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轨

(经名)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一卷,金刚智译,称为金刚智仪轨。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一卷,不空译,称为不空仪轨,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一卷,地婆诃罗译。七佛俱..

七条袈裟

(衣服)三衣中之中衣也。梵名郁多罗僧Uttarāsaṅga,译为上着衣。计其条数谓之七条。

七情

(名数)喜,怒,哀,乐,爱,恶,欲,之称。

七处善

(术语)观法之名。一观色为苦,二观色为集,三观色为灭,四观色为道,五观色为爱味,六观色为过患,七观色为出离。前四种观色之四谛,色爱味之言,重观色之集。色过患之言,重观色之苦,色出离..

七处平满相

(术语)如来三十二相之一。两足下,两手,两肩及顶中之七处皆平满端正也。

七常住果

(名数)楞伽经四明七种之常住法:一菩提、二涅槃、三真如、四佛性、五庵摩罗识、六空如来藏、七大圆镜智也。此法在修谓之因,在证谓之果。..

七善

(名数)佛所说大小乘之经典,具七善。故曰正法。成实论三善品曰:佛自赞言:我所说法,初中后善,义善,语善,独法,具足,清净调柔,随顺梵行。就论解之,一、时善,一部初中后三时之所说,皆..

七善士趣

(术语)不还之圣者。有生般中般上流般三种。此三般又各有三种之别,谓之九种不还。此中上流般之三种不分开之。总为一上流般,合前之六种,谓之七善士趣。其所以不别立之者。婆沙论一百十五谓中..

七华

(譬喻)譬七觉支也。维摩经佛道品偈曰: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华,解脱智慧果。同注曰:生曰:七觉以开悟为道,无染为净华之法者也。同天台疏曰:觉意即七觉支,七觉支调停生真智因华。故智论云..

七众

(名数)一、比丘Bhikṣu,二、比丘尼Bhikṣuṇi,是男女之受具足戒者。三、式叉摩那Śikṣamāṇā,沙弥尼之学六法者。四、沙弥 Śrāmaṇera,五、沙弥尼Śrāmaṇerikā,男女之受小戒者。..

七众溺水

(名数)第一人入水则溺。不习浮,入水故溺,水者生死之河水也,譬一阐提。第二人虽没还出,出已还没。譬人天乘之将进而退者。第三人没已即出,出更不没。譬内凡之人,内凡者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

七喻

(名数)法华经之七喻也。

七最胜

(名数)一切布施等之行,不得悉名为波罗蜜多。必具最胜,方成波罗蜜多也。一、安住最胜,安住于菩萨之种性也。二、依止最胜,依止于大菩提心也。三、意果最胜,悲愍一切之有情也。四、事业最胜..

七灭诤

(名数)比丘具足戒八篇之第八为灭比丘诤论之戒律也。比丘之诤有四事:一、言诤,此由谈论法相是非而起之诤也。二、觅诤,求觅比丘所犯之罪而起之诤也。三、犯诤,缘比丘犯罪之虚实轻重而起之诤..

七叶岩

(地名)在王舍城之侧,有七叶树生于岩窟之上,故名。第一五百结集之窟也。毗婆尸佛经下曰:王舍城七叶岩。长阿含经七曰:佛在罗阅城毗诃罗山七叶树窟。..

七菩提宝

(杂语)七菩提分为圣道之至极,故称为宝。见大日经。

七经

(名数)净土之七经也。

七圣

(名数)俱舍论说七贤七圣。

七圣财

(名数)见道以后之圣者,分七种。诸经所说少异。宝积经四十二曰:云何圣财?谓信(信受正法)、戒(持法律)、闻(能闻正教)、惭(自分有惭)、愧(于人有愧)、舍(舍离一切而无染着)、慧(..

七微

(术语)依一切有部宗所说,则虽欲界之有形质中最为单简者,亦称为八事俱生,随一不减,能造之地水火风四大与所造之色香味触四境互相和融,而成一微体。此八事不得更为分离,是为色聚之最极者,..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