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真正修行的人应该做什么?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你的工作环境就是你的道场,你的坛城。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

法藏法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能常常保持惭愧忏悔心?
善士问:请问院长,阿弥陀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能常常保持著惭愧忏悔心?法藏法师答:是的,这不容易,这确实是不容易。我刚刚要休息的时候,我挂上海青的那一刹那,我听到了辉师父跟暘师父的对话,对话是这样子的。我跟他们讲说:「欸,等一下45分准备啊」,是这样。暘师父就说:「好,那我们45分准备..

法藏法师:发心出家应如何选择依止之善知识与道场
发心出家应如何选择依止之善知识与道场对一位有心想出家修行的行者而言,选择契机而如法的出家道场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遵循世尊的嘱咐:男众当前往纯一男众的道场亲近,同理,女众则应该前往纯一女众的道场亲近,现在有一些女众特别「喜欢」找男众师父剃度,甚至还住在有男众的道场,其实是非常违背佛陀所制..

问他什么都不知道,但却是圣僧
体光老和尚这古来有很多人呐,看着好像他这什么也不知道,后来还是弘扬佛法了。太白顶西边有一个虎山,那是白马寺德老和尚出家的地方。清朝咸丰年,到那庙里去了一个人,问:你是哪里人呐?说:我不知道。你看这个人,他哪里人都不知道。问:你家里姓什么?也不知道,说你有多大岁数?也不知道,问什么..

法藏法师:念佛法门殊胜的原因
念佛法门殊胜的原因净土法门为什么念一句佛号就能蒙弥陀佛接引?为什么念一句佛号就能够降伏种种的业障?为什么在临终烦恼相现前时,这一句佛号提念起来,就能导引你往生?就在于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印光大师提倡:心作心是。这个心是什么心呢?这个心就是天台宗所说的「介尔一念法界圆融之心」,..

离了妄想,你在什么地方
来果老和尚初发心的人,用功怕妄想;久坐的人怕昏沉。我说你们这一种人,不能用功,了生死没有你的份。何以呢?因为,你们不知道妄想的范围,亦不知道昏沉的出身处。要晓得:无量劫来,上天堂也是它,下地狱也是它,变牛马也是它;今天要办道也是它,要了生、脱死也是它,要成佛、作祖也是它。要晓得:..

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如瑞法师袈裟是梵语,华言有坏色衣、不正色等义。依律所说,袈裟有青、黑、木兰三种颜色。青色是指染成类似青铜的颜色;黑色不是正黑色,而是用一种黑泥染成的灰色;木兰色是用木兰树皮染成的赤黑色。这些颜色不是通常所说的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也不是绯、红、紫、绿、硫黄等五种间色,而是些..

法藏法师:修持佛法须具足的条件
修持佛法须具足的条件修持佛法,要走得踏实、不入岔路,有几点条件是必须具足的:1.发菩提心——要有自利利他的心。2.恒持心——学佛必须持之以恒。3.不求速成的心——修学佛法必须踏实不可躐等。4.恭敬心——古德云:要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必须从恭敬三宝中求。..

法藏法师:净土法门的特质是难信难解易至这六个字
净土法门是一种大修行,是修行的十分重要的法门。净土法门的特质是难信、难解、易至这六个字。难解、难信、易至这六个字是同一件事情。它是大乘佛法的真实利益之所在,是大乘佛法之用。净土法门就是阿弥陀佛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誓发四十八愿,经过兆载永劫的勤苦熏修、方便庄严,然后建立起极乐净土。这样..

法藏法师:从爱情看人生
从爱情看人生众生有许多的恐怖~恐怖死亡、恐怖失去、恐怖爱情远离……当爱情转身了,该怎么办 ?我们要追过去吗……爱情一转身 ~就像,彩虹消失了一样。抓都抓不到 !彩虹,本来没有生。只是,某个角度,看起来──像是彩虹。爱情,也没有生。只是,某个心灵角度,看起来──好象以为~爱情来了 !****夏天,下了..

法藏法师:看懂缘分相信因果
看懂缘分相信因果再快乐的事也有结束的一天,再痛苦的事总有跨过去的时候,这就是缘。所以说身为佛教徒,一方面像一般人一样,都在缘起缘灭中生活,但是他跟别人不一样的,不是因为他有佛祖保佑念佛吃素,这样的表面而已,而是因为他更能懂得创造正确的优质的解脱清净的缘。面对无常变化的事相,即便是喜欢或不..

法藏法师:是否有恶有善才是符合世间平衡的状态?
善士问:世间慈悲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可是有时候反观又会想,是否有恶有善才是符合世间平衡的状态?法藏法师答:慈悲并不是违背有善恶。善还是善,恶还是恶。我们讲慈悲是指的说,我们不因为我们善,而去对恶轻视、愤怒、排斥啦!是这样。但并不意味著我们分不清楚善恶,更不意味著我们对于恶。我们..

法藏法师:相由心现,美的方法
相由心现,美的方法别人长得美美的! ~~~~我却长得:::::::一个腰像水桶、两只腿如象腿、一个鼻子看到两个孔、耳朵就像老鼠....成天怨天怨地、骂母亲、怨父亲。万般皆有因果─要检讨与惭愧自己以前没有说好话,没有好脸色对待人,对人讲话大小声,脾气暴躁,今天就长得这样。所以,不用埋怨!但是,要忏悔!忏悔业..

法藏法师:居士护持三宝的真义
居士护持三宝的真义所谓护持三宝,简而言之,就是「协助三宝常住在世间,广弘于世间」的意思。如何才能如法、如律地达到这个目的呢?概括地说,也就是其护持,一切皆应以「法」为中心;以「僧」为所依;以「佛」(觉悟)为内涵。若离此三者而言护持,则与一般世间事业并无差别,是不能圆满自、他解脱之无上功德的,..

法藏法师:常常忘记对师长讲话要合掌,也不想这样做怎么办?
善士问:请问院长,院长要我们对比自己腊长的,或者是对师长讲话时要合掌。但弟子之前并没有这样的习惯,所以,常常忘记这样做,也不想这样做,怎么办才好?法藏法师答:不想这样做就有问题了。你要知道,这是恭敬法,佛法于恭敬中求,所以先者先坐,后者后坐,莫如外道痴人坐无次第,「坐」这个字是指..

法藏法师:情绪〝停看听〞,跟烦恼say〝掰掰〞
情绪〝停看听〞,跟烦恼say〝掰掰〞因为烦恼已经产生、坐稳了,我们才逼不得已的〝转念〞。其实我们可以在烦恼产生前:Step1.先观察到情绪的出现(当下的心情为何?谁在不满?who),要想:「欸!我怎么有种不同于平常的感觉?」Step2.紧接着,观察感觉的细微相(感觉是什么?what),「有不满、不愉快、放不下、求不得..

法藏法师:如何看待并调理自己的疾病
如何看待并调理自己的疾病因缘果报如影随形,这是佛弟子应该坚信的!然而生命中的因果关系,并非单纯机械性地〝单因生单果〞,而是多因多缘的因果表现。因此身体的多病,依经说,除了少数的其它原因外,往往与前世伤害人类或动物的生命有关。以此为主因再以「饮食不当」、「运动不足」、「环境污染」、「精神..

法藏法师:不管外境如何,求生西方之心总是不变
不管外境如何,求生西方之心总是不变我们都是娑婆过客。既是过客,则敦伦尽份之余,不妨学着放下:「有工作就做,做完了就放下,也不必去分别它们是多是少、是坏是好」,总是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不管外境如何变,心中那一念念佛、求生之心总是不变。大家在工作、家庭烦忙之中,最好还是将定课保持。但是,定..

《洞见宇宙的奥秘》——须弥山代表什么?
佛陀听到有人议论世界形成的原因,于是给大众宣说了《起世因本经》,详细阐述了世界的成因及样貌。他随顺当时人们认知的概念,沿袭了印度文化中须弥山这个称谓,说我们这个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而展开的。古印度人认为,恒河自天而降,先落到须弥山,再落到地上。这就是说,恒河发源于须弥山。而恒河的..

法藏法师:看见失败的价值
看见失败的价值西方有一句谚语:「失败的人,没有资格悲伤」。因为失败已经发生,继续悲伤只是浪费精神力量!应该做的是:反省、检讨失败的原因。这就是佛教对解脱的概念。要学会如何〝谦卑地〞在沙里淘金佛法的弘扬,依于众生的根机、时代的因缘及弘扬者个人的修道经验与愿力的不同,而有各种权巧方便的阶段..

法藏法师:净土行者如何修持「礼敬门」
净土行者如何修持「礼敬门」《往生论》中所示的「礼敬门」,对念佛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门,其内容简单的说,就是五体投地来礼敬、仰祈弥陀佛的悲愿不舍摄受往生。由于我们过去愚痴,只知追求名利、财色、我执、我爱、贡高、我慢、贪爱娑婆,因此这辈子又来轮回了,所以今生我们要诚心礼佛求忏悔。「礼敬门」中..

法藏法师:检视自心是否降伏
检视自心是否降伏如果有一个人的作为,让你感觉到:「已经忍无可忍了,想要跟他谈一谈」,那你已经没有降伏你自己的心了。因为当心生起「无法再忍」的相貌时,我们自己的心已产生了「毒素」。既使那样还是要「忍下来」,固然于世俗人算是「有修养」了,可是毕竟仍然「充满内伤」,这仍然是不够的。因为「硬忍」..

法藏法师:僧团的理想
僧团的理想僧团希望给人的感觉(或者说它想要建立的)是:传统中不无创新、淡泊中不缺热情、持戒中不失善巧、自利中不坏利他、做务中不昧修心、困勉中不忘菩提、严肃中不失活泼。虽注重教理但更重视于实践、原则虽很清楚但也不坏人情、虽有人情但绝不出卖佛法!以无事为兴盛、尽力随缘而不攀缘、人不知而不..

学佛要读什么经?
学佛要读什么经?◎耀 一《地藏经》专门讲因果,然后再讲到百善孝为先,提倡这孝字。都是这些很孝顺的儿女,为了超拔自己的亲人父母,所以去问诸佛如来,想知道自己的父母究竟在哪一道,肯定不是在三善道。为什么?因为她知道生前做的事,要么就是谤佛、不信三宝;要么就是杀业很重、吃鱼吃虾,炒着吃..

毗尼、尸罗、波罗提木叉,戒的三个名称分别有什么含义?
大家研究佛法,留心于戒律,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梵文在表述戒律时似乎并不止一种名称——当我们说律藏时用的是“毗尼(新译作毗奈耶)”,三藏分别是修多罗藏(经藏)、毗尼藏(律藏)、阿毗昙藏(论藏);当我们说六度中的持戒时用的是“尸罗”,持戒度就是“尸罗波罗蜜”;当我们说佛陀遗嘱让弟..

在“菩萨”之后再加上“摩诃萨”三字是什么意思?
梵语“摩诃菩提质帝萨埵”,翻译为大道心众生,后来简称为菩提萨埵。菩提为觉,萨埵为有情,是说虽能自觉而尚属于有情,或是说既能自觉而又能觉悟一切有情的意思。由这四个字再简略称之,则为菩萨。菩萨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来说,可以判为两类:一是佛门行者的意思,只要是发心做护法事业或是利益他人..

“业障”是什么?如何从根本除业?
我们常听人说,“业障”太重。生活中遭遇了各种不顺、阻碍,也会听到他们感叹到“业障”现前。那么,“业障”究竟是什么?它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又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从根本上消除自身的业障呢?佛法修行的终极目的就是了脱生死,脱离轮回之苦,最终渐修无上,直至成佛。那么从这个最根本的目的上来..

开悟的人是什么境界
◎ 梦 参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佛,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如果不识文字就从文字学起。例如六祖大师虽然做到了明心见性,但因为不识字所以读经要由别人代读。由此也可..

什么是“云门三句”?
云门宗以云门文偃禅师为宗祖,因文偃禅师住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举扬一家宗风,后世取其的居山名而命宗。文偃禅师的禅法最著名的是其“云门三句”。即如《五家宗旨纂要》卷下载:“云门示众云:‘函盖乾坤、目机铢两、不涉万缘,作么生承当?’众无语。自代云:‘一镞破三关。’后德山圆明密禅师遂离其..

什么是“随喜功德”?
随喜主要是指见他人行善、修行有所成就或者离苦得乐,心中生起欢喜心。在普贤菩萨十大愿中,有一愿为“随喜功德”,佛教不仅讲求布施,更注重随喜。随喜布施的功德,甚至比有钱人捐献财宝更有功德,随喜的功德是广大不可限量的。其实随喜是一种很方便的修行方式,不需要出资出力就可完成,是一种彻底的..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