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卷四,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妙法莲华经》卷四,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妙法莲华经卷第四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从佛闻是智慧方便、随宜说法,又闻授诸大弟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复闻宿世因缘之事..

能护根门

【能护根门】 p0894 集异门论二卷九页云:能护根门云何?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诸多闻圣弟子,眼见色已;由眼根故;不取其相,不取随好。即于是处,能护眼根。由住能护,不起世贪爱;恶不善..

能护根门

【能护根门】 p0894 集异门论二卷九页云:能护根门云何?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诸多闻圣弟子,眼见色已;由眼根故;不取其相,不取随好。即于是处,能护眼根。由住能护,不起世贪爱;恶不善..

无学正勤

【无学正勤】 p1069集异门论二十卷十三页云:云何无学正勤?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学作意相应所有勤精进,勇健势猛炽盛难制励意不息。是名无学正勤..

无学正勤

【无学正勤】 p1069集异门论二十卷十三页云:云何无学正勤?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学作意相应所有勤精进,勇健势猛炽盛难制励意不息。是名无学正勤..

无学正业

【无学正业】 p1068集异门论二十卷十三页云:云何无学正业?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学作意相应简择力故;除趣邪命身三恶行,于余身恶行所得。无学远..

无学正业

【无学正业】 p1068集异门论二十卷十三页云:云何无学正业?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学作意相应简择力故;除趣邪命身三恶行,于余身恶行所得。无学远..

记别

【记别】 p0935 如十二分教中说。二解 瑜伽八十一卷十二页云:记别者:谓广分别略所标义,及记命过弟子生处。三解 显扬六卷七页云:记别者:谓诸经中、记诸弟子命终之后、生处差别;及诸经中显..

记别

【记别】 p0935 如十二分教中说。二解 瑜伽八十一卷十二页云:记别者:谓广分别略所标义,及记命过弟子生处。三解 显扬六卷七页云:记别者:谓诸经中、记诸弟子命终之后、生处差别;及诸经中显..
师父考验弟子的几重境界

师父考验弟子的几重境界

修行人一定要记住:师父夸你可能是在考验你,不要以为师父真的在夸你,可能是看看你修行上是否有自知之明,是否经得住夸。当然也不排除师父是真的鼓励你,赞叹你,觉得你进步很大,对你的知见表..

无学正思惟

【无学正思惟】 p1074集异门论二十卷十二页云:云何无学正思惟?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学作意相应所有思惟,等思惟,近思惟,寻求,等寻求,近寻求..

无学正思惟

【无学正思惟】 p1074集异门论二十卷十二页云:云何无学正思惟?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学作意相应所有思惟,等思惟,近思惟,寻求,等寻求,近寻求..

欲轭离系

【欲轭离系】 p0986集异门论八卷四页云:云何于欲轭离系?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多闻圣弟子、于欲集没味患出离,能如实知。彼于欲集没味患出离如实知故;于诸欲中所有欲贪欲欲欲亲欲爱欲乐..

欲轭离系

【欲轭离系】 p0986集异门论八卷四页云:云何于欲轭离系?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多闻圣弟子、于欲集没味患出离,能如实知。彼于欲集没味患出离如实知故;于诸欲中所有欲贪欲欲欲亲欲爱欲乐..

俱不极成

【俱不极成】 p0926 因明入正理论云:俱不极成者:如胜论师、对佛弟子,立我以为和合因缘。如疏五卷十一页释。

俱不极成

【俱不极成】 p0926 因明入正理论云:俱不极成者:如胜论师、对佛弟子,立我以为和合因缘。如疏五卷十一页释。
佛弟子称呼在家女居士为“师姐”,是否正确?

佛弟子称呼在家女居士为“师姐”,是否正确?

答:华夏民族的特点:对一切事物取其精华。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汉土,在家弟子,不分男女老幼,皆以师兄尊称,正确简单如法。出家弟子,以师兄、师弟尊称。在一起修学的同辈,称“老同参”。其目..
论地藏经是佛对在家弟子的遗教

论地藏经是佛对在家弟子的遗教

我自从踏进佛门后,对于释尊的遗教,有著很强烈的认识。以为凡佛所说的法要,五就是五,十就是十,我们只能在五与十范围内,加以演绎或诠释,却不容自作聪明,任意增减一字。否则,必得谤法诬佛..
敦珠法王在弟子闭关虹化前的开示

敦珠法王在弟子闭关虹化前的开示

摘自《成就山法精华》成就山法精华——大圆满修持精要顿珠仁波且开示顿德、罗布、诗卓三位仁波且合译英李福衡、陈承泽、陈健强合译汉恭敬顶礼最高荣耀及仁慈无比上师尊足前以归依。求加持我及我..

论藏

(术语)三藏之一。十二部经中有曰优婆提舍者,译曰论议经。是佛自问答决择法相者。佛弟子及灭后诸菩萨等准之而聚集解释经义,论辨法相者,名为阿毗达磨藏,三藏之第三。盖阿毗达磨藏者,弟子之..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