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办超度法会或者水陆法会时,亡灵能不能被超度出去,这完全取决于主办法会的参与者,超度时能否以真诚心诵经进行感通。
如果念念都想到孔方兄,都想到钱的话,这个效果也不会太大。
如果想超度自己的亲属,建议你自己能至诚地念佛回向,或者找一些有道心、有戒行的比丘师父,真诚地去诵经念佛回向,比较好一点,不在于外表的形式。
对这一点,印祖曾在《一函遍复》里开示:“须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所以做超度时,恳切地念佛,效果更大。
法师:办超度法会或者水陆法会时,亡灵能不能被超度出去,这完全取决于主办法会的参与者,超度时能否以真诚心诵经进行感通。
如果念念都想到孔方兄,都想到钱的话,这个效果也不会太大。
如果想超度自己的亲属,建议你自己能至诚地念佛回向,或者找一些有道心、有戒行的比丘师父,真诚地去诵经念佛回向,比较好一点,不在于外表的形式。
对这一点,印祖曾在《一函遍复》里开示:“须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所以做超度时,恳切地念佛,效果更大。
皮肤的颜色直接反应一个人的健康情况。然而,有些事物对我们的肤色影响很大,会加重皮肤颜色。所以,我们应该多加注意这些食物对我们的影响。俗话说,一白遮百丑,皮肤白一点,脸型较大的女生对怎样快速瘦脸都不是那么急切。所以,我们要注意以下食物了,这些食物会加重我们的肤色。1、红面孔有关研究..
问:净土宗祖师让我们老实念佛。以前的古人比较淳朴,还能做到,但现在的人却并非能做到这“老实”两字。请问法师,针对现代人福德浅薄、心浮气躁的根性,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能让我们做到老实念佛?答:除“老实念佛”外还要加上一个“死尽偷心”,要把那些认为修行还要靠其他的法门可能更好、更殊胜..
关于精进修行,外道都很强调这一点。有一个修仙道的,拜了一个老师。老师先给他一个木钻子,然后有一块很大的石头,让他用这个木钻子把石头钻通才教他修仙的方法。那个人很老实啊,就在那儿钻。用木钻子钻一块巨大的石头,这是什么样的工作啊!但是他锲而不舍,钻钻钻……,终于钻了四十七年才把这块石..
有人问:“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不说念释迦牟尼佛,反而要教我们念阿弥陀佛呢?”或者说:“不叫我们念十方诸佛,为什么偏偏只念一尊佛呢?”反正我们的问题疑问会很多。“那为什么念西方的阿弥陀佛?东方还有阿閦佛,为什么不好啊?还有弥勒内院,离我们更近呐,更容易去啊?”好,我们都要把这个疑结..
菩提心就是发成佛的心。“菩提”是佛果的意思,“心”是能发之心,发成佛度众生的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这就是菩提心。具体体现在菩萨的四弘誓愿。通途的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从发心菩提到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它都是很有次第的。要说起这个菩提心的功德、妙用、实..
修行要“远离粗言”,粗言就是粗恶的语言,包括妄语、绮语、恶口、两舌四种口业。要远离粗言,不能去说,因为既害人又害己。在身、口、意三业中,最容易犯的就是口业——口无遮拦嘛。因为我们都有这种烦恼:总是会看别人的缺点,看到了总是喜欢说出来。于是就造了口业。言语伤人,就好像热天忽然面临着..
我们念佛法门,往生最重要的是建立信心。往生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呢?就是怀疑,不是你的业障。现在很多居士:“哎呀!就担心临终的时候我业障重,冤家债主多。”他提这个问题,实际上都(是)很次要、很枝节的问题。最重要的,你能不能有信心?有不有怀疑?如果你常常有怀疑,你就麻烦了。实际上,你天天担心冤..
净土法门这个发愿和念佛,还正是愿行相配,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讲,观经的十声称念佛名,就是十愿就是十行具足,愿行具足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名号里面就是愿行具足,这点非常重要。譬如,南无是什么意思,南无就是归命啊,我把生命都归给你了,那我就要归命,我对你没有信心,我能归命吗?是不是啊?..
问:弟子一接触到净土法门,就欢喜信受,并想方设法介绍给不曾接触佛法的家属,但家人对于弟子送的讲经书籍和光碟不感兴趣,不是拒绝收看,就是说没时间看。弟子应该怎样做呢?答:你接触净土法门,通过念佛得到身心上的益处,亦希望自己的家人也能同信净土法门,同获法益,这个心是良苦的,但要观察时..
居士:弟子一接触到净土法门,就欢喜信受,并想方设法介绍给不曾接触佛法的家属,但家人对于弟子送的讲经书籍和光碟不感兴趣,不是拒绝收看,就是说没时间看。弟子应该怎样做呢?大安法师:你接触净土法门,通过念佛,得到身心上的益处,亦希望自己的家人也能同信净土法门,这个心是良苦的,但要观察时节因缘,不可..
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彻悟禅师语录》讲记)“举修则证在其中”。为什么念佛,证就在里面呢?这里面可不大好理解。证是到家啊,我们总觉得离证太远了,不敢承担啊。……蕅益大师有一段很好的诠释:什么叫多善根?多善根不是你自己有多少善根,而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多福德,..
第十九章行门第三节净业助行7.请佛住世。佛是大智大觉者,佛住世弘化,能令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圆证无上菩提。所以,佛欲舍寿命时,我们应头面顶礼,恳请佛长久住世,作众生大导师。佛如来的住世与涅盘,由时节因缘所致。《大般涅盘经》记载:释尊临涅盘时,出大音声,普告众生,今日如来应正遍知,将欲灭度,若有所疑..
问:请问师父,在家人可以讲经说法吗?答:在家人不是说不能讲法,以交流的形式跟大家谈一谈也是可以的。佛陀在世的时候,作为居士的给孤独长者,虽然都已证到初果,但他在讲法之前也要先向比丘顶礼,也不升大座,就坐在旁边的座位上来说一说他修学佛法的体会、佛法的精要。这样的形式是可以的。所以能..
为什么净土法门讲信愿?这个愿就是厌离娑婆。这厌离娑婆不是在口头上说的,而是在内心深处要把它厌离到彻骨彻髓的程度。家亲眷属、恩恩怨怨等等,都要彻底地斩断、放下,你才能够念佛上轨道。由于强顺人情,勉就世故,所以今天还在轮回,还在这里打哄过日子,还在迷惑颠倒。“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我..
问:老人痴呆了可以往生吗?请法师开示。答:如果他平时有真信切愿,持名念佛,不妨碍往生。因为我们认为的所谓痴呆,都是属于心意识的范围:或者反应迟钝,或者认不出人,或者思维紊乱,或者语言有障碍等,这些都是生理上、业力上的问题。在我们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会来加持,他的加持力能一直深入到我..
我们的生命也像一种投资。生命的能量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不要盲目投资。要把我们生命的能量和精力投注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那就是修道了生脱死。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命无常,所以要常行精进。“常”就是不间断,“行”就是行持,“精”就是专心致志、一门深入,“进”就是有进无退。我们每个人是..
第六编净土资粮:信、愿、行第十六章信门第三节于难信法生决定信当前位置:无量光明净土宗净土经论净土宗教程第六编(三)净土宗教程第六编(三)净土经论|发表时间:2014-07-23第三节于难信法生决定信净宗经典反复申言:净土往生法门是极难信之法。释迦本师在五浊恶世成就佛果,是为难事;成佛后为众生说此信..
在极乐世界,所有的资生用具应有尽有。不仅衣服应念而至,饮食房屋、卧具也是应念即至。想要吃饭的时候,“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这时候意念上领略一下,就感觉到身体的气力充盈了。等觉得“我用餐完毕了”,这些七宝钵器、百味饮食就自然没有了。在极乐世界即不需要去做菜、弄饭..
第六编净土资粮:信、愿、行第十八章信愿与菩提心第二节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大乘菩提心,无论是顺事发心(四弘誓愿),还是顺理发心(缘生性空),动经多劫,殊非易事,故为难行道。而净土宗在发菩提心上,显示出方便易行的特质。净宗祖师大德对此多有阐发。其中以蕅益大师的判言最为直捷了当——深信发愿即无上菩..
净土百问释大安著问:叶老居士现年七十八岁,每天念佛万声以上,已十年。因当地风俗,老人去世后一天左右即行火化,这是否会障碍往生? 答:这不要担心。常规的作法是继续念佛八小时或二十四小时以后,可以沐浴更衣,停放两天或者三天助念,再行火化即可。净业行人临终蒙佛接引,神识离体,当即随佛往生..
《佛说无量寿经》---第十八愿 十念皆生我国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一愿意谓:若我成佛时,十方世界一切有缘的众生,听闻到念佛往生法门,发起至诚的信心至极的好乐之心,愿意求生极乐世界,以这种深信切愿之心尽形寿念佛,..
第五编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第十五章净土宗与现代自然科学第二节净宗玄门与前卫科学四、测不准原理与隐显俱成二十世纪相对论与量子论的兴起,对人类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决定论的世界观受到严峻的挑战。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又称不确定性原理)表明:想以任何种事先规定的精确度来同时描述一个原子粒子..
敬惜字纸,是古人之风,在现代社会好像闻所未闻。字为世间之至宝,圣人造字,我们要尊重,尊重字的人就会有智慧。对有字的纸,你要去爱惜它,把它收藏好,不能随便丢到垃圾桶去。如果亵渎这个字,他就慢慢地没有智慧了,下辈子可能就不认识字了。所以有字的纸一定要把它收捡好,然后统一处理,最好有个..
怀疑是我们众生的根本烦恼之一,是修行佛法必须要剔除的,它是信的对立面。但是,末法有一个特点,怀疑越来越成为主流,而且从哲学、从科学的层面得到了正面的肯定。所以,为什么自从工业化以来,整个的宗教的神圣性退失,学界称为祛魅——祛掉宗教的魅力,要世俗化,所以才有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
在这样的末法,叫做欲望横流,红尘滚滚,欲海狂澜的时候,这条戒,就是不邪淫戒,一定要把它持好。咬定牙关要持好,这是不能开玩笑的,你这个犯了这条根本戒,这就是比喻成你这块森林就被一把大火全都烧成了焦土了,这焦土你原来好不容易得到的一点功德全都烧没了,然后再也生不起新的功德了。那个破根..
大安法师:观世音菩萨是西方三圣的二大胁侍之一,代表着阿弥陀佛的慈悲。这位菩萨,他的由本垂迹是不可思议的,按有关经典记载,他是早已实成的一尊古佛。他的慈悲誓愿有一点表达他慈悲的,就是寻声救苦。《楞严经》观音菩萨的圆通章,他的这个入流亡所,断六结、证三空,就契入到这种耳根圆通。耳根圆..
众生疑惑从何而来?首先我们的疑惑是从二元对待的思惟方式当中产生的,但妙明本心是绝待的、无分别的。众生由一念无明妄动,就产生能所、主客的对待。人类逻辑思惟被限定在心意识范围当中,它必然是对待法,而净土法门却不是对待法。如何超越二元对待?佛陀在般若系经典中常常通过“如来说……即非……是..
《净宗法语大观》※广开净土之要门故使大悲隐于西化,惊入火宅之门,洒甘露润于群萌。辉智炬则朗重昏于永夜……依心起于胜行,门余八万四千。渐顿则各称所宜,随缘者则皆蒙解脱。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期。虽曰教启多门,凡惑无由遍揽。遇因韦提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佛要教化的众生是什么呢?是刚强众生。我们这些众生都是刚强啊,如生牛皮,骄慢,刚愎自用,自己愚痴透顶还以为自己了不起。佛要用种种善巧方便来调伏,调柔降伏我等刚强众生。那要调伏刚强众生用什么方法呢?要讲经说法,要让他知道生命的真相、真理。那真理是什么?就是谈因果问题,所以知苦乐法。为什..
第四编阿弥陀佛之本愿第十一章阿弥陀佛本愿内容与结构以上列魏译本四十八愿为参照系,对照其他四种原译本的愿文,甚为差互。诸本之详略开合不同,然其精神旨趣并无二致。兹拟以魏译本愿文为基础,列表对其他四种译本的愿目,俾令读者有一明晰而周全的把握,兹列表如下:从五种原译本愿目一览表可知:魏唐二译的..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