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即是大乐,对坏感受也能感觉到好, 这样的感觉真是好。 一切苦痛变成乐,稀奇稀奇甚乐哉! 痛苦是什么呢?痛苦的本质是空性,空性的本质是明光,明光的本质是大乐。因此,痛苦的本质即是大乐。 痛苦的好处是:你对于痛苦的注意力不会分散。当你感到痛苦,然后接着做禅修的时候,你是不会分心到其他事物上的,因为你不得不专注在你的痛苦上。所以,除了了悟痛苦的本质之外,你别无选择。 如果要了悟痛苦的本质,首先要以提问的方式来分析痛苦:「我心里的痛苦是从哪里来的?它现在在哪里?它将去向何处?」试着寻找痛苦是从你心里的哪一个地方生起的,试着找到它的出处,还有它现在在哪里。当它消失之后,找出它的去处。当我们以这样的方法检验痛苦时,我们找不到任何东西。这就是确定痛苦实性之见地的方法。 因为痛苦没有生、住、灭,因为痛苦没有来、停驻、去,所以它的本质是空性。 如果你的痛苦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应该是从某处来到你的心。你应该能够找到痛苦来到你身上之前,它原先在的地方;而后你应该能够找到,它现在在你心里所在之处。你应该能够在某个时间,在你心里的某个地方认出它,并认出它的特性。然后你也应该能够在它离开你的心的时候,找到它的去处。然而上述这些情况你连一个都找不到,你也无法找到痛苦,因此,痛苦是空性的。 一旦你知道痛苦是空性的,下一步就是在「痛苦是空性」的确信中放松。当你这样禅修的时候,你的心即是本然的明光、清明和大乐,因为这一直以来就是痛苦的本质。
相关推荐
一元论
英语Monism。凡以唯一原理说明宇宙全体之见解,称为一元论。即谓宇宙世界之根本为一,而宇宙万事万物皆源于此一元。与二元论、多元论相对而称,故称一元论。二元论者主张神与世界、精神与物质、本质与现象等的绝对对立;一元论则谓一切皆由一根本原理所生成,故无所谓神与世界、精神与物质之对立。印度..
三境(二)
三境者。一、性境 从实种生,有实体用,能缘之心,得彼自相,名为性境。如身在欲界,第八所变五尘之境,以实种生,是因缘变,名为性境。眼等五识及五俱第六意识现量缘时,得境自相,则此相分,亦是性境。余法准知,然有二种: 一、无本质 即八识心王所缘根身器界及诸种子,但是自变自缘,不假外资。然..
三藏伽陀
【三藏伽陀】玄奘大师为了说明三类境的假实,留下了一首偈子,收在《法苑义林二执章》,及《成唯识论枢要》中。偈子是:‘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偈子的意思是,性境者,即是实境,指五根、五尘实种子所生的相分境。‘不随心’者,以此根尘相分是实种所生,不能随见分种生..
本质
【本质】此为唯识宗教义。是‘影像’的对称,为影像之所依。心及心所认识对境时,在内心中变现认识对象的相状,为直接的认识对象,此称为影像。反之,影像的实质根据及所依物的自体,即称为本质。乃间接的认识对象。故相分可分二种,即本质相分与影像相分。如眼识攀缘色境,除眼识所现的影像外,别有阿..
独影境
【独影境】唯识宗所立的三类境,即吾人心识所缘虑的对境,依其性质而分为三类。所谓独影境,独者,简别于本质;影,为影像,即相分。谓依能缘之心之妄分别而变起之境,别无本质,仅为影像。如第六意识之妄分别变出之龟毛、兔角、空华等,全属幻影。此境有三种随心:一、性随心,谓境与能缘之心同一性。..
带质境
【带质境】唯识宗所立的三类境,即吾人心识所缘虑的对境,依其性质而分为三类。所谓带质境,带质即兼带本质。谓能缘之心缘所缘之境,其相分有所依的本质,而不得境之自相。此境系由心、境二者之力合成,居于性境与独影境之间。换言之,带质境即是此境兼带本质,能缘之心缘所缘之境,其相分是实种所生,..
法相
【法相】指诸法所具本质的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唯识宗的特质在于分析或分类说明法相,故又称法相宗。见《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
八苦
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阴炽盛苦,即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复须再生。..
二罪
性罪和遮罪。性罪是本性就是罪恶,如杀、盗、淫、妄,不待佛制,谁犯了就会得到罪报;遮罪是遮止的罪,如酒的本质不是恶,但是佛禁止不许饮,谁饮了就会得到毁犯佛制戒的罪。
入世法
入于世间以解除众生痛苦的方法。入世法讲求去三毒,持五戒,弘十善,行六度,这也是出世法的基础。
三界眼
佛的德号,因佛是三界众生之眼,能令众生避开生死的痛苦。
四圣谛
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
宾吒罗
【宾吒罗】此云集欲。适入寻出,虽复在中,而无痛苦。
同体大悲
指观一切众生与自己同一体,视他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而生起拔苦与乐、平等绝对之悲心。
身苦
由地水火风四大所构成的身体,有老病饥渴寒热等等的痛苦。
苦性
痛苦的本性,俱舍论说有三种,即苦苦性、行苦性、坏苦性。
惑业苦
贪嗔痴等烦恼叫做惑,因惑而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因业而招感无数的生死和痛苦。经云:因惑造业,因业受苦。
解脱道
1、四道之一。2、佛道的总称,因佛道乃是出离痛苦而得解脱的正道。

大安法师:如何发三心、心的本质内涵
问:请问如何发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答:这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先决前提,圆发三心即得往生。首先是“至诚心”,就是真诚的心。我们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要从真诚心里面发愿出来的,不能口里说愿往生,心里还是摆脱不了世间五欲六尘、恩恩怨怨的牵挂纠缠。“至诚心”实际上就是佛心的表达。..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7:修行的本质
47:修行的本质真正的修行就是如法修行。在于五蕴、六根、六尘所对应的点点滴滴。在于起心动念,当我念头起来,晓得此念头错了,马上把它改正和终止。这个念头,我是利己损人?我这念头起来是贪、嗔、痴、慢、疑?错了,马上改过来,这才叫真修行。修行在那里修?就在根尘相对的当下,在我们起心动念之..
一日禅:愚人欲求乐 反行痛苦因
儿时的无忧无虑、快乐、自在每个人都非常怀念,并且是一生的追求,但是,随着时间、年岁的增长,这些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是越来越少。为什么呢?寂天菩萨早已经说出了其中原因:愚人欲求乐,反行痛苦因。愚笨啊,本来寻求的是快乐的果,但所做所行却都是产生痛苦的因。..

学诚法师:如何让心灵减少痛苦获得快乐
网友:请教师父,有些人生活安逸却心灵脆弱,是因为要求太多,身在福中不知福吗?学诚法师:缺少信念,在苦难甚至困难面前便很容易倒下。网友:法师,最近总是容易陷入负面情绪里痛苦不堪,我才20岁,似乎陷入人生的绝境,怎么寻找生命的出口?学诚法师:学会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培养自己看到光明..

达真堪布:我们为什么六道轮回呢?为什么会遭受痛苦呢?
凡夫愚痴,都不愿意感受痛苦,但是偏偏造作痛苦的因——恶业。我们为什么六道轮回呢?为什么会遭受痛苦呢?因为你执着这个身体,造了恶业。若是你不执着这个身体,真正能放下自我,不造恶业,就不会六道轮回,也不会遭受痛苦。你已经摆脱了这些因缘,即使众生想让你烦恼痛苦,也没有办法。你自己能保护自..
一日禅:微笑应对痛苦,人生将会美丽
人生中,快乐带给我们愉悦,痛苦带给我们回味。真正的快乐,我们很难记起,但痛苦却往往难以忘却。既然痛苦不可避免,我们又无法抗拒,为什么不学会面带微笑迎对痛苦的来临呢?时间会告别过去,痛苦会告别回忆,学会接受,学会忍受,学会珍惜,这样的人生将会更加美丽,平和的心态,胜于一切!..
庄子:看人不顺是境界太小,痛苦太多是智慧不够
看不惯是境界太小人生在世,难免有看不惯的人和事。庄子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万物都有其存在价值和存在根据,没有什么不可以存在,没有什么没有价值。所以世间善恶美丑,从道的观点来看是可以相通为一而存在的。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人生的境界也不同..
你能看透妻子亲朋之爱背后的痛苦吗?
【经典原文】朋友之间有戏乐,大爱生于妻子中,嫌忌爱别离之苦,应如犀牛任独行。--《经集。犀牛经》【白话解】朋友中间交往有欢喜娱乐,妻子儿女身上有最感情深厚的挚爱。但最终会因生老病死等各种缘故而分离,他厌倦了与亲友生离死别的痛楚,所以像独角犀牛一样独自游荡。世人对于亲爱的人,行、住、..

达真堪布:认知痛苦,别再自欺欺人
达真堪布:认知痛苦,别再自欺欺人人生中,生、老、病、死四种痛苦,就如同被猛烈的瀑布冲击一般,任何人都很难遮挡,很难逃脱。 首先是生苦。人不管是在母胎里,还是出生的时候,都要感受很多难忍的痛苦,我们对此应该有所耳闻目睹。所有的婴儿都一样,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流着泪水,第一个声音..

痛苦不是全部
一行禅师生命中充满痛苦,但它同时也充满了很多奇迹,像蓝天、阳光、婴儿的眼。痛苦不是全部,我们还必须去认识和体验生命中的奇迹,它们就在我们心中、我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分钟。如果我们既不愉快,也不安详,我们就不能与其他人分享安详和愉快,即使那些我们热爱的人,乃至我们的家人。如果我们既安详..

佛学的本质
佛学的本质◎ 太 虚 佛学的本质,就是佛陀所说明的宇宙事事物物之真相。约分四段:一、有情无始缘起事。有情者,即有生命的生物。唯物论以生命之原始为物质的,神造说者以生命之原始为神造的,其实不然。假使问,物质谁造的?神是谁造的?均仍不能解答,则仍必归之于无始。故佛学直从有情生命而曰无始..

生死的痛苦
生 死 的 痛 苦◎ 达 照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首先,生死是痛苦的!凡愚众生,无论在时间方面,还是在空间方面,都不能得到绝对的自由;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社会,努力的结果,也都无法达到绝对完美的幸福!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有生必有死,死亡,谁都不愿意。生与死具有极大..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