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可否带着超度的心杀死蚊蝇?
答:佛教所讲的不杀生,对象是一切众生。从平等的角度来说,蚊蝇也有佛性;从生存的角度来说,蝼蚁尚且偷生,我们有什么权利剥夺它们的生命?至于“带着超度的心杀它们”,这一说法值得商榷。首先,你有没有能力超度它?其次,它愿不愿意被你超度?如果现在有人对你说:我要杀了你,使你得到超度,在座的是否有人愿意? 当然,历代祖师也有一些特殊的教化方式,这在密宗和禅宗都有记载。
问:可否带着超度的心杀死蚊蝇?
答:佛教所讲的不杀生,对象是一切众生。从平等的角度来说,蚊蝇也有佛性;从生存的角度来说,蝼蚁尚且偷生,我们有什么权利剥夺它们的生命?至于“带着超度的心杀它们”,这一说法值得商榷。首先,你有没有能力超度它?其次,它愿不愿意被你超度?如果现在有人对你说:我要杀了你,使你得到超度,在座的是否有人愿意? 当然,历代祖师也有一些特殊的教化方式,这在密宗和禅宗都有记载。
依湿气而生的动物,如蚊蝇等是。四生之一。
湿生和化生。湿生是依湿气而生长的动物,如蚊蝇是;化生是不靠父母之缘,自然变化而生的生命,如天人及地狱的众生是。
根据元音老人海口开示整理弟子:师父,我们一般学佛的人都要具有慈悲心的,一些没有学过佛的人死了以后,他自己不能超度,我们学佛的人要帮他超度,应该要怎样帮他超度啊?请您介绍一下。元音老人:度亡的咒是很多。弟子:请您介绍,就是超度的那六个咒。大光明咒元音老人:度亡的咒是很多,最好最要紧..
一、两全其美,不是不可能的问:世间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难免会很执著。因为执著就会带来痛苦,导致活得很累。于是很多人就会向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时又不愿放弃世俗的事业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这二者并行不悖呢?答:在现实人生中,要把出世与入世统一起来确实不易。积极入世,容易陷入对世俗的..
超度的功德和意义:对去世多年已投胎者仍利益很大先人即使去世很久,假使中阴身已经投胎,阳上为其所做功德仍然可以回向助其转业,可使他们在所生道中,获得福德资粮。有一个佛典故事:释迦牟尼佛之功德主,他的小儿子做生意屡遭失败,连吃穿都匮乏。这个小儿子便去请教佛陀,自己前世到底造何恶业,有..
持名念佛、念念不离,最终与阿弥陀佛心心相印、感应道交。有句话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多人感到不解,“放下屠刀”这么简单的事,难道可以使我们成佛吗?须知我们要放下的不仅是手中的屠刀,更是内在的杀心、内在的恶念。如果我们能将所有恶念转化为善念,将所有杀心转化为悲心,当下的心就与..
学佛的人,大约都以为自己是相信因果的。但扪心自问:我们对因果究竟信到什么程度?是“深信不疑”的“信”,还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式的信呢?对于学佛者而言,深信业果是非常重要的。无明烦恼为什么会使我们流转生死?造作恶业为什么会使生命感得苦果?正是因果规律在支配。勤修戒定慧为什么能成..
我们众生都应该孝顺父母的,不孝顺父母的人,那就有罪了;有的人甚至把父母杀了,这更是有罪的。为什么人要讲孝顺呢?孝顺是人的根本 ;人要是不孝顺父母,就是把根本忘了。“父兮生我,母兮养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亲生我,母亲养育我,这种的恩好像昊天,昊天 就是比天都高。昊天罔极──没有..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所以,我们在寻找的过程中,内心始终没有安全感。我们的身体、家庭和事业,哪一样是永恒不变的?我..
◎ 慧 律如果以前有过杀业的话,拜八十八佛,或者持《大悲咒》十万八千遍,然后念《往生咒》三十万遍,就可以把以前不小心造的杀业慢慢的超度。我们今天用眼睛看不到业障,但是这个业还是存在。三个情形:一,拜八十八佛,每佛一拜,或者没有时间就用念的。二,念《大悲咒》十万八千遍,可以灭五逆十恶..
在这个灾难频仍的娑婆世界,总有各种意外会不期而至,如交通事故、恐怖袭击;空难;海难等等,往往在瞬间就夺去许多人的生命,不仅令亲人痛断肝肠,也让亡者魂无所归不能安息,但是亲人亡故之后,我们也还是能够通过佛教的超度方法,帮助亲人的亡灵获得利益甚至往生善道,这对于亡故的亲人是非常重要的..
问:关于阿育王时代举行的第三次结集的情况可否再谈一些?答:关于第三次结集的经过,我在前面谈到佛教经籍时,已经讲过了。根据南方佛教记载,阿育王大弘佛教之事,就在结集之后。最近在八纳(阿育王故都)发掘出阿育王建筑的一座宏大寺院的遗址,里面有一百根石柱的大讲堂,并有许多僧房和水池,有人..
六祖坛经云: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般若法门的殊胜这一部分,六祖为大众介绍了般若法门的殊胜。“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善知识,..
【损恼】 p1252瑜伽九十一卷三页云:言损恼者:即于诸受、不可乐故。
【慈愍时】 p1266瑜伽三十卷二十页云:复审思择:诸过去世求欲得乐有情之类、彼皆过去,我当云何能与其乐。诸现在世有情之类、我今愿彼尽未来世、于一切时,常受快乐。是名寻思诸慈愍时。
【诸行三种过患】 p1351瑜伽九十一卷十六页云:复次有诸苾刍,先已修集妙慧资粮;复得值遇善友圆满,听闻诸行三种过患。谓现法过患,后法过患,现法后法过患。当知此中大种互违为所依止,一切疾病;名现法过患。恶趣诸行,常恒随逐,能作能往;名后法过患。先于现法,成就憙贪,以为所依,能引现法后法..
【作苦边】 p0686 瑜伽九十五卷十四页云:作苦边者:谓阿罗汉所断众苦。
又作六相缘起。指六相相互圆融而不相碍。与十玄门之说,并称“十玄六相”,为华严宗之重要教义。六相即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等,华严宗以此六相之说为基础,而立六相圆融。即:诸法皆具此六相而互不相碍,全体与部分、部分与全体皆一体化,圆融无碍。世亲之十地经论卷一对菩萨行说有六相..
指阿弥陀佛报身中之化身。此化身乃弥陀为酬报四十八愿中第十九愿(修诸功德愿)、第二十愿(系念定生愿)等方便愿,而化现边地、懈慢界之佛身。 p1438
(一)四心之一。指权智之心。净土宗谓,能往生弥陀净土之菩提心有四,方便心即其一,与智慧心(实智之心)并称菩萨之父母。若二者具足,则为成就菩萨之法则。[净土论(天亲)、往生论注卷下](参阅“四心”1670) (二)初地以上之菩萨所发三心之一。即以后得智利益众生之心。[大乘起信论](参阅“三..
全一卷。后魏吉迦夜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论述说因明论理之纲要,以为分别善恶正邪之方便。分明造论、明负处、辩正论、相应等四品。宋、元、明三本均谓本论为龙树所造,然高丽本与各经录中,皆未载其名。[出三藏记集卷二、法经录卷五、历代三宝纪卷七、卷九、开元释教录卷六] p1438 ..
天台宗所立四土之一。即阿罗汉、辟支佛及地前菩萨所居之土。以彼等所修为方便道,断尽通惑,故称方便;然彼等尚未断灭无明之惑,故称有余。[大智度论卷九十三、大乘玄论卷五](参阅“四土”1647) p1439 ..
梵语upāya-pāramitā。为十波罗蜜之第七。音译沤波耶波罗蜜。又作方便善巧波罗蜜、方便胜智波罗蜜。可分回向方便善巧、拔济方便善巧二种。回向方便善巧即以前六波罗蜜所集之诸善巧施与有情,并与有情共同回向,祈求无上正等菩提;拔济方便善巧则指方便利益济度诸有情。前者为般若,后者为大悲。即以..
位于日本名古屋市,号觉王山。明治三十三年(1900)一月,暹罗王赠佛舍利予日本,昭和十年(1935)四月更赠以黄金佛像一尊,迄今均安置于本寺内。本寺不属任何宗派,而由各宗共同管理,轮流住职。[觉王山日暹寺略记] p1458 ..
梵名Sūrya。七曜之一,九曜之一。又作日天曜、日星、日精、太阳密日星。为密教日天之眷属,或谓与日天为同体。胎藏现图中,日曜右手执日轮,左掌覆置腰部,身着天衣,乘三白马。大日经疏卷四以“深秘”解释执曜,谓日喻本净之菩提心,即毗卢遮那之自体。[宿曜仪轨、北斗护摩法] p1459 ..
位于陕西西安。隋仁寿元年(601),晋王广营于长安曲池之地,深受朝野崇信。法澄、道庄、辩义、智脱、法论等诸师先后于本寺大振法雷,讲学之盛,冠于当世。寺中供有石影像及舍利。石影像高约三十二公分,宽约十九公分,系梁武帝太清年中自印度传来者,据云颇具灵验。唐武德七年(624)没收寺宇,僧众乃..
乃印度毗耶离城长者毗摩罗诘之女。名月上,初生不久,忽大如八岁,姿容端丽,城中求婚者众,月上女即告以七日之后,当自选其人。届期,月上女升虚空中说偈,大众闻偈而止贪欲,其后月上女遇舍利弗,并与之先后诣佛所,与舍利弗等对阐深义。[月上女经卷上] p1460 ..
梵名Candra。又作月天子、宝吉祥天子。音译作旃陀罗、战达罗、战捺罗。印度婆罗门教将月神格化,称为月天。为十二天之一,金刚界曼荼罗外部二十天之一,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之一尊。自古又称苏摩(梵Soma)、苏摩提婆(梵Soma-deva)、星宿王(梵 Naksatra-nātha)、创夜(梵 Ni?ā-kara)、大白光..
(1460~1533)日本临济宗僧。京都人。别号幻云。博学工诗文,为五山文学末期代表人物。除语录外,尚有幻云文集、诗稿及续锦绣段、史记抄八卷、黄氏口义二十四卷等著作。天文二年入寂,享年七十四。[延宝传灯录卷三十三、本朝高僧传卷四十四] p1464 ..
又作祥月。指于死者每月之忌日,请僧诵经供养。乃每月行一次之忌式。[沙石集卷二上] p1464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