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可否简单介绍善导大师的五种正行,是那五种?
智随法师答;南无阿弥陀佛:五正行即:读诵正行(专读诵净土三经)、观察正行(专观察极乐依正庄严)、礼拜正行(专礼阿弥陀佛)、称名正行(专称弥陀名号)、赞叹供养正行(专赞叹专供养阿弥陀佛)。五正行中以称名为正定业,其余四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业,其他众行虽名是善,通名杂行。(须善会其义,非排斥其他善行,只是其非往生之行而已。若将其作为佛子份内之事,不以为往生之业,则非杂行)
师父可否简单介绍善导大师的五种正行,是那五种?
智随法师答;南无阿弥陀佛:五正行即:读诵正行(专读诵净土三经)、观察正行(专观察极乐依正庄严)、礼拜正行(专礼阿弥陀佛)、称名正行(专称弥陀名号)、赞叹供养正行(专赞叹专供养阿弥陀佛)。五正行中以称名为正定业,其余四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业,其他众行虽名是善,通名杂行。(须善会其义,非排斥其他善行,只是其非往生之行而已。若将其作为佛子份内之事,不以为往生之业,则非杂行)
诸天将欲命终,先有五种小衰相现。一者、衣服严具,出非爱声。四者、本性嚣驰,令滞一境。二者、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五者、眼本凝寂,令数瞬动。三者、于浴浴水,滴着其身。复有五种大衰相现。一者、衣染埃尘。二者、花鬘萎悴。三者、两腋汗出。四者、臭气入身。五者、不乐本座。..
人死时面上现五种色可辨其趣处:一、黑色地狱相。二、青色畜生相。三、黄色饿鬼相。四、常色人相。 五、鲜花色天相。
一檀波罗蜜 二尸罗波罗蜜 三羼提波罗蜜 四毗梨耶波罗蜜 五禅波罗蜜 六般若波罗蜜次四弘誓愿。而辩六波罗蜜者。菩萨之道。愿行相扶。既发大愿。必须修行。今六波罗蜜。即是菩萨正行之本。是以法华经云。为求菩萨道者。说应六波罗蜜。故次弘誓而辩之也。檀尸乃至般若。并是外国语。至下别释中当各翻名。..
一依法不依人 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三依义不依语 四依智不依识次六波罗蜜。而辩四依者。菩萨既欲学六波罗蜜之正行。而行不孤立。必有所依。而得成就。依凭若正。则具正行。能至菩提。依凭若邪。则堕邪道。故次六度。而明四依也。此四通名依者。依凭也。依凭此四法。能成诸波罗蜜万行之因。满足菩提..
Buhai佛教戒律和行持的一个原则。原意为不杀生或不伤害,即对一切有生命的物类不加伤害。不害一词最早见于印度的《广森林奥义》,奥义书列为再生族(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种姓)断灭轮回的五种解脱方法之一。耆那教特别重视不杀信条,谓在一切生命中都有着灵魂,因此不害是信徒正行之一。佛教沿用这一..
wuwei baifa瑜伽行派对宇宙万有各种现象的分类法,包括心法八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心不相应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种,合计共百种,故称五位百法。1、心法。分八识,即眼识(视觉)、耳识(听觉)、鼻识(嗅觉)、舌识(味觉)、身识(触觉)、意识(统一各种心理作用的意识)、末那识(思..
wuzhongxing佛教教义。姓亦作性。略称五姓,或称五种种姓、五种乘姓及五乘种姓。瑜伽行派和法相宗认为一切众生先天具有五种本性,由阿赖耶识中无漏种子(没有烦恼所污)和有漏种子(为烦恼所污,受到束缚限制)所决定,不可改变。《大乘入楞伽经》卷二称五种种姓为:声闻乘种姓,缘觉乘种姓,如来乘种..
亦名:所受食子题:五种尘不须受、僧尼互净互受、浊水应受、盐变成水得食、向明中尘、作意成受、一搦、搦、杨枝分咽不咽、生姜生芽但须重净、记识法行事钞·随戒释相篇:“所受食,初泛明须不,二明转变。(一、泛明须否)(一、尘食堕钵)初中,十诵,五种尘不须受。谓食尘、谷尘、衣尘、水尘、风尘。..
亦名:食食法十种、十种食食法行事钞·随戒释相篇:“正受食法。四分,受有五种:手与,手受;手与,持物受;持物与,手受;若持物授,持物受;若遥过物,如上说。复有五种:身衣曲肘器与,还以上四受。若有因缘置地与。如上口云:受!受!”资持记释云:“四分十法,初五,手物俱互为四句;第五遥过,..
子题:偏袒右肩、脱革屣、礼僧足、右膝着地、合掌、叉手、合十指爪掌、短右袂、袒裼衔绁、裼、绁、偏袖衣、褊衫、方服、长跪羯磨疏·诸戒受法篇:“初乞中,具仪五者:一、偏袒右肩,示执作之务,明谦敬也。俗中短右袂,便于事是也。袒谓肉袒,如袒裼衔绁者。今此末俗,着偏袖衣,谓名偏袒者非也。西梵..
【一切初新者性】 p0009瑜伽八十六卷二十一页云:复次由五种相,当知一切初新者性。一、由晚出家故,二、由幼出家故,三、由少出家故,四、由劳策出家故,五、由受具出家故。
八圣道支所缘境者,谓即此后时四圣谛如实性,由见道后所缘境界,即先所见诸谛如实性为体故。道支自体者,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如是八法名道支自体。正见者,是分别支,如先所证真实简择故。正思惟者,是诲示他支,如其所证方便安立发语言故。正语正业正命者,是令他..
问薄伽梵观何过失故,于蕴界处以五种相诽毁计我?答观彼摄受萨迦耶见者,有五种过失故,谓异相过失、无常过失、不自在过失、无身过失、不由功用解脱过失。异相过失者,谓色蕴等非我体性,异我相故。无常过失者,谓非我处色蕴等中,我应无常故,所以者何?非所依无能依有故。不自在过失者,谓不应观我有..
[出华严经疏]一思择力思即思惟。择即决择。谓能思惟决择一切正行。对治诸障。不令再起。故名思择力。二修习力修即修治。习即数习。谓因修习之力。能令一切善行坚固。决定成就。故名修习力。
道谛下四行者:一、道行 谓观五不受阴三十七品等道,能通至涅槃,故名道。二、正行 谓观五不受阴三十七品等道,非颠倒法,故名正。三、迹行 谓观三十七品等道,是一切圣人去处,故名迹。四、乘行 谓观三十七品等道,能运行人必至三解脱,爱见等烦恼不能遮,故名乘。道谛下四行 ┌地狱┐ │饿鬼│ │畜..
长阿含经云。有三长老。谓耆年长老(年腊多者)。法长老(了达法性内有智德)。作长老(假号之者)○譬喻经偈云。所谓长老者。未必剃须发。虽复年齿长。不免于恶行。若有见谛法。无害于群萌。舍诸秽恶行此名为长老。我今谓长老。未必先出家。修其善本业分别于正行。设有年齿幼。诸根无漏缺。此谓名长老..
比丘忏悔罪时,行五种之方式,着袈裟、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礼大比丘足,说所犯之罪名。
以五种之功德法而成身,谓之五分法身。一、戒 身口意三业,离一切之过非,谓之戒法身。二、定 息虑静缘,离一切之妄念,谓之定法身。三、慧 破惑证真,谓之慧法身。四、解脱 正习俱断,得尽智,谓之解脱法身。五、解脱知见 了了觉照,得无生智,谓之解脱知见法身。..
复次无明又有五种,百法问答钞曰:一、相应无明 同上。二、不共无明 上之不共无明中,单与意识相应之不共无明也。三、恒行不共无明 上之不共无明中,单与第七末那识相应之不共无明也。是恒时相续不断,故曰恒行。简别于意识相应之五位无心有间断者,且此无明与我痴慢三大惑相应,故殊别也。四、主独无..
十使者,即十烦恼也。谓贪、嗔、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也。台家分为五钝使、五利使。一、五钝使 谓贪、嗔、痴、慢、疑也。二、五利使 谓身、边、邪、取、戒也。钝谓迟钝,谓此五种妄惑,由推身见等五种利使而生,对利而言,故名为钝。利即快利,谓此五种妄惑,动念即生,造次恒有也。..
大乘百法明门论云: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五种姓是梵语的译文,原又为五类的种属或族姓。因为属于某个种族的人必然具有某个种族的性质,所以种姓和性质这两个辞语的含义,本来就有相通的地方,在印度使用起来有时也不免混乱。到了译成汉语,种姓和种性,不但意义相近,而且字形相似,发音相同,因此五种姓便时常成为五种性,有时省略成五性,或..
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此义云何?以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此意复有五种:一者、名为业识 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二者、名为转识 依于动心能见相故。三者、名为现识 所谓能现一切境界,总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
【十随眠】又作十使、十见、十大惑。即是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种根本烦恼中,恶见开为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合计有十种。其中推求理而性猛利的五种烦恼称为五利使(有身、边执、邪、见取、戒禁取),其性迟钝之五种烦恼称为五钝使(贪、嗔、痴、慢、疑),合称十随眠。..
月轮观五种三昧者:一、刹那心,二、流注心,三、甜美心,四、摧散心,五、明镜心。一、刹那心 谓初心见道,一念相应,速还忘失,如夜电光,蹔现即灭,故云刹那。二、流注心 既见道已,念念加功,相续不绝,如奔流注,故云流注。三、甜美心 谓积功不已,乃得虚然朗彻,身心轻泰,玩味于道,故云甜美。..
息灾、增益、降伏、敬爱,云四种法,加钩召,云五种法。一、息灾 梵云扇底迦,为自身及他人之病难等消除种种之恶事之修法也。大之天地变异,小至一身病难大难等,皆能使其止息,盖灾害由于业感,若三密加持力能转其定业也。二、增益 梵云布瑟置迦,为增益自身及他人之寿命福德智慧等之修法也。大者增盛..
四大种有五种因力:一、生因 生因即是起因,谓大种恒将带生诸色,若离大种,色不得起。二、依因 依因即是转因,谓此造色,依大种有,若舍大种,诸所造色,无有功能据于别处。三、立因 立因即随转因,谓由大种变异,能依造色,亦随变异。四、持因 持因即是住因,谓由四大种持诸造色,相似相续而令不绝。..
能所引生者:一、无明及行,名能引支,能引识等五果种故。二、识等五种,名所引支,是前二支所引发故。三、爱取及有,名能生支,近生当来生老死故。四、生及老死,名所生支,是爱取有近所生故。
五种熏发名言熏习发识等种,未必一时。虽有前后,杂乱不定。于生果相,未辨何前,何者为后。然此五种,由业熏发,必是同时,由行熏识业力种成。令五种子,一时转变,于生死位,能生自果而已。识等次叙识等五种由业熏发,虽实同时,而依主伴。总别胜劣,因果相异,故诸圣教,假说前后,谓本识为生异熟主..
瑜伽论云:一、定受业 谓故思所造重业。二、不定受业 谓故思所造轻业。由三因缘令业成重:一、由意乐 谓由猛利缠等所作,于同法者,见己欢喜,于彼随法,多随寻思,多随伺察,如是名为由意乐故,令业成重。二、由加行 谓于彼业,无间所作,殷重所作,长时积集,又于其中,劝他令作,又即于彼,称扬赞叹..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