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法数云:十二入,入即涉入之义,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故名十二入也。

一、眼入 谓眼根对色,即能见色,是名眼入。

二、耳入 谓耳根对声,即能闻声,是名耳入。

三、鼻入 谓鼻根对香,即能嗅香,是名鼻入。

四、舌入 谓舌根对味,即能尝味,是名舌入。

五、身入 谓身根对触,即能觉触,是名身入。

六、意入 谓意根对法,即能分别于法,是名意入。

七、色入 谓一切可见之色,而对于眼,是名色入。

八、声入 谓一切可闻之声,而对于耳,是名声入。

九、香入 谓一切可嗅之香,而对于鼻,是名香入。

十、味入 谓一切可尝之味,而对于舌,是名味入。

十一、触入 谓一切可觉之触,而对于身,是名触入。

十二、法入 谓一切可分别之法,而对于意,是名法入。

如大乘广五蕴论云:复有十二处,谓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

一、眼等五处及色声香味处,如前已释。

二、触处谓诸大种及一分触。

三、意处即是识蕴。

四、法处谓受想行蕴并无表色等,及诸无为。云何无为?谓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择灭无为、及真如等。

又云:问:处为何义?答:诸识生长门是处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