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命里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我不再为别人对我的看法而担忧。
此后,我真的能自由地去做我认为对自己最好的事。
只有在我们不需要外来的赞许时,才会变得自由。
—— 罗伊·马丁纳
我生命里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我不再为别人对我的看法而担忧。
此后,我真的能自由地去做我认为对自己最好的事。
只有在我们不需要外来的赞许时,才会变得自由。
—— 罗伊·马丁纳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是非常复杂的,我们的心在哪里,有几斤重,没有人能够知道。有人讲我的心比天高。佛法讲的这个心是广义的,有很多深刻的内涵。从观心无常这个层面来讲,起码有一部分的涵义是指我们的观念是变化、流动的,意识形态、思想、精神是活动变化的。我们的身体也一样是变化的,你刚才来听..
◎ 明 憨 佛法讲因缘,一切事情的成功、发展,内靠福德,外靠因缘。福德是靠我们持戒、向善来慢慢修的,是修出来的结果,相当于我们人格的感召力,人格的魅力。因缘,就得来结善缘,就要积极主动去做善事。做善事,不要拖延。末法时期,我们善缘少,恶缘多,造恶易,行善难。凡夫众生,一念善心,很不..
◎ 广 钦只看到别人的过失,不审察自己的过失,是我们最大的无明习气。别人的是非善恶是别人的事,与你又何干?只要审察自己有无过失,不要去看别人的过失。别人的行为好,我们心里不起欢喜贪著心,行为不好,也不起憎恶心,要好好按耐这个心,不起烦恼,别人不好,别人的习气,那是别人的事,如果我们..
你想得到什么,就要先把这个给别人。比如,想发财,就要先把钱财给别人,这是布施;想长寿,就要先把生命给别人,这是放生;想开智慧,就要先把智慧给别人,这是法施……总之,不管你对别人做了什么,这些最后都会回到你身上,这就是因果规律。嫉妒别人,只能害了自己古大德曾说,人分三种:下等者,见别..
一次,云水禅师问清远禅师:你爱色吗?清远正在用竹箩筛豌豆,听到云水这样问,吓了一跳,筐里的豆子也洒了出来,滚到云水的脚下。云水笑着弯下腰,把豌豆一粒一粒地拣了起来。清远禅师耳边依然回想着云水禅师刚才说的话,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实在是没有办法回答。清远禅师的心里暗自琢磨:色..
放下自己也放下别人◎ 圣 严当恼人的情绪来袭时,如何重拾愉快的心情?禅的态度是:知道事实,面对事实,处理事实,然后就把它放下。简而言之: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人生,真的有很多不公平要去接受。生活,难免出现逆境。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只有用智慧把责任负担起来,才能真正地从困扰的..
佛教对欲望的看法及态度◎ 济 群佛教对欲望所持的看法是什么呢?佛教认为欲望有三性之分,也就是说,欲望包括了善、恶、无记三种。我们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种利己利人的欲望是善法欲。虽然发愿是理性的,由意志构成,但也需要欲望的推动。有了明确的愿望后,我们的行为就有了针对性,我们要离苦..
宗舜法师外在的境界都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折射。佛教中说,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我们自身,依报是我们周围的一切环境,包括山河大地和人际关系等等。依报是我们自身的业力感召来的。业力反映出我们的内心深处无始以来种子熏习的势力,以及形成的等流习气。这种力量牵引着我们,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外..
有一位年轻人,在家商店服务了五年之久,然而却一直未能受到店方的赏识,因此,他便思索着要找份别的工作,离开这里。这天,天下起了大雨,有位老妇人走进了这家商店,并且在店里面闲逛起来。其他的店员都对这个老妇人爱理不理的,只有这位年轻人主动向她打了招呼,并很有礼貌地问她是否需要服务。然后..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於本人。”这些在世间确实有这些灾难。『咒』是一种邪术,注解里面讲,「凡咒毒药乃用鬼法,欲害於人」,役使鬼神一类的来害人。除这一类之外,譬如在大陆西南苗疆地区放蛊一类的,也是属於这个,也是属於这一类。这一类确确实实就像经上所讲的,他这个咒、..
怨--它是恨的累积,它跟嗔不同。你看有些人:你一刺激他,他马上发脾气;有些人,他把心中的恨累积在心中。不过现在的医学已经证实,从一个身心灵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经常累积负面的能量,对你身体是很不好的。你不要小看我们内心是无形无相的,《楞严经》一再强调,我们心中会创造相状出来。所以你心中..
理解别人的苦处,包容无心之失◎ 墨 墨体谅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实际上也是自我心理的解脱和排遣。体谅了别人,就等于释放了自己,对他人的宽容、尊重,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宽容与尊重。管鲍之交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故事,鲍叔牙对管仲的宽容和谅解成就了一位名相,他们的友谊也被世人所敬仰、传颂。公元前7..
问题:人和人的思想是不一样的,业习也不一样。同样的事,有的人看着是好事,有的人看着是坏事,还有的人看着却认为是件恐怖的事。为什么差距这么大?能弘法师:人世间在没有觉悟的时候,都是用无明来看事,也是用贪嗔痴来做事。但是无明里也分善、恶不同,也分积极和消极不同,所以有不同的思想观念,..
问题:现在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作为一个受皈依五戒的弟子,要守好一些规矩。却显得和别人格格不入,如何才能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能弘法师:像受三皈五戒,和别人相处并不难,要和谐处理好人际关系也不难。首先,我们要清楚一件事情:皈依三宝,以三宝作为我们的信仰,这是个人的事情。我们要明白,..
一样东西是否值得拥有,不在于其本身的价值,而在于你是否需要。只有你需要的才是最好的。不要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上纠缠,在那上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多,损失的就越多。找准自己想要的才最有意义。有人认为,受了冤屈,最应该做的就是辩解。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也不是任何时候都适用。当我们所受的冤屈..
问:各教对于人死后去路有何不同看法?(黄圣吼)答:有谓人死为鬼者,有谓作善成神者,有谓作善生天者,有谓作善成仙者,且谓鬼神天仙等,皆永恒存在。有谓人死再为人,畜死再变畜等。在佛法指此类言说,名曰常见,非宗教家,不信有灵魂者,名曰断见,总是隔靴搔痒。佛法虽亦说作善者转人天,作恶者转..
前几天,小微告诉我,她的一个朋友不理她了,我问她是怎么回事,她说朋友管她借钱,她没借,是因为那个朋友花钱大手大脚的,不借给她是希望她能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可是朋友因此不理她了,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个故事。一位风水大师走了很多路,十分干渴,终于看见一家庄园,他急忙前去敲门讨水喝。从门里..
◎ 李满喜记得母亲生前经常向我们提及,在家庭生活困难时受人帮助接济的情形,并经常向我们说:要常念别人的好。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多年相处的好友会突然反目,一个会指责对方忘恩负义,一个会报怨对方无情无义;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对人施之援手的一方会提出附带条件,受人..
我为什么穷?为什么被人瞧不起?为什么穷困潦倒生活在最底层?为什么?为什么?我上辈子造了什么孽,这辈子才会受这样的罪。我也曾经反复的问天问地问自己,多年来干什么什么不行,穷困的生活压垮了我的自信心和尊严。最后才找到答案—邪淫。刚开始我并不认为自慰是邪淫,但随着自慰的时间越来越长,我发现..
同修:放生、诵经、念佛后,有人说自己业障太重,必须要回向自己才能够消除业障,不能替别人回向,父母也不行。因为别人身上的众生会找到自己,自己本来业障就很重了,再招别人的众生,会让自己吃不消。这样的说法对吗?我应该怎么回向呢?是不是替别人回向,自己就没有功德了呢?师:如果我们每一个做这件事情的人..
◎ 圣 严从前,有两位小和尚,一个叫法均,一个法贤。为了进一步的修炼,他们讨论各自分开去寻求名师。约定十年后的今天,他俩一定再回到分手位置的渡船码头,不见不散。十年一晃就过去了,两人依约回到渡船码头见面。法贤问法均:你这十年里练就了什么绝活?法均很自豪地说:我练就了芦苇渡江的无上功..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大悟,成了佛祖,为什么别人不行佛教故事里,关于佛祖释迦牟尼成佛的传说,据说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突然得到“顿悟”,也就是大彻大悟,于是就成了佛祖。至于什么样的境界才是“大彻大悟”,这个也没有一个标准。但从故事里看来,“菩提树”对释迦牟尼的帮助是有的。可为什么后来..
我们说别人的过失,是善意的想让他人改变,这不会有罪过。但轻易宣扬别人的过失,就造恶业了。所以最好不说他人的过失,甚至要隐藏、保密他人的过失。在不了解的时候,最好不赞叹也不诽谤一切众生。但很多人都有习气,经常在暗中说一些是非长短,说别人的缺点与过失。这本身就是一种过失,是一种造业。..
如何看待别人的修行(一)界文法师今天闻法的环节,我给大家选择的是古老的《阿含经》。可能我们很多居士们,都没有怎么接触过《阿含经》,平时更多听的都是《地藏经》《金刚经》《无量寿经》等等。实际上,《阿含经》传入中国也是非常早的,但是研读的人没有那么多,因为它的语言是早期的翻译,会比较..
如何看待别人的修行(二)界文法师接前文佛陀接下来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是先反问阿难:如果有两个人,都犯了戒。犯戒了之后,他们又都重新改过了。这两个人,一个人的情况是“彼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就是他不了解心解脱、慧解脱;另外一个人,他也是犯戒了,但是他对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他..
欣赏,是一种胸怀,一种雅量,一种品格。能阅人,能容人,放大他人的优点,缩小他人的缺点。学会欣赏,就会明白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自由的,每一个个体都希望得到关爱、尊重和理解。学会欣赏,就能大其心以容天下之物,和其心以敬天下之人。学会欣赏,就能发现世界上的美好,生活将会为之明朗。懂得欣..
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只有因果,没有偶然,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成就别人的人,最终将成就自己。100多年前的某天下午,在英国一个乡村的田野里,一位贫困的农民正在劳作。忽然,他听到远处传来了呼救的声音,原来,一名少年不幸落水了。农民不假思索,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救人。孩子得救了。后来,大家..
【我有一想】 p0647 瑜伽八十七卷五页云:有一想者:谓在无色空无边处,识无边处。二解 大毗婆沙论二百卷四页云:此中我有一想者:谓在前二无色。由彼诸想,一门转故;说名一想。又云:依寻伺者我,亦有差别。谓有一种工巧智者,名有一想。..
【寿退暖退】 p1270瑜伽八十四卷十一页云:寿退暖退者:将欲终时,余心处在。
【说】 p1284瑜伽十三卷二十页云:云何说。谓四种言说。一、见言说,二、闻言说,三、觉言说,四、知言说。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