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颂曰带质通情(末那)本,(赖耶)似与意识无关。奈谛师注谓真带质者,以意识通缘一切心心所云云。其中有矛盾。祈详解之。
范古农答:言意识者,以情本之情作意识解。古人有解末那为传送识者,谓传意识之情熏于赖耶之本而成种子也。谛师用此意,故与意识关涉矣。
问:颂曰带质通情(末那)本,(赖耶)似与意识无关。奈谛师注谓真带质者,以意识通缘一切心心所云云。其中有矛盾。祈详解之。
范古农答:言意识者,以情本之情作意识解。古人有解末那为传送识者,谓传意识之情熏于赖耶之本而成种子也。谛师用此意,故与意识关涉矣。
无色四天:一、空无边处天 谓此天厌于色身系缚,不得自在,心缘虚空,与无色相应,住空处定。故不论人中天上,初二三四禅中,但除无想五不还天。余修空处定者,若得成就,则命终便生此天。既无色阴,不可说有方隅处所,唯有微细第六意识,所缘无边虚空,为其处也。寿二万大劫。二、色无边处天 谓此天厌..
一切有情,不外依食而住。所谓食者,有四种食:段食、触食、思食、识食也。一、段食 旧作搏食。以鼻嗅,以舌味,或固体或液体等有形段之食也。以香味触之三尘为体。二、触食 旧作乐食。触喜乐之事,长养生者。如观戏剧,终日不食,不感其饥。是以触之心所为体也。三、思食 旧作念食。于第六意识,想所..
【一味蕴】指无始以来,有一味延续的细微意识,乃形成轮回的主体。这是小乘经量部所立。经量部主张此细意识自无始以来即不间断,其体为受、想、行、识等四蕴,展转和合,转成一味,故称一味蕴。后世有谓此亦为第八阿赖耶识之前身。见‘异部宗轮论’。..
【二十四种不相应行】唯识宗立五位百法,不相应行法为五位法的第四位。是以色、心心所分位,立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即: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事、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等。见百法明门论。及不相..
【八识三境】八识缘境,对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境中,前五识缘五尘境,第八识缘自变的实境,所以都是性境;第七末那识,缘第八识见分为自我,唯为带质境;第六识的五俱意识,初缘五尘境亲证自体时,刹那之间是性境,及至分别心起,推理计度,或独头意识的幻想,便成为带质境或独影境了。再者,定中的..
一初禅 二二禅 三三禅 四四禅 五空处 六识处 七无所有处 八非有想非无想处 九灭受想次第定次六通而辩九次第定者。上所明禅。虽体用具足。而并是观禅。未明练熟调柔之相。今欲修练观禅体用。令纯熟入体。及起时心无间念。故次明也。通言次第定者。若入禅时。深心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入一禅。心心相续。无..
一虚空处定 二识处定 三无所有处定 四非有想非无想处定次无量心而。辨四空处定者。四无量心中。虽有大功德。而未免形质之患累。若行人厌色如牢狱者。则心心乐欲出离色笼。故次无量以明四空处定。通言空者。此四定体无形色。故名为空。各依所证之境。为处境法持心。心无分散。故名定也一空处定 若灭三种..
Sanke大小乘都承认的分类法,即把一切诸法分为五蕴、十二处(又称十二入)、十八界。1、五蕴。即指构成人的五种要素的集聚。色,即物质世界,对人来说是指身体及肉体的物质性;受,即感觉;想,即表象作用;行,即意志;识,即统一各种心理作用的意识。2、十二处。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
wuwei baifa瑜伽行派对宇宙万有各种现象的分类法,包括心法八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心不相应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种,合计共百种,故称五位百法。1、心法。分八识,即眼识(视觉)、耳识(听觉)、鼻识(嗅觉)、舌识(味觉)、身识(触觉)、意识(统一各种心理作用的意识)、末那识(思..
羯磨疏·集法缘成篇:“十诵十五人:一、行覆竟人,二、本日治竟,三、六夜竟。若此三人,兼前残四,并是二篇,互不相足。…… 四、睡眠人,五、乱语,六、愦闹,七、入定。故彼律云,若前比丘睡眠、入定等,或众僧睡眠、入定等,闻白已方睡、定者成,不闻者不成也。八、哑,九、聋,十、具二患人。凡..
【一意识】 p0003摄论二卷四页云:又于此中,有一类师,说一意识,彼彼依转,得彼彼名。如意思业,名身语业。又于一切所依转时,似种种相二影像转。谓唯义影像,及分别影像。又一切处,亦似所触影像而转。有色界中,即此意识,依止身故。如余色根,依止于身。此中有颂。若远行、独行、无身、寐于窟。调..
【一切同类可得相】 p0011瑜伽七十八卷二十二页云:若一切法,意识所识性;是名一切同类可得相。
遍处者,谓于遍满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心心法,是名遍处,遍满者其量广大周普无边。此复十种,谓地、水、火、风、青、黄、赤、白、无边空处、无边识处,皆悉遍满。问何故于遍处建立地等?答由此遍处观所依能依色皆遍满故,若于此中不建立地等。遍处者,即离所依大种亦不能观青等所造色为遍满相,..
谓不善身语业。心心所法。不相应行。是名不善界。
逍遥和尚,鹿西和尚问:「念念攀缘,心心永寂。」师曰:「昨晚也有人恁么道。」西曰:「道个甚么?」师曰:「不知。」西曰:「请和尚说。」师以拂子蓦口打,西拂袖便出。师召众曰:「顶门上著眼。」
四缘者: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是也。一、因缘 亲辨自体生自果为因,以因为缘。二、等无间缘 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三、所缘缘 心心所法,由托缘而生,还是自心之所缘虑。四、增上缘 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上力用,诸法生时,不生障碍。..
小乘以十智,摄一切之智:一、世俗智 有漏之智,不能出离生死,是曰世俗智。二、法智 欲界四谛下苦法等智,是曰法智。三、类智 上二界四谛下苦类等智,是曰类智。四、苦智 观苦谛得无漏智,是曰苦智。五、集智 观集谛得无漏智,是曰集智。六、灭智 观灭谛得无漏智,是曰灭智。七、道智 观道谛得无漏智..
复次无明又有五种,百法问答钞曰:一、相应无明 同上。二、不共无明 上之不共无明中,单与意识相应之不共无明也。三、恒行不共无明 上之不共无明中,单与第七末那识相应之不共无明也。是恒时相续不断,故曰恒行。简别于意识相应之五位无心有间断者,且此无明与我痴慢三大惑相应,故殊别也。四、主独无..
髀婆沙论云十五种无明:一、根本无明 谓从无始之际,一念不觉。长夜昏迷,不了真理,能生一切诸惑烦恼,是为根本无明。二、枝末无明 谓心心所法相应而起。即有贪嗔慢疑见等烦恼,是为枝末无明。三、共无明 谓一切结使,共相造作一切诸业,是为共无明。四、不共无明 谓第七识,无别体相,妄起染心,障蔽..
一切惑由生起上说,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二种。略云分别俱生。一、分别起 由邪师邪教邪思维三缘而起之我见边见等理惑,谓之分别起。言分别者,思量识别诸事理曰分别。是为心心所之自性作用,故以为心心所之异名也。三界之心心所,以虚妄之分别为自性,即妄于无法无我之上,而分别我法也,故称之为分别之惑..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一、眼识 依于眼根,了别色尘,名为眼识。二、耳识 依于耳根,了别声尘,名为耳识。三、鼻识 依于鼻根,了别香臭,名为鼻识。四、舌识 依于舌根,了别滋味,名为舌识。五、身识 依于身..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具四一切,名为遍行,谓遍于善恶无记三性,遍于三界九地,遍于有漏无漏世出世时,遍于八识心王相应也。一、作意 作意者,警觉心种,令起现行,以为体性,引现起心,趣所缘境,以为业用。二、触 触者,于根境识三和之时,令心心所触境,以为体性,受想思..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心心所所变相分,皆名为色。今且约内五根外六尘故,但略有十一种也。一、眼、耳、鼻、舌、身五根,皆第八识相分,而各有二: 一者胜义五根 胜义五根,即八识上色之功能,以能发识,比知是有,非..
于心心所,若细分别,应有四分:谓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一、相分 相、谓相状也。所缘为义,纵缘于心。以心为相,亦唯所缘。相分之心,不能缘故。色尘有青黄等相状,声尘有执受非执受等相状,香尘有香臭差别,味尘有甘辛等相状,缘触有坚湿等相状,第六识缘法尘随则有色心相状,第七识缘第八..
六识者,第六意识。言意识者,依意根而起,了别法境之心王也。有四种之别:一、独头意识 不与他之五识俱起,独起而汛缘十八界之意识也。此在散心,于三量中,必为比非之二量,然此独头之释,就六识言。若就八识言,则尚与末那识阿赖耶识俱起,非独头现行也。二、五同缘意识 与他五识同时而起,与彼共缘..
八识所依所缘:一、眼识 眼根为所依,色境为所缘。二、耳识 耳根为所依,声境为所缘。三、鼻识 鼻根为所依,香境为所缘。四、舌识 舌根为所依,味境为所缘。五、身识 身根为所依,触境为所缘。六、意识 依于末那遍缘一切处。七、七识 依赖耶缘彼见分。八、八识 依末那缘种子根身器界。..
三境者。一、性境 从实种生,有实体用,能缘之心,得彼自相,名为性境。如身在欲界,第八所变五尘之境,以实种生,是因缘变,名为性境。眼等五识及五俱第六意识现量缘时,得境自相,则此相分,亦是性境。余法准知,然有二种: 一、无本质 即八识心王所缘根身器界及诸种子,但是自变自缘,不假外资。然..
三分别者:一、自性分别 谓于现在所受诸行自相行分别,此有二: 一、寻伺为体 杂集云:唯在意识者是也。 二、非寻伺为体 通在八识,唯论及摄论许五识有者是也。二、随念分别 谓于昔曾所受诸行追念行分别,寻伺为体,唯在第六。三、计度 谓于去来今不现见事思构行分别,此有二: 一、寻伺为体 缘三世境..
分受心所以为五受:一、乐 领顺境相,谓适悦身,(五识名身)说名乐受。二、喜 领顺境相,适悦心者,(意识名心)说名喜受。三、苦 领违境相,谓逼迫身,说名苦受。四、忧 领违境相,逼迫心者,说名忧受。五、舍 领中容境相,于身于心非逼非悦,名不苦不乐受。苦乐尤重,五识相应无分别故,忧喜轻微,..
【九识义】唯识三系的地论宗、唯识宗各立八识,为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再加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而真谛一系的摄论宗,则于八识之外复立第九阿摩罗识(无垢识、真如识),成立九识义。九识即:一、眼识,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为能见者。二、耳识,耳与声为缘而生耳识,为能听者。三、鼻..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