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无忧无虑、快乐、自在每个人都非常怀念,并且是一生的追求,但是,随着时间、年岁的增长,这些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是越来越少。为什么呢?寂天菩萨早已经说出了其中原因:愚人欲求乐,反行痛苦因。愚笨啊,本来寻求的是快乐的果,但所做所行却都是产生痛苦的因。
相关推荐
六欲
六欲者:一、色欲 谓若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着,是名色欲。二、形貌欲 谓若见端容美貌,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着,是名形貌欲。三、威仪恣态欲 谓若见行步轻徐,举止详缓,扬眉顿脸,含笑娇盈,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染,是名威仪恣态欲。四、言语音声欲 谓若闻..
受念处
【受念处】受以领纳为义,谓六根受六尘也。菩萨思惟所有诸受,皆悉是苦,愚人颠倒,计以为乐;贪爱染著,不肯暂舍。菩萨自既勤行断苦受已,复教他人亦如是观。知受是苦,不生贪染也。
八苦
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阴炽盛苦,即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复须再生。..
入世法
入于世间以解除众生痛苦的方法。入世法讲求去三毒,持五戒,弘十善,行六度,这也是出世法的基础。
三界眼
佛的德号,因佛是三界众生之眼,能令众生避开生死的痛苦。
大妄语
言语不诚实,欺骗他人,叫做妄语。于圣道中,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或说我受天龙鬼神的供养等语,以诳愚人,以取利养,皆名大妄语,其罪很重,死后当入大地狱。
四圣谛
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
戒体三宗根器差殊
子题:圆教宗作戒心造、圆教宗无作戒心种、戒无别体即虚妄业、纵妄成业禁业名戒羯磨疏·诸戒受法篇:“愚人谓异,就之起着;或依色心,及非色心。智知境缘本是心作。不妄缘境,但唯一识;随缘转变,有彼有此。”济缘记释云:“根器中,初 钝者妄计。言愚人者,谓佛世昧心之者,计为他法;佛亦随之假名..
宾吒罗
【宾吒罗】此云集欲。适入寻出,虽复在中,而无痛苦。
六欲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一色欲谓若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着。是名色欲。二形貌欲谓若见端容美貌。无智愚人。不知其忠。心生贪着。是名形貌欲。三威仪姿态欲谓若见行步轻徐。举止详缓。扬眉顿脸。含笑娇盈。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染。是名威仪姿态欲。四言语音声欲谓若..
同体大悲
指观一切众生与自己同一体,视他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而生起拔苦与乐、平等绝对之悲心。
身苦
由地水火风四大所构成的身体,有老病饥渴寒热等等的痛苦。
苦性
痛苦的本性,俱舍论说有三种,即苦苦性、行苦性、坏苦性。
惑业苦
贪嗔痴等烦恼叫做惑,因惑而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因业而招感无数的生死和痛苦。经云:因惑造业,因业受苦。
解脱道
1、四道之一。2、佛道的总称,因佛道乃是出离痛苦而得解脱的正道。
一日禅:大智若愚 勿恃聪明
大智若愚,中国古代成语。出自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解释: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拙。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致都是一个意思,只是更能表现被形容者伟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大智若愚若愚,已入理悟之境..
一日禅:与佛相应
能观众生苦,即与佛眼相应;能说善妙语,即与佛口相应;能做不请友,即与佛身相应;能行利生亊,即与佛心相应。
一日禅:信赖是最佳的缘分
现如今,我们这个社会好像到了信任危机的时代。不信任的情绪四处蔓延。现在,邻里之间一般是老死不相往来,就是亲朋之间、夫妻之间也因为不信任导致反目为仇的比比皆是。这个世上,人与人相遇、相识、相知,无论是血脉的还是非血脉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缘分。如果连最起码的信任都失去了,这个社会、这..
一日禅:幸福是心的感觉
幸福与哀愁往往会同时敲响人的心门,你把谁邀请进来,你就将与谁同在。你是否觉得烦恼、孤寂、不幸、痛苦?你是否感受过快乐?你是否品尝过幸福的味道?烦恼、孤寂、不幸、痛苦、快乐、幸福,这些都是形容词,而所有的形容词都是相对而言的。没尝过痛苦,又怎知何谓幸福的人生?不幸又岂非人生之必经?..
一日禅:看开
看不开,活着会很烦恼很痛苦很疲惫;看开了,生活将多乐事多福气多欢喜!管事容易管人难;管人容易管心难。有时候,我们责怪别人不肯听自己的话,其实,最不听话的是我们的心,今天要求这样,明天希望那样,总是翻来覆去,心猿意马,还患得患失,拿不起放不下这些,都是看不开的结果。可怕的是,这往往..
一日禅:学佛的人
学佛的人没有烦恼,最大的烦恼是自己;学佛的人没有敌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学佛的人没有冤家,最大的冤家是自己;学佛的人没有魔障,最大的魔障是自己。
一日禅:在宽容中壮大自己
人生在世,注定要受许多委屈。而一个人越是成功,他所遭受的委屈也越多。要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价值和炫彩,就不能太在乎委屈,不能让它们揪紧你的心灵、扰乱你的生活。要学会一笑置之,要学会超然待之,要学会转化势能。智者懂得隐忍,原谅周围的那些人,在宽容中壮大自己。..
一日禅:众生与佛就在一念之间
众生与佛就在一念之间,要转变众生心,需发菩提心与佛相应。修普贤十大愿,念地藏菩萨等佛菩萨圣号,念念不离三宝,常发诸佛菩萨之愿。无论做任何事,发愿,求忏悔,苦行,想成佛,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心往道上会与诸佛菩萨同心同愿,这样凡夫心就会慢慢转变成佛心。..
一日禅:圆满自己 觉悟生命
找到自己,能寻回生命的本质;扩大自己,能延长生命的价值;升华自己,能体会生命的自在;圆满自己,能觉悟生命的真谛。
一日禅:学佛人不能脱离生活
学佛人不能脱离生活,日常的起居都包含着禅意的存在,修行不离世间觉,修行是改变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心境得以升华。当你的心还不能转物时,你的一切要顺其自然,生病时一定要看大夫,该吃药就吃药,该打针打针,手术也如是。..
一日禅:在心房中多开几扇窗
有时候,我们的心就像一间房子,生活中充满种种烦恼,失去所爱的悲伤、实现不了愿望的痛苦等等,但负面情绪仍经久不散。我们都忘了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在心房中多开几扇窗,污浊的空气排除了,新鲜空气才有机会进来,而这扇窗的名称就是放下。 ..
一日禅:缘散则散 缘聚则聚
佛教劝人学习放下万缘,不要执着感情,却不是要人无情,因为,人本来就是有情众生,只要把爱情的聚散当成因缘变化来看,明白缘散则散,缘聚则聚的道理,爱、恨便能在这一念之间转变、释怀。
一日禅:迷中不执着 悟中有受用
人在迷惑的时候,往往会有许多心结打不开,这通常都是因为自己钻牛角尖,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逆耳忠言所致。所以当我们遭遇不顺、陷入烦恼的时候,无论迷惑、愚痴或邪见,只要不执着,就有办法化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能够不断寻求解决之道,就会有所觉悟,有了觉悟就会有受用,此即迷中不执着,..
一日禅:人间好话
人间好话,要如海绵遇水牢牢吸住;世间是非,要如水泥地般坚固,水过则干。面对恶言恶语,也是修行的法门之一。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话语秤起来不重,稍一不慎,即重重地压到别人心上;反求诸己,同时也要训练,不要让自己轻易被别人的话轧伤。..
一日禅:感谢抱怨的人
无论是在家庭里或是在工作场合中,我们常常都会听到抱怨的声音。虽然有时候别人的批评指责不一定正确,也要发挥忍辱的精神,无论对方说对说错,都还是要谢谢对方。而且别人既然愿意给我们批评指正,就表示对我们有所期待,如果他对我们不抱任何期望,就不会有这些评语了。因此,这些批评对我们而言,反..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