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大千世界者,有三重义:
第一、小千世界 以世界之数千倍之,谓之小千世界,二禅统一小千。
第二、中千世界 以小千千倍之,谓之中千,三禅统一中千。
第三、大千世界 合中千千倍之,谓之大千,四禅统一大千。
以三次言千,故云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者,有三重义:
第一、小千世界 以世界之数千倍之,谓之小千世界,二禅统一小千。
第二、中千世界 以小千千倍之,谓之中千,三禅统一中千。
第三、大千世界 合中千千倍之,谓之大千,四禅统一大千。
以三次言千,故云三千大千世界。
菩萨优婆塞显觉杨卓编太虚法师论佛学次第统编佛法名相浩繁,义类奥博,对于一大藏经律论著,每使人望洋兴叹,莫知何所适从。虽有一切经音义、翻译名义、佛尔雅、佛学小辞典、佛学大辞典等编撰,仅解释名句耳。虽有大明三藏法数、教乘法数..
世间之义,概要言之,迁流虚伪,不常不实。而凡夫处此不常不实之世间,有种种妄惑业染苦报等无量迷着之相状,是为世间相。
今明六趣,当以三事:一因,二缘,三果。妄惑为因,作业为缘,受报为果。由根尘识等、境受想等之妄惑,起身口意善恶等之作业,获苦乐依正现后等受报。六趣因果,大要可知。..
凡夫一切心境,无非由妄惑而起,所以妄惑为因也。妄为虚妄,惑为迷惑。由心虚妄,对境迷惑,则能颠倒事理,是为妄惑。因谓原因,此之妄惑,乃为六趣作业受报之根原也。凡根尘识等,境受想等,无非凡夫虚妄迷惑心之所成就。六趣妄惑,大要..
凡夫只认现境,不了自心。依于六根,接于六尘,而生六识。所谓六根者,先言根义,次言其六。所言根者,能生之义。以能对境生识,故谓之根。言六根者:一、眼 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而生眼识,故谓眼根。二、耳 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而生耳..
依于六根所接之尘有六:谓色、声、香、味、触、法,是为六尘。尘即染污之义,以能染污情识之故。一、色 谓眼所见者,如明暗质碍等。以能染污眼根,故谓色尘。二、声 谓耳所闻者,如动静美恶等。以能染污耳根,故谓声尘。三、香 谓鼻所嗅..
依于六根所接之尘有六:谓色、声、香、味、触、法,是为六尘。尘即染污之义,以能染污情识之故。一、色 谓眼所见者,如明暗质碍等。以能染污眼根,故谓色尘。二、声 谓耳所闻者,如动静美恶等。以能染污耳根,故谓声尘。三、香 谓鼻所嗅..
依于六根,接于六尘,所生之识有六,谓之六识。识者了别之义,以能了别诸尘之故。六识者:一、眼识 即见色之(见)是。二、耳识 即闻声之(闻)是。三、鼻识 即嗅香之(嗅)是。四、舌识 即尝味之(尝)是。五、身识 即感触之(感)是。..
由彼六识,对于根尘,所现之境有三:谓顺、违、俱非、之三者是。境者,心所游履攀缘之处也。一、顺境 谓于情顺适之境。二、违境 谓于情违逆之境。三、俱非境 谓于情不顺不违之境。..
对于三境,感受之情有三:谓苦、乐、不苦不乐是。受者,领纳外境也。一、苦受 领纳违情之境,起苦痛之感也。二、乐受 领纳顺情之境,起乐适之感也。三、不苦不乐受 亦名舍受。领纳不适不逆之境,苦乐之感,皆舍离也。..
对于种种之境,所感受者,于是起想。其想有三:一、贪 对于顺境,所感乐受,而起贪欲之想,是谓之贪,贪者染着为性。二、嗔 对于违境,所感苦受,而起嗔恚之想,是谓之嗔,嗔者憎恚为性。三、痴 对于违顺诸境,苦乐诸受,而起与道理相违..
由有妄惑,即起作业,所以妄惑为因,作业为缘。言作业者,谓以身、口、意所造作一切善恶之事业,是为作业。缘者缘起,六趣报趣,皆由作业之所缘起也。
三毒既起,必有所向而发动。发动之处,不出乎三。发动所成就者,是谓之业,故曰三业:一、身业 谓由身所造者,即身作者是也。二、口业 谓由口所造者,即口说者是也。三、意业 谓由意所造者,即意思者是也。..
由彼三业,能成十恶。恶者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感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由于身造者三:一、杀 杀谓杀害生命。二、盗 盗谓盗取财物。三、淫 淫谓淫狎行动。由于口造者四:四、妄语 妄语,谓虚诳不实之语。五、绮语..
由有作业,即须受报,所以妄惑为因,作业为缘,受报为果。报者酬报,受者承受,谓承受苦乐身世迟速之酬报也。果者结果,妄惑作业,结果皆归趣于酬报而不爽。
善恶之业既作,所成之报难逃。有如是因者,即有如是之果。果者果报,有苦乐二种:一、苦果 身心所受苦之果报也。由于恶业而生,总言生死之果报,皆为苦。若分别之,生于天上,则为乐果;生于地下,则为苦果;生于人界,则苦乐相均。二、..
无论苦乐,所报之境则有二者,谓依报正报:一、正报 谓所报之身,如人所受得之人身是。二、依报 谓所受报之处,如人所依之山河大地是。
作业有先后轻重,得报亦有迟速隐显,于是有三时之报:一、现报 谓依现在之业,受现在之果报也。二、生报 谓依此生之业,受次生之果报也。三、后报 谓由一生作业,隔二生以上后所受之果报也。..
造业受报,必有归趣之处。趣谓趣住之意,众生因业因而趣住所受报之处也。趣报有六,故名六趣,亦名六道。道者,能通之义,善恶之业,能通善恶之处,故谓之道。所至所趣之处,亦即谓之道。即一、地狱,二、畜生,三、饿鬼,四、修罗,五、..
凡夫心行,虽千差万别,溯其本根,不外一爱二见。有情业力,虽千差万别,究其实际,不外一恶二善三定。众生种类,虽千差万别,区其大别,不外一欲二色三无色。..
随顺贪欲,是谓之爱。分别执着,是谓之见。即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着为爱。意根对于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计断计常,执有执无等为见。大概爱由任运而起,见由分别而起。又贪着五欲为爱,执着所见为见。又迷于..
言见取者,谓于诸见之中,随执一见,及所依蕴。执为此因最胜,能得清净之果。一切斗诤所依为业,以要言之,但除三涂剧苦,其余修罗人天等蕴,皆可为见执所取也。此中依于见惑而行施善,故名见取。..
三行者:福行、罪行、不动行。一、福行 为欲界之善业,当招乐果,是为福行。二、罪行 为欲界之恶业,当招苦果,是为罪行。三、不动行 为属于色界无色界之禅定意业,执持不动,不属善恶,是谓不动行也。..
十恶即一杀生乃至十邪见是。三品者,谓上品、中品、下品也。上品十恶 言上品者,或所对境增上,或烦恼心增上,或所作事增上。一、所对境增上者 如弑父母师僧,盗三宝常住物,淫净戒人及至亲,欺诳君父师长等。二、烦恼心增上者 如极重嗔..
言五逆者一、杀父母 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二、破和合僧 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嗔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
行施能积世界无量福业,故多行施舍,为修世间之福。但如由我慢心而行施善,则一往正是阿修罗因。行施固善,然其差别宜知也。
言戒取者,谓于随顺诸见之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此因最胜,能得清净之果。无利勤苦所依为业,谓牛狗等戒,及投灰、拔发、五热炙身、断绝饮食、乃至虽受佛戒,志求生天作轮王等,皆属戒取所摄。..
十善者,即前一不杀生,乃至十不邪见。又一救护生命,乃至十正信因果是也。言三品者,即上中下三,与前十恶三品同。下品十善 言下品者,亦约境约心约事辨之。一、约境者 普于下中上境,能护三业,名上品善。唯于中上二境,能护三业,名中..
五戒者,戒为戒止不为,五戒乃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饮酒以其过在纵逸狂乱愚痴不明也。五戒之上四戒,皆与十善中同。但五戒仅粗能束身,不同十善,惟人能持五戒,不堕三途,是又善之最初步矣。..
大毗婆娑论,具明四禅之中,各有三种差别:若与出世智慧相应,名无漏初禅等。若与五支四支等功德相应,名为净初禅等。若与各各自地烦恼相应,名为味初禅等。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今先明四禅也。此四禅法,各有方便中间,今但论色界正定,不取方便中间,故名根本四禅。
初禅者,行人先须趺坐调息,从粗住细住,阶欲界定。次后身心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若虚空,是为未到地定。此定能生初禅,即是初禅方便,亦名未来禅。得此相已,初勿惊恐,亦勿欢喜(惊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说(说..
次二禅者,若于初禅定中,厌离觉观,入中间禅。从未到地,专心不止,于后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具足四支功德(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一、内净支 心无觉观之浑浊,故名内净。谓行者欲离初禅时,种种诃责觉观,觉观..
次三禅者,若于二禅定厌离喜相,入中间禅。从未到地,澄静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三慧,四乐,五一心)。一、舍支 离喜不悔名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种种诃责二禅之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
次四禅者,若于第三禅定,厌离乐法,深见过患,入中间禅。心无散动,得未到地,于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隐,出入息断,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念清净,四一心)。一、不苦不乐支 不苦不乐,中庸之心也。谓行者欲离三禅时,..
四无量心,亦名四等,谓慈、悲、喜、舍也。有凡夫人,虽得四禅,以乐高胜,求作梵王,更修四无量心。一、慈无量心 爱念众生,常求乐事以饶益之。二、悲无量心 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三、喜无量心 欲念众生,从乐得欢喜。四、舍无..
行人得第四禅已,深思色法过罪,作意灭除一切色法,一心缘空,念空不舍,即色定谢而空定未发,亦有中间禅。尔时勤加精进,一心念空不舍,则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亦名未到地相。于后豁然与空相应,其心明净,不苦不乐,益受增长。于深..
行人得空定已,诃责空处多诸过失,便舍空处,一切系缘现在心识,念念不离,未来过去,亦复如是。常念于识,欲得与识相应,加功专注,不计旬月。一心缘识,而无异念,空念即谢,识定未生,名中间定。即便泯然任运,自住识缘,名未到地。此..
亦名不用处定。行人得识定已,诃责识处过患,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于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有,不见诸法,寂然安隐,心无动摇,此为证无所有定相。入此定时,怡然寂绝,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余法。无所分别,..
行人得无所有定已,深诃责无所有处过罪,即舍无所有处,观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一心专精,加功不已,其心任运,住在缘中。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净,如涅槃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极,如步屈虫,..
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界者分义,语曰界分是也。由善恶禅定,现此报之差别。一、欲界 为地狱、畜生、饿鬼、修罗、人间及六欲天之总称。此界之众生,耽于食色眠等之诸欲,故名欲界。二、色界 谓身体宫殿国土物质,总皆殊妙精好,..
三界分别说之,可为九地。九地者:谓欲界五趣杂居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九也。地有持载之义,众生依之而住。此之九地,从忉利天已下及四趣,皆为地居。夜摩已上以至非非想天,皆为空居。从所依处得名,故..
二十五有者,总言六道生死,别言二十五有也。因果不忘,故名为有。略云三有:谓欲、色、无色也。或云九有,三界分九地故。若二十五有者,乃四恶趣为四有;四洲六欲天共成十有;初禅两天为一有;大梵虽在初禅,自为一有,以我慢最重故;二..
地狱前文已述概义,兹稍分别其详。但过详则繁,特举其着,以识其义可耳。谓八寒八热等大狱,各有眷属,其类无数。其中受苦者,随其作业,各有轻重,经劫数等。其最重处,一日之中,八万四千生死,经劫无量。作上品五逆十恶者,感此道生。..
畜生道概义,前已略叙,兹再稍及其详。此道遍在诸处,披毛带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互相吞啖,受苦无穷,愚痴贪欲。作中品五逆十恶者,感此道生,种类至繁,无量无数,兹约数义以括之:一、就形言 有披毛戴角鳞甲..
饿鬼亦遍诸趣,有福德者,作诸处神;无福德者,居不净处,常受饥饿,其苦无量,谄诳心意。作下品五逆十恶者,感此道生,其寿量以人间一月为一日,寿五百岁。有云寿命不定,极长者七万岁。其种类亦多差别,大别可分为三种九类:一、无财鬼..
修罗果报甚胜,邻次诸天,常好战斗,怕怖无极。在因之时,怀猜忌心,虽能行善,为欲胜他。作下品十善者,感此道生。其种类颇难细列,兹以四类别之:一、畜修罗 因湿气有,畜生趣摄。二、鬼修罗 从卵而生,鬼趣所摄。三、人修罗 从胎而出..
人道苦乐相间,在因之时,能行五戒,作中品十善者,感此道生。有四洲、四轮及与十仙之分。盖就处言,则有四洲;就时言,则有四轮;就修言,别有十仙。一、四洲 四洲中,论福报,北洲最胜,南洲最劣;论佛法,南洲最胜,北洲最劣。 一、北..
六欲天者,福德与诸天为一趣。而饮食、男女、睡眠三事,与色、声、香、味、触五欲,与余五道为一界。故论六趣则为天趣,论三界则属欲界也。一、四王天 四王即护世四大天王也。并其眷属,总名四王天。此皆上品十善所感,或是不杀戒增上功..
色界四禅,共十八天,谓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一、初禅三天 自此已上,身衣随意,无复男女,但以禅定法喜为食,内有觉观心故,外感火灾所坏。 一、梵众天 超六欲天,远离饮食、淫欲、睡眠三种过患,故名为梵。梵者清..
无色四天:一、空无边处天 谓此天厌于色身系缚,不得自在,心缘虚空,与无色相应,住空处定。故不论人中天上,初二三四禅中,但除无想五不还天。余修空处定者,若得成就,则命终便生此天。既无色阴,不可说有方隅处所,唯有微细第六意识..
或问一切世界,因何而有?造者为谁?曰:因心而有,唯心所造。一切众生,自无始来,迷真起妄,因妄识生,变似根身器世界等。故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又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造。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同别二业者:一、同业,二、别业。一、同业 众生造共同之业因,谓之同业。二、别业 众生造殊别之业因,谓之别业。
因同别二业,所以感同别二种妄见:一同分妄见,二别业妄见。一、同分妄见 众人同业所感,如一国人同见瘴恶不详之事。二、别业妄见 一人别业所感,如病目人,夜见灯光,别有圆影。..
造业既有同别,所以受用亦成共与不共。所言变者,谓变异也。共不共四变者:一、共中共 如无主山河等,多人之识,共同变现,变后多人同共受用。二、共中不共 如有主田宅等,多人之识,所变相分,唯一人受用,又如一水四见。三、不共中共 ..
欲明世界,先释世界之义。世界者,时间、空间、二者是也。世者时之异名,迁流之义,为过现未时之迁行也。界为东、西、南、北之界畔,即有情依止之国土也。又名世间,间者间隔之义,与界义同。又世者迁变无常义,在无常迁变中,谓之世间。..
世界之界,向形表推之,如云十方。十方者,十方位也。即东、西、南、北、四维(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上、下。
世界之界,向体质析之,如云微尘。微尘者,色体之极少为极微,极微之七倍曰微尘,微尘之七倍曰金尘,游履于金中间隙而得之。
世界之世,向久远推之,如云三世。三世者,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谓三世。
世界之世,向近暂析之,如云刹那。刹那梵语,译作极少之时也。
对于一切世间,有以有情无情二种,分为二世间者。谓有为法之过现未迁流,而其事事物物间隔之世间,大别有二:一、有情世间 由五蕴假和合,有情识以差别鬼畜人天等者。二、器世间 由四大积聚,为山河大地国土家屋等之别,以容受有情者。即..
或有分为三世间者,谓一切有为法,有三种分类:一、五阴世间 又名五众世间,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之五法,十界之五阴,各各差别也。二、众生世间 又名假名世间,假五阴和合之上名众生,上至佛界,下至地狱,各各差别也。三、国土世..
一初禅俱有初禅以下之欲界,名一世界。一世界具一日月四天下。四天下者,即四洲也。
三千大千世界者,有三重义:第一、小千世界 以世界之数千倍之,谓之小千世界,二禅统一小千。第二、中千世界 以小千千倍之,谓之中千,三禅统一中千。第三、大千世界 合中千千倍之,谓之大千,四禅统一大千。以三次言千,故云三千大千世..
三千大千世界者,举其内容三千而言,总说之则名一刹。刹译作土田,梵汉双举,则曰刹土,即国土之义。一刹者,一佛济度之境,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刹。
一世界内位置,分地居、空居。一、地居 地居有三界: 一、琰魔王界 此界有二趣:一、地狱,二、饿鬼,在地下者。 二、金轮王界 此界有二趣:一、人,二、畜生,在地面者。 三、释天帝界 此界有二趣:一、二天(一忉利,二四王);二、神..
刹土无量,名称亦可无量。若就释尊应化本生刹土而言,则所谓娑婆世界也。娑婆又作沙诃,堪忍之义,故译作忍土。此界众生,甚能堪忍,故名。又作杂恶杂会者,谓三恶五趣杂会也。娑婆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是一佛摄化之境土也。..
就娑婆世界,而说邻近之十方世界。一、东方 密洲。六、西南方 鲜少。二、西方 离垢。七、东北方 摄取。三、南方 丰溢。八、西北方 欢喜。四、北方 丰乐。九、上方 振音。五、东南方 饶益。 十、下方 关籥。..
吾人现居之大地,为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中之一小世界内之南瞻部洲。
就世之相言之,所谓相续。而相续之种别亦有三:一、世界相续 由众生之有业,而国土世界安立。二、众生相续 由五阴法之和合,而众生存立。三、业果相续 依善恶之业因,而苦乐之果报成立。..
就世之相续迁变言之,即所谓劫。劫者梵语劫簸之略,不能以通常之年月日时计算之极长时节也。又译称大时,劫有小中大三者,下分述之:
小劫者,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一、增劫 人寿自十岁起,每过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二、减劫 人寿自八万四千起,每过百年减一岁,至十岁为减劫之极。一增一减,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名一小劫。..
中劫者,合二十小劫,共计三万三千六百万年,为一中劫。
大劫者,合四中劫,一成、一住、一坏、一空,为一大劫。一、成劫 历第一次中劫,名曰成劫。二、住劫 历第二次中劫,名曰住劫。三、坏劫 历第三次中劫,名曰坏劫。四、空劫 历第四次中劫,名曰空劫。合四中劫,共计十三万四千四百万年,为..
现在之世,时当贤劫。谓此劫大千世界初欲成时,大水弥满,有千枝莲华出现,金光普照。净居天见,乃曰:希有此瑞!当有千佛出兴于世。以是因缘,遂以此劫,号为贤劫。释迦牟尼佛,乃贤劫第四佛也。..
三大劫者,就现在之贤劫,而言过去未来之二大劫也。一、过去庄严劫 千佛出世。二、现在贤劫 千佛出世。三、未来星宿劫 千佛出世。
贤劫中住劫二十小劫,现在之世,时当第九小劫。有四佛出世,即:一、当减劫六万岁时,拘留孙佛出世。二、减劫四万岁时,拘那含牟尼佛出世。三、减劫至二万岁时,迦叶佛出世。四、减劫至一百岁时,释迦牟尼佛出世。..
三小劫者,就现在之第九小劫,而言过去未来之二小劫也。一、过去第八小劫 无佛出世。二、现在第九小劫 四佛出世。三、未来第十小劫 减劫八万岁时,弥勒佛出世。三小劫(一大劫)┌成劫第一中劫┌增劫│┌第一小劫 ┤大劫┤住劫第二中劫┤..
谛观世间之相无他,唯是生灭、灭生、灭生、生灭而已,是为生灭相。
欲明生灭之相,先明生灭之义。言生灭者:一、生 有为诸法,依因缘之和合,而未有之法有,是谓之生。二、灭 依因缘之离散,而已有之法无,是谓之灭。有生必有灭,有为法是也。灭者不生,无为法是也。但由中道正见言之,有为法之生灭皆假生..
言生灭之相者,有四种相,谓生、住、异、灭也。一、生相 有为法之现起名生,本无而今有之现相也。二、住相 于法体现在暂时安住,使各自行果,即生位暂停之现相也。三、异相 于住位上,续续变异,住别前后之现相也。四、灭相 谓有为法之现..
生住异灭之四相,有二种之分别:一者期四相,二者刹那生灭。一者、一期四相 一期四相者,一期间之四相,亦名粗显四相,有有情无情二别: 一、有情一期四相 谓生、老、病、死。 二、无情一期四相 谓成、住、坏、空。二者、刹那生灭 即刹那..
有情生死,俱有四有,谓生有、本有、死有、中有。有生死之果报曰有。一、生有 于诸趣中结生之一刹那也。二、本有 生有与死有之间也。三、死有 最后之一刹那,居中有之前者也。四、中有 死后未至生有中间之所有也。..
有情总有四有,而生有区别,有其四种,所谓四生。言四生者,一切有情,有四种生。谓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一、胎生 含藏而出,是曰胎生。二、卵生 依壳而延,是曰卵生。三、湿生 假润而生,是曰湿生。四、化生 无而化有,是曰化生。..
一切有情,不外依食而住。所谓食者,有四种食:段食、触食、思食、识食也。一、段食 旧作搏食。以鼻嗅,以舌味,或固体或液体等有形段之食也。以香味触之三尘为体。二、触食 旧作乐食。触喜乐之事,长养生者。如观戏剧,终日不食,不感其..
楼炭正法经说诸天欲:一、四王忉利行欲之时,男女形交,同于世人,而不泄精。二、夜摩天上,喜相抱持,或但执手,而为究竟。三、兜率陀天,意嬉笑语,即为究竟,不待相抱。四、化乐天中,共相瞻视,即为究竟,不待笑语。五、他化天中,但..
诸天将欲命终,先有五种小衰相现。一者、衣服严具,出非爱声。四者、本性嚣驰,令滞一境。二者、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五者、眼本凝寂,令数瞬动。三者、于浴浴水,滴着其身。复有五种大衰相现。一者、衣染埃尘。二者、花鬘萎悴。三者、两..
命终及趣生之相,言之至繁,兹略出之。一、饿鬼业尽生天相 终时不患饥渴,见饮食唯以目视,见可乐即便往趣。二、畜生业尽生天相 临终即见光明,痴心薄少,智慧渐开,可乐即便往趣。三、地狱业尽生天相 地狱中死已,不复更生,忽于空中,..
欲海回狂云:识离此形躯,其名曰中阴。一入胞胎后,此相忽然隐。譬之暗中灯,灯灭还晦冥。六道十七相,智者宜观省。涅槃经云:临命终时,眷属哭泣。其人惶怖,不能自持。一生善恶,俱现目前。暖气尽后,过去五阴灭,现在中阴生。入胎之后..
人类四有者:一、生有 初托胎时,一念相续,五蕴从生也。二、本有 生后死前,五阴之身,为业报本也。三、死有 洎舍命时,五蕴业果,一时坏灭也。四、中有 前阴已谢,后阴未生,中间五阴也。..
增一阿含经云:若男女共集,识未来投;或识既外投,男女不集,则不成胎。若女人无欲,男子欲盛;或男子无欲,女人欲盛,亦不受胎。又男子无病,女人有病;或女人无病,男子有病,亦不受胎。法苑珠林云:若父母福重子福轻,亦不得入胎。若..
修行道地经说:人生胎成之相,每七日一种相成。自初七日至第三十八个七日,体貌乃全。由此再过四日后,儿体倒悬,头向产门。其有福者,自谓吾投浴池,或堕香花之处。其无福者,自谓或堕高岩,或悬剑树,愁忧不乐。出胎之时,如山合体,受..
正法念处经说:有脑骨虫、顶上虫、发虫、耳虫、鼻虫、脂虫、食涎虫、醉味虫、六味虫、牙根虫、咽喉虫、抒气虫、续虫、肿虫、嗜睡虫等二十种虫。及有行于肝肺十种虫,行于骨髓二十种虫,行于阴处二十种虫,行于尿溺十种虫,各有令人生病生..
人既有死,死相如何?兹述人死舍报之相。人死时身心昏昧,如睡无梦,极闷绝时。明了意识,必不现起。六种转识,行相所缘,必不能知。是散有心,名生死心。此时由善恶业,下上身分,冷触渐起。验其舍暖,最后在于何部,可知升沈何趣颂云:..
人死时面上现五种色可辨其趣处:一、黑色地狱相。二、青色畜生相。三、黄色饿鬼相。四、常色人相。 五、鲜花色天相。
人之死有六类,但此六类死,其中又分为二:一、由福寿分,有三类死。二、由善恶分,有三类死。第一、由福寿分之三类死: 一、寿尽死。 二、福尽死。 三、不避不平等死,此有九种:一、食过度量。二、食于不宜。三、不消复食。四、生而不..
人死虽不能免,而死有正不正。不正之死,是为横死。横死有二种:一、不定横死。二、决定横死。如九横经言:不定九种横死。如药师经言:决定九种横死。一、不定九种横死 不定者,谓非由定业,但由自召,非命横死耳。 一、不应饭而饭 食不..
人命终趣生相兹略出之。一、人死生天相 若人中死生于天上,则见紬软白氎,垂而欲坠。复见园林华池,歌舞嬉笑。次闻香气乐音。眷属哭泣,以福业故,自然不闻,不复忆念,即生天上。二、人死还生人中相 临终见大石山,欲坠其上,以手遮之,..
人生之因,皆由于业,经中说人生业相,节摘如下:一、为人好喜美食,杀害生命,无有慈心者,从豺狼狸猫中来。二、为人凶恶,含毒心难解者,由蝮蛇中来。三、为人不安详,及不能忍事者,从猕猴中来。四、为人不净,从猪中来。五、为人悭贪..
世界四劫者,历成、住、坏、空之四相也。一、成劫 一成劫,有二十增减。初一增减之间,由初禅天下至地狱界,次第成立。后十九增减之间,光音天中有情,次第降生。最后下生,无间地狱,即器世间有情世间之成立,是谓之成劫。二、住劫 存住..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扫码后自动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