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要什么前提

皈依要什么前提

皈依要什么前提合营前行中的很多观念和理论,是为奠定我们实修的基本,是为进一步的修持所做的准备。事实上,以我们这样的凡夫,从以前世到今生,在现世的每刹那中,赓续地在做作不合的罪业,想要能完全具足「暇满人身」,并理解「寿命无常」、「轮回之苦」、「因果业力」,还要有幸「依止善常识」,其..
发大心的人缘

发大心的人缘

发大心的人缘发大心的人缘(甲)菩提心三义①真性菩提②实智菩提③方便菩提(乙)修行先立心愿心愿为修行之先心愿为立行之准(丙)发大心的人缘①念佛重恩②念父母恩③念师长恩④念施主恩⑤念众生恩⑥念死活苦⑦尊重己灵⑧懊悔业障⑨求生净土(10)念处死久住(丁)普劝发心反躬自省普劝大众苦乐相校几回..
三皈依教材(宏泰法师)

三皈依教材(宏泰法师)

三皈依教材(宏泰法师)三皈依教材宏泰法师整理序文夫三皈者,乃初入佛门之门径也。三皈虽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举凡五戒、八戒、沙弥十戒皆以三皈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而受戒,但在受戒之中亦须行三皈。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懊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皈。是故..
归依三宝

归依三宝

归依三宝华严经云:『譬如阴郁宝,无灯弗成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佛法的隆盛与衰微,关键问题在于佛法的宣扬,与传播者的推动,佛法毕竟是佛法,假如没有讲经说法的推动,佛法怎么能够让大地人类普遍得闻?又若何能够受用佛法!接近佛法呢?所以说:是人弘道,非道能弘。当今的社会,有许多人..
第二篇 五乘佛法

第二篇 五乘佛法

第二篇五乘佛法壹五乘佛法的意义乘,是指车,有运载的意思。佛法可以运载众生从死活此岸到涅槃彼岸,所以将佛法譬喻为乘。所谓五乘,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佛法,是佛陀为了教化众生,依众生根机的不合,而将之运载至理想世界的五种窍门。众生所造的善恶诸业,是众生未来轮回六..
第四篇 一念三千

第四篇 一念三千

第四篇一念三千壹媒介一般人看到佛经上说万法唯心造、唯识无境,便以为佛教是倡导唯心论的宗教。其实,佛教既不偏于心,也不偏于物,认为主观的心识与客观的世界是互相依存,而非绝对的对立。佛教之所以强调心识的活动,是因为佛教是以工本钱的宗教,所以站在主体(人)的实践面,主张藉著净化自己的心灵..
第一篇 皈依三宝

第一篇 皈依三宝

第一篇皈依三宝壹媒介皈依三宝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课。皈依今后,就表示自己从此崇奉佛教,成为三宝佛法僧的学生,不再崇奉其他宗教。所以皈依三宝是确定崇奉目标的表示。一个学佛的人,假如没有经由皈依三宝的典礼,即使上香礼拜,也只不过是一个对佛教尊重而有兴趣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就..
小道放纵

小道放纵

小道放纵莫学小道,以信邪见;莫习放纵,令增欲意。《法句经卷上教授教化品》这四句话内容相当丰富。小道是指看似有趣其实没有大用处的杂技、艺能、命相、方术等,可以谋生及消遣,然则对于经国济世、广度众生的伟大人格没有若干赞助,也不能供给真正的幸福人生。邪见也叫不正见,别名愚痴。比如不以正..
不如蒙昧

不如蒙昧

不如蒙昧诸法无自性,一切无能知;若能如是解,是则无所解。《六十华严经卷十摩天宫菩萨说偈品》一切现象没有固定不变永恒的本质,也没有一定不变永恒的真理让我们认知。假如有谁能理解到这样的事实,也就没有什么大事理可以被了讲解明的了。所谓诸法无自性,是说任何现象没有不变的恒常性,任何现象都..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六节 净土宗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六节 净土宗

第八章各宗要略第六节净土宗一、史略弥陀净土,源于晋代慧弘远师,于庐山结白莲社,在阿弥陀佛像前立音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东魏昙鸟大师才有所成长。驾师依龙树的《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著《往生论流》立难行、易行二道之说。持续法系有唐代道绰、善导。绰原学涅筹,因睹昙驾事迹之碑文,深有..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