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羯磨僧
办理授戒忏悔等事的师父。
羯磨阿阇梨
又名羯磨戒师,简称戒师,即授戒时读羯磨文的师父,为授戒三师之一。
入门
即进入师门。凡蒙师父允许,剃发成为弟子,以进入佛门修行佛道,称为入门。 p262
入室
(一)又作开室。乃进入师父室中,亲受法门而嗣法之意。 (二)禅林弟子进入师父之室,参学问道,称为入室。 (三)贵族檀越入寺院,亦称入室。 (四)于真言宗,入灌顶室受法灌顶者,即称为入室弟子。 p262
法名
出家为僧或是皈依三宝时,师父所赐给的名字。
下棒
禅林用语。在禅家,师徒机锋问答时,师父棒打弟子或参学者称为下棒。系师家基于慈悲之愿,而以气势激励弟子之接化方式。与“喝”具相同之意义;或与“喝”并称为“棒喝”。(参阅“喝”4909) p713

做人处事应有的态度
处事。人活了数十载,往往做人不得其分,处事不得其法。虽然有很多的道理通知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处事,若我们只知实际,不能起而行,也是白费无功。 终究如何做人处事呢? 一、只从柔处不从刚:人间上的人,有的太过刚猛、执着与好强,所谓好出头的椽子先烂坏。我们口里的齿和舌,虽然齿硬舌软,最先蛀..

做人最难的两件事
◎ 朱光潜说来说去,做人只有两桩难事,一是如何对付他人,一是如何对付自己。这归根还只是一件事,最难的事还是对付自己,因为知道如何对付自己,也就知道如何对付他人,处世还是立身的一端。自己不易对付,因为对付自己的道理有一个模棱性,从一方面看,一个人不可无自尊心,不可无我,不可无人格。..

做人要有大气象
◎ 南 山气象就是做人的气度、境界和景象。一个拥有大气象的人,不执迷于一时之得失,不计较于一念之取舍,万事万物在心中皆为匆匆过客,把生活打理得风烟俱净,又风生水起,心中拥有大胸怀、大写意、大格局。胸怀淡然豁达之人,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不为虚名蝇营狗苟,不为利益剑拔弩张,才能拥有气象..

寺院内的师父走路为何“观地而行”?
出入去来,安详一心,举足下足,观地而行,为避乱心,为护众生故,是不退菩萨相。寺院内我们看到师父,常常列队“观地而行”,从不东张西望,或左右言语,这是佛教什么隐形的规矩吗?所谓“照顾脚下”,意指一个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地把路走好。照顾脚下,才有根本。人,为了安全,开车、走路..

佛陀成道时,为什么没有师父现前为祂说法?
释迦佛陀有没有师父?01.乘五百大愿而来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有一次去鹿野苑时,在路上遇到一位苦行者。他问佛陀:“我看你非常舒服,身上有光,徐步安详,不知道你的师父是谁啊?”虽然佛陀这一生示现在成道前拜过两位师父,得到过空无边处定和识无边处定,但佛陀关于菩提分的,是无师智、自然智,并..

道坚法师:我想发起拒绝向出家师父敬酒的活动,请大家支持!
我想发起拒绝向出家师父敬酒的活动,请大家支持!道坚法师本人出家十多年来,接触汉\藏\南传佛教,发现南传与藏传佛教对僧人的定位比较准,即专业的传道者和修道者,决无领导或居士向出家师父敬酒或以茶代酒的习俗。去年忝居华岩丈席,与各界人士交流甚广。我最怕宴席,最怕客气,如果再喝些拉圾食品——现代合..

李炳南答:信外道的人也念佛号,以后如果有往生极乐的愿望,是否能得到佛菩萨的接引?
问:信外道的人也念佛号,以后如果有往生极乐的愿望,是否能得到佛菩萨的接引?李炳南答:求法必须远离邪见,成功在于是否专一。既然皈依佛门,就应当远离外道。邪正混杂,修行就不真。修法既然杂乱,念头怎么能够专一。虽然有往生的愿望,但恐怕是可东可西的摇摆心理。三资粮不具备,怎么能有往生的份呢?世上的人..

佛法原理与做人
◎ 太 虚卅二年十二月廿七日在湖南粤汉路大礼堂讲在佛法原则上,法就是讲宇宙间存在的事物都离不了因果法则,这个法则从自然界到社会以至心知,一切都是具有的,亦名因缘所生法。例如一盆花的生长和存在,必有种子的因和水土、人工、日光等缘,才能生长出来,这是自然界的植物,其他动物、矿物、如化学..

李炳南:不如造罪以后再来念佛?
问:念一句佛号就消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那么我们不如造罪以后再来念佛。如果说念佛是消过去的罪业,不再去造新罪,那么造了罪以后,不又是过去的旧罪了吗?答:从前某甲正在大吃砒霜,某乙看见就惊奇地问:为什么要自杀?甲说:我不是自杀,因为听说某店有解毒的灵药,我想买来服用,所以就先吃砒霜。..

开愿法师:皈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皈依了以后,还能不能够喝酒、吃肉?因为这个原因,不敢皈依了。
同修:皈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皈依了以后,还能不能够喝酒、吃肉?因为这个原因,不敢皈依了。师:这也是初学者,或者是刚刚接触佛法还没有想学的人的一个很大的顾虑,因为他不明了,尤其现在的知识分子:我要做一件事情,我要先搞清楚搞明白了,我才去学,才能接受。像这种情况,也有办法。先让他去学习,先让他去了..

刘素云:师父反复说的,恰恰是要我们明白的
文字摘录2011/11/22刘素云老师《慧海拾贝》之五-----再谈我所认识的净空老法师有时候我想,净空老法师就是一个智囊,他那种睿智 那种智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就是我们有没有慧眼,能够认识,能够发挥他老人家的作用,这是非常关键的。说老法师挽救世道人心,这些年,是不是一直在做挽救世道人心的工作.?我现在..

与师父喝茶的时光
◎ 悟 澹我忽然想起一句话:人生就像吃橘子,大的橘子酸,小的橘子甜,当我们拿起酸的橘子时,不要抱怨它太酸,要庆幸它是大的,当我们拿起小的橘子时,不要抱怨它是小的,要庆幸它是甜的。人生便是如此,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别在意是什么地方,什么人物,什么风景,惟愿轻轻走过,一路莲花..

做人的六条标准
◎ 净慧学佛的最后落脚点在什么地方?我想,落脚点就在实际的做人做事当中。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人,做圣贤,做伟人,成佛作祖。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作好一个普..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看似矛盾斗争中完美融合,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

净土法门法师:“我把布施的钱给你,以后的因果你负”
摘自净土法门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 我们总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够和睦相处、能够互助合作。道场与道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我们殷切的希望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共同来缔造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我们虽然在造,诸佛菩萨、神圣都是这一个愿望。众生业障太重,烦..
释迦牟尼出家以后的情形怎样?
他父亲曾尽力劝他回去无效,只好在亲族中选派五个人随从他一起,这五个人的名字是:憍陈如(Kaundinya,P.Kozfa``a),跋堤(Bhadrika,P.Bhaddya),跋波(Vāspa,P.Vappa),摩诃男(Mahqnqma,P.Mahqnqma),阿说示(Asvajit,P.Assaji)。悉达多王子和他的侍者们先后寻访当时三个有名的学者,从他们学道,但都不..

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
◎ 大 安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至诚才能感通啊!如果带着虚伪的心来做人做事,就很难维持长久,迟早他人发现,自己就一钱不值,人家就不愿跟你打交道了。所以真诚是做人与学佛最大的德行。儒家圣师孔子了达众生虚情假意的劣根性,故所提出的八条目(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无论家长多忙都要给孩子过这“三个生日”,以后的人生才能更加安全顺利
有智慧的孩子离不开有智慧的家长。如今,不少家庭会给孩子置办生日会,让生活变得有仪式感,其实孩子的生日,有智慧的家长还会在三个重要的生日节点让他们明白“戒”的含义,告诉他们人生中有些事情是不可以触碰的。人生要获得大智慧,必须通过戒、定、慧的修炼。戒之所以放在首位是因为人的行为都是贪..

明证法师:如果听闻佛法当中,觉得说法的师父在讲解上,如有矛盾的地方应该如何做呢?
如果听闻佛法当中,觉得说法的师父在讲解上,如有矛盾的地方应该如何做呢?明证法师开示:跟谁矛盾,是跟经典矛盾呢,还是跟你矛盾呢?这你没有说清楚,如果说和经典矛盾,你怎么知道呢,那意思就是你和经典不会矛盾了,意思是你开悟了,你都能够理解,如来真实义了,是不是这样,也未必吧,如果你真做到了,你就不问这..

明证法师:学佛以后,皮革服装能不能穿?
还没认识佛法时,买了不少皮衣服,是否仍可穿?有的师父说可以,现帮他们超度;有的师父说不行,师父说呢?明证法师开示:你送给那些贫苦的人,你就不要穿了,问题是你舍不得,皮衣服很贵,你舍不得,舍不得你就继续穿,看你持戒严格和不严格,严格持戒的人,不会穿动物的东西,也不会吃动物的成份,乃至于不喝牛奶,因为..

明证法师:每个人的习气不一,往往互不相让,人际关系难处,请师父开示?
师父,不言人之是非过恶,但往往因为个人来寺院都有各自的自我期许,都希望发挥自己的能力,来为师父分忧解劳,尽一分身为学员的职责,只是每个人的习气不一,往往互不相让,却都希望师长能对自己的表现有所肯定,对他人的表现却无法认同,而私下有所不悦,而深感对方在压抑自己的所有付出,因此相互矛盾而争执,请..
因依诸定蠲除四轭
【因依诸定蠲除四轭】 p0595瑜伽十九卷十二页云:谓如有一、已入有学位,未离欲界欲;依初静虑,熏除欲界诸恶寻思。依第二静虑,内等清净,心一趣性,初静虑地所有分别,无余永离;无复分别。依第三静虑,超过第二静虑地诸喜碍着。依第四静虑,超过第三静虑地诸乐碍着。依无色定,超过一切所有色想。如..
自相无我
【自相无我】 p0598成唯识论八卷二十二页云:自相无我者:无我所显为自相故。
自在成就
【自在成就】 p0599集论三卷十一页云:何等自在成就谓诸加行善法,若世出世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等功德,及一分无记法,由自在成就故成就。二解 如得有三种中说。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