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

(堂塔)山门之制形如阙,开三门,故亦曰三门。又只有一门,亦呼为三门,盖标帜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之称也。释氏要览上曰:凡寺院有开三门者,只有一门亦呼为三门者何也?佛地论云:大宫殿..

三门三大侍者

(职位)禅家之烧香侍者,书状侍者,请客侍者曰三侍者。

善恶无记三性

(名数)一、善性,于现世来世为自他为顺益者。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之善根是也。二、恶性,于现世来世,为自他为违损者。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之恶业是也。三、无记性,非善非恶为中容之法..

遍依圆三性

(术语)一、遍计所执性,由凡夫之妄执认为实物者。凡夫之妄情。遍计度一切法,故曰遍计。为此遍计之妄情所迷执者,谓之所执性,例如见绳而误以为蛇。非有蛇之实体。但妄情迷执为蛇耳。是曰遍计..

三性分别

(术语)就事物之性质,分别善恶无记之三性者。

三性对望中道

(术语)万有有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之三面。配于空假实。故万有为非有非空,不可不以为离有空之中道结论之。如是三性对望而说万有之中道也。..

三受

(名数)受者领纳外境也。境有顺违俱非之三,故受有苦乐舍之三:一、苦受,领纳违情之境而起苦恼之感者。二、乐受,领纳顺情之境而起适恒之感者。三、不苦不乐受,又曰舍受,领纳不适不顺之境而..

三受业

(名数)招顺于苦乐舍三受之异熟果之业。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之称也。

三受门戒

(术语)谓三聚净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今为诸菩萨,结一切戒根本,所谓三受门摄善法戒。

三明

(名数)在佛曰三达。在罗汉曰三明。智之知法显了,故名为明,又曰智明,又曰智证明,证智之境而显了分明也:一、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二、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来世之生死相,三、..

三明经

(经名)有婆罗门,通达三部异典,求生于梵天,称为三明婆罗门。佛为三明婆罗门二弟子破三明所说梵道之虚妄,说真实之梵道。摄于长阿含十六。巴Tevijjā。..

三明六通

(术语)三明与六通。阿罗汉所具之德也。观无量寿经曰: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三事戒

(名数)身口意三事之戒也。

三事衲

(衣服)又曰三事衣。言五条七条九条之三衣也。禅林之语。

三事练磨

(术语)菩萨于资粮位生三种退屈时,以三事练磨之也。

三念住

(名数)佛之大悲,摄化众生,常住于三种之念:第一念住,众生信佛,佛亦不生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也。第二念住,众生不信佛,佛亦不生忧恼,常安住于正念正智也。第三念住,同时一类信,一类..

三念处

(名数)旧译曰三念处,新译曰三念住。【又】三种四念处之略称。

三念五念

(杂语)念佛三遍五遍也。法事赞下曰: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三波多

(杂语)Samāpta,译曰成就。已竟护摩时所用之语也。见诸仪轨诀影七。

三波提

(人名)阿育王之孙,法益之子之名。见释迦谱十。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