅师的六十多位弟子,迎龛归宁波太白山天童寺,全身塔于寺前山幻智庵之右陇。密云禅师自五十二岁开堂禹门二十余年,凡“六建法幢”,尤于金粟广慧、天童景德、天台通玄有修筑兴复之功,所至必成丛席,景随请益者众。《黄檗山寺志》这样写道,密云圆悟禅师“弘法三十年间,风行草偃,驰走天下,宿衲鸿儒,道满神州,名传紫阁。愚顽慕德,率土钦风,津梁百代,永垂于千秋。”六十三年 后,康熙皇帝赐谥密云圆悟为“慧定禅师”。
隐元禅师是密云圆悟禅师法孙,福建黄檗山明末第三代住持。据《隐元禅师年谱》记载,天启三年(1623),隐元禅师三十二岁。这一年,隐元禅师“至海宁鹰窝顶,听讲法华经。冬,至峡石山碧云寺,听楞严经。见讲席溷滥,与慈然友论及经中意义,实有径路示。人要行即到家,不行听到驴年无意。正如说食不疗饥也”。隐元禅师“闻天台通玄寺右密云和尚,及临济下尊宿,当往参谒。若相契即便依住,以了生死大事。不然,向山顶修行去,慈然之。”
这段记述,是目前见到唯一关于隐元禅师和通玄寺有关的文字。从这段文字里,看不出隐元禅师到底来没来过通玄寺拜见密云圆悟禅师。
《隐元禅师年谱》接下来的篇章有这样的记载:天启四年甲子(1624),隐元禅师三十三岁。这一年的春天,隐元禅师和慈然禅友来到海盐积善庵。庵主景西问隐元禅师:路中还曾见有好人否?隐元禅师说:试指个不好的出来看。通过和景西住持一番机锋,景西法师很服膺隐元禅师,“因留过夏”。五月初,隐元禅师“正欲理策上天台”,“忽闻密老和尚来应金粟,喜不自胜。”隐元禅师说,“符我所愿”,“遂造金粟”。可见,隐元禅师是打算去通玄参谒密云圆悟禅师,但听说密云圆悟禅师去了海盐金粟山,他就直接去了金粟。
绍隆密云衣钵之传
旧殿与僧寮相接处,竖立着一块道光六年(1826)所立石碑——《永垂不朽——通元寺住持信授增置田产碑记》,碑文如下:
盖闻故刹,补理世尊,重梵福之修。热蜜猷供,如来阐因果之说,可知沙弥耆腊,克树功行,立招提斋僧众亦莅斯土者,所宜嘉尚。兹岁孟夏,绅士袁凤翔等为词,请曰天邑。通元寺系五代韶国师开山创建,泊于前明高僧蜜云派,受天童教,衍临济,益为该寺增光。国朝乾隆年间,殿宇坍塌,频遭衰败。时僧王明异图恢复,奈有志未逮,赍恨以终。嘉庆七年,始得住持信授,恪遵法戒,力振宗风,葺宝殿于既废之余,装佛像于已坏之后。积辛而开拓田亩,普济而延接众僧,历今卅载,寿逾六旬。然僧孜孜不倦,缔新罗XX,兴修金刚殿。洵所谓归真净域,标节坚林者也。宪X一视同仁,激扬善类,儒释同X仰,恳恩给匾音,并赐碑记,不惟X僧,倍精慧举神,且缁流咸知,风励云云,则庶几哉。承佛家训,能遇梵福,证因果已。颜曰福界重X奖贤也。若夫增置田产坵角,X分并循诸绅士,请命勒诸石钵,使嗣香火者,常体信授苦心,毋致荡废,于以上绍密云衣钵之传,保国师开创之宇,而日珍加持之,又予朗XX也。
夫署台州府,天台县正堂保题候升加三级记录十二次刘邦彦,XXXX山田立石,玉明和尚赎回衣钵X田二百三十石,XX和尚新创田二十石,信授和尚新创山田三十石……
道光六年荷月立。
内容来源:2025年8月7日《海峡都市报》“海都新闻”
作者:白撞雨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