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含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后注】我这无明颠倒的一生已到尽头,清净离欲的修行已经完成,应当觉悟、解脱、断尽烦恼的事业都已圆满完成,自己清楚的如实地知道此生是最后生,将来不会再流转于痛苦的生死相续当中了。

《阿含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后注】我这无明颠倒的一生已到尽头,清净离欲的修行已经完成,应当觉悟、解脱、断尽烦恼的事业都已圆满完成,自己清楚的如实地知道此生是最后生,将来不会再流转于痛苦的生死相续当中了。
言五逆者一、杀父母 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二、破和合僧 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嗔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三、出佛身血 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
【二种生死】生死一语,又作轮回,谓依业因而于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六道迷界中生死相续、永无穷尽之意。与‘涅槃’相对称。《成唯识论》卷八,举出二种生死:一、分段生死,以有漏之善恶业为因、烦恼障为缘,将受三界内之粗报;其果报对于寿命之长短、肉体之大小等有一定限制,故称为分..
二祖阿难陀尊者。佛叔父白饭王次子。以佛成道二月八日生(阿难陀。此云庆喜。谓王心欢喜举国欣庆)即调达之弟也。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年八岁从佛出家。得白四羯磨具足戒。多闻第一。年三十一为佛侍者。闻持法藏。至法华会上。佛告阿难。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复告诸菩萨曰。我..
五祖提迦多尊者。摩突罗国人。初鞠多化缘将毕。往至其父长者家。问言。大圣何以独行。鞠多答曰。我出家人无有给侍。若有人者当见垂惠。长者答言。若后生子必相奉给。后生男名提迦多。善学经论。往从索之。将至僧坊度令出家。年满二十为受具戒。初日断见谛结得须陀洹。第一羯磨。薄淫怒痴获斯陀含。..
九祖胁比丘尊者。中印度人。由于昔业在母胎六十年。既生须俱白。厌恶五欲不乐居家。其父携见密多曰。此子处胎六十年。因号难生。曾遇相者。言是法器。愿求出家。受戒之日祥光烛座。感舍利三七颗。便于座上得阿罗汉。精进苦行胁不至席。时号胁比丘。有外道见师手放光明暗中取经。即舍邪归正获证道迹..
Jietuodaolun小乘佛教论书。优波底沙著。成书于2世纪左右。作者被尊为阿罗汉(论师),生平不详。汉译本为南朝梁代扶南国(今柬埔寨)沙门僧伽婆罗译,12卷。历代各版汉文大藏经均收录。此论分别论述佛教的戒、定、慧三学的重要涵义。阐述戒律是修持佛法的阶梯,持戒摄心,以防止身、口、意所作的恶业..
资持记释云:“杂含,出第三十卷。初四句明自不学。彼文初下有始字,谓从初不学也。见下二句,明不喜他学。我下显非,上句明佛不赞,谓纵有余善,不可称之。何下,示不赞之意。三涂幽暗,历劫莫返,故云长夜。”(事钞记卷三·三五·二)..
略有二种阿罗汉性。一者有为。二者无为。云何有为阿罗汉性?谓彼果得。及彼得得。无学根力。无学尸罗。无学善根。十无学法。及彼种类诸无学法。是名有为阿罗汉性。云何无为阿罗汉性?谓贪瞋癡。一切烦恼皆悉永断超一切趣。断一切道。三火永静。焦渴永息。憍逸永离。窟宅永破。度四瀑流。无上究竟。无上..
谓阿罗汉果。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所言有为阿罗汉果者。谓彼果得。及彼得得。无学根力。无学尸罗。无学善根。十无学法。及彼种类诸无学法。是名有为阿罗汉果。所言无为阿罗汉果者。谓于此中。贪瞋癡等。一切烦恼。皆已永断。超一切趣。断一切道。三火永静。渡四瀑流。憍逸永离。燋渴永息。窟..
阿罗汉果补特伽罗者,谓已永断有顶第九品烦恼安住彼究竟道。问若阿罗汉永断三界一切烦恼,何故但言永断一切五顺上分结得阿罗汉果耶?答最胜所摄故,云何最胜?由此五结是取上分因及不舍上分因故名最胜,所以者何?由色无色爱取欲界上色无色界生故,由掉慢无明不舍此上生故,以爱慢疑上静虑者,为彼所恼..
安立差别门者,谓若处显示四句等所问义,如无常经说,若正观者一切观色耶,设观色者一切正观耶。应作四句,初句,谓于受等四蕴无有常净乐我颠倒增益,又观彼为应知应断。第二句,谓于色蕴有常净乐我颠倒增益,又观彼为不应知不应断。第三句,谓于色蕴无有常净乐我颠倒增益,又观彼为应知应断。第四句,..
谓现法中。贪瞋癡等。一切烦恼。皆已永断名阿罗汉果言。
阿罗汉果向补特伽罗者,谓已永断有顶八品烦恼安住彼道。
已得无间道。能证阿罗汉果。谓此无间证得最上阿罗汉果。或住不还果已。能进求阿罗汉果证。名阿罗汉向。
不动阿罗汉者,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现法乐住,亦不能练根。练根者,谓转下钝根成上利根,是故不动法不说能练根,性是利根故。
不动法阿罗汉者,谓利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现法乐住。
谓现法中。于五顺下分结。已永断遍知。谓有身见。戒禁取疑。贪欲瞋恚。彼住此断中。未能进求阿罗汉果证。名不还果。
【阿罗诃】秦云应供。大论云: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亦翻杀贼,又翻不生。观经疏云:天竺三名相近,阿罗诃,翻应供;阿罗汉,翻无生;阿卢汉,翻杀贼。
【阿罗汉】大论云: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贼破。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又,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法华疏云:阿颰(音跋)经云:应真。瑞应云:真人。悉是无生释罗汉也。或言无翻,名含三义:无明糠脱,后世田中,不受生死果报,故云不生。九..
【摩诃那伽】大论云:那伽,或名龙,或名象。是五千阿罗汉,诸罗汉中最大力,以是故言如龙如象。水行中龙力最大,陆行中象力大。中阿含经:佛告邬陀夷:若沙门等,从人至天,不以身口意害,我说彼是龙象。净名疏云:罗汉若得超越,名摩诃那伽,心调柔软,三乘事定。齐此为极记云:如涅槃叹德云:人中之..
六十二见,或以断常,或以有无为根本,成六十二见。但分二种,一身边二见所摄,二边邪二边所摄。一、身边二见所摄。 一、以断常二,或有无二为根本。 二、五蕴色受想行识,各具四句,成二十。言四句者:一、阴大我小,我在阴中。二、我大阴小,阴在我中。三、离阴是我。四、即阴是我。 三、历过、现、..
前总说修行五位,兹单述四果,金刚经疏云声闻四果。一、须陀洹果 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又名预流,即初果也。谓此人断三界见惑尽,预入圣道法流,故名入流。二、斯陀含果 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即第二果也。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尽,后三品犹在,须更来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来。三、阿那..
此二种辟支迦罗,皆有大小不同。今明独觉辟支迦罗,具有二种:一、小辟支迦罗 小辟支迦罗者,本是学人。在人间生,是时无佛,佛法已灭。或须陀洹七生既满,不受八生,自悟成道。是人不名为佛,亦非罗汉,名曰小辟支迦罗。若论其道力,或有不如舍利弗等大罗汉也。二、大辟支迦罗 大辟支迦罗,于二百劫中..
十四难者,外道十四难句,佛不答之。一、神及世间之常无常等四句: 一、常。二、无常。三、常无常。四、非常非无常。二、神及世间之边无边等四句: 一、有边。 二、无边。三、有边无边。 四、非有边非无边。三、神及世间之如去不如去等四句: 一、如去。 二、不如去。 三、如去不如去。四、非如去非不..
大品般若经佛母品,开十四难而为六十二。一、于五蕴计常无常四句成二十 计色之常无常,即言世间之常无常也。计他四蕴之常无常,即计神之常无常也。此于过去之五蕴之所计也。二、于五蕴计有边无边四句成二十 计色为有边无边,谓空间之十方上下边际,有穷极无穷极也。其他四蕴亦例此,此于现在五蕴之所执..
边邪所摄者之六十二见。一、于五蕴各有常或边或如去四句成二十。二、历三世成六十。三、加根本断常二或有无二,成六十二。┌一、常无常常无常非常非无常三种四句┤二、有边无边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三、如去不如去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 ┌色┐┌常(或边或如去)(五)┐┌过去(二十) │受││..
小乘者,对大乘而言。乘者,运载之义,以喻能乘人而到其果地之教法也。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言小乘者,小根小机所乘之义,灭小苦与小利益之教。自利主义之声闻缘觉阿罗汉,得小涅槃之法也。
小乘之果位者,即小乘之趋向。而小乘之极果,即阿罗汉辟支佛是也。阿罗汉辟支佛之果位,可以四句简单表明之。一、诸漏已尽 已灭尽诸有漏也。二、梵行已立 已立诸梵行也。三、所作已办 诸所应作,皆已成办也。四、不受后有 更不受一切诸有也。..
《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二百卷,北印度五百大阿罗汉等造,唐玄奘译。或简称为《大毗婆沙论》,或又简称为《婆沙》,是小乘说一切有部所正依的论藏。此论广明法义,备列众说,为详解迦多衍尼子的《阿毗达摩发智论》而造的释论。《阿毗达摩发智论》原是印度二十部派中说一切有部的根本论典,和《集异门..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业识根本熏习,能受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生灭苦故。二者、增长分别事识熏习,能受凡夫业系苦故。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