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四)
安坐青狮智作愿,倾心尽力践行。
胸无杂念性空灵。修行萌正见,彻悟觉提升。
持至以恒无懈怠,精通四谛真经。
言箴广众意清醒。聪明无主见,智慧法无垠。
(四月初四)
安坐青狮智作愿,倾心尽力践行。
胸无杂念性空灵。修行萌正见,彻悟觉提升。
持至以恒无懈怠,精通四谛真经。
言箴广众意清醒。聪明无主见,智慧法无垠。
(诗词拜佛)临江仙 顶礼释伽牟尼佛成道日(诗词拜佛)临江仙……顶礼释伽牟尼佛成道日 (农历十二月初八) 舍弃侯门求大彻,横眉冷对红尘。 菩提树下撰经文,宏扬慈善爱,普度众黎民。 一世倾心兴佛教,修成不灭金身。 太平盛世敬天恩,三江腾瑞气,五岳涌祥云。..
身无邪行,最好多拜佛,拜佛的功德很大,效果非常殊胜。如果每天拜一百拜,永不中断,拜上一年,你决定健康长寿、身体柔软、百病不生。以清净心、恭敬心拜佛,拜时没有一个妄念,这样自自然然感应道交,有求必应。 拜佛时,每个动作都合乎威仪,全身运动都达到了。我出家前,忏云法师只教我拜佛,每天..
法增比丘答∶对佛像顶礼是要对治我们的我慢和我见,藉外在的形式来训练自己,使我们消除高傲。佛陀所觉悟的道理,不是一般凡夫能明了的,就算是证果的声闻阿罗汉也不能比拟。我们必需完全净化自己污秽的心,才有可能见到佛智的一斑。佛像代表佛陀,他是我们的根本导师,为了表示对佛陀伟大觉悟的尊敬,向佛陀顶..
问 :南传比丘是否能向菩萨像(如:弥勒菩萨像)顶礼、问讯或合掌?帕奥禅师答 :依据南传的戒律,比丘不应向在家人、女人、天神或梵天顶礼或合掌。因此,如果弥勒菩萨现在是一位比丘,而且戒腊比我们高,那么我们应当礼敬他;然而,如果他的戒腊比较低,则我们不应向他致敬。如果他是在家人、天神或梵天,那么我们也..
每年节假日,很多人都会去寺院拜佛祈愿,但是拜佛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如何拜佛才如法如理呢?烧香拜佛时,又该说些什么?下面介绍一些在寺院拜佛时需要注意的问题:1、在殿堂礼拜时,不能站在大殿的中央,因为这是方丈或住持的位置。2、有人礼佛菩萨,不能从其头前经过。3、凡是合掌,不能十指参差、..
1、到寺院吃斋饭要珍惜,不要浪费。一般寺庙里的斋饭都是对外的,如果斋饭吃不完,可以把它带回去,但是不可以再倒回,或者可以喂小动物做布施,尽量发挥到极致不要浪费。2、到寺院吃斋饭,个人建议交钱。因为寺庙里的饮食,来自社会上的居士自发地供养,十方来十方去,共结下十方缘,所以方便后来者多..
编者按:现在很多人游玩的时候都喜欢上古寺,一是欣赏美景散散心,二是上香拜拜佛表达对佛陀的尊敬,那么上香可不是简单的点上香插在香炉上就可以的,还有就是在拜佛时也不是简单的一跪一拜就好了的,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拜佛礼仪时标准的礼佛姿势。拜佛时,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一个动作、一个..
礼佛、拜佛是广大僧众的礼仪规范又是佛学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对待礼佛、拜佛的真实意义很有必要。因为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皆有佛性故。我们到大殿,礼拜佛菩萨,为什么?是为了成就一颗菩萨心,并不是盲目地迷信。什么叫迷信?不相信自己能成佛,不相信自己根本功用与诸佛本来无异,这样礼拜..
自从有人类以来,对母亲的讴歌就从未停止过。古人对母亲的情感,大部分都浓缩在诗词中,今天是母亲节,让我们欣赏这些写给母亲的诗词,感恩母亲。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唐孟郊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赏..
醒世诗词选于凌波居士选辑罗状元醒世诗其一富贵从来未许求几人骑鹤上扬州与其十事九如梦不若三平两满休能自得时还自乐到无求处便无忧而今看破循环理笑倚栏杆暗点头其二戈盾随身已有年闲非闲是万千千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象简金鱼浑已矣芒鞋竹杖兴悠然有人问我修行事云在青山月在天其三为人不必..
每天做早课时,我们都会念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其中第一大愿就是礼敬诸佛。礼是表相的礼仪,敬是从内心生起恭敬之心,再通过拜佛的形式表现出来,唯有内心至诚恭敬,外表才会合乎礼仪。诸佛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十方是空间,意味着这个世间的佛我们都要恭敬;三世是时间,意思是过去已经成就的释迦牟尼佛..
9、顶礼李开宇顶礼,是我近几年才熟悉的词,以前,我一直称之为磕头。孩提时,每逢大年初一,我被父母打扮一新後带到爷爷奶奶房间去磕头,祖父母笑得合不拢嘴,而後取出花花绿绿的糖果、糕点,还有一只装有压岁钱的红包。我随後开心地上街买小人书、鞭炮,一直疯到元霄过後进了幼儿园,有一次,一个富..
忏云法师开示拜佛的好处拜佛的好处一、得妙色音--多拜佛、罪障消灭、相貌会转变为好,声音和身体会庄严起来。二、出言人信--拜佛若专心诚恳,培植德威,说话会得到别人自然信服和尊敬。三、处众无畏--拜佛精进、身体不倦、心不散乱、何处何地无有畏惧、仪态安详。四、众人亲近--拜佛用功、无论到何处都..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要内在的感受和体验,都注重启示和象喻,追求一种言外之意,强调一种幽远的境界。元好..
闭关每天精进拜佛,心想事成净界法师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我们加以解释。在我成佛以后,他方国土的菩萨众,他能够受持我的名号,包括礼拜、赞叹、观想,另一方面,他能够以欢喜的菩提心来修习六度的菩萨行,这有什么结果呢?具..
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其有众生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无量寿经膝一落地,(尚未坐下)手就放松柔软。·无论拜佛,及日常动作中,随时要锻炼‘一心’,‘放下杂缘’。┌身:一心—一个自然物理重心,不必多处‘白耗力’紧张。└心:一..
·姿势正确拜佛、自然引发深长呼吸(丹田的呼吸)。·当姿势正确拜下去,自然有强而有力,彻底的‘呼气’,可以把我们体内废气,乃至内心烦恼,气闷怨恨,一起吐出去。把内心执著一扫而光,产生‘安定心’作用。·彻底吐气,然后全身放松,充分吸气,如此彻底换气,不会有‘死腔’‘废气沉滞’。·我们..
·俯首,在佛法方面的涵义是代表对佛的礼敬、尊重。也是心悦诚服的自然流露。亦即完全接受教诲的‘点头称是’。也代表返观、检视自身,由五欲六尘中一念回心,反躬自省,回首如意莫外求。‘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无须翘首东张西望)·拜佛不是向外追求,是向自心开发,故俯首返观。开发出..
各‘分解动作’之佛法涵义及医学原理跪地—代表‘谦恭到底’,‘彻底改造内心’。而活动最底下的‘蹠趾关节’代表由最底层、最深处改造起,清扫起。(如图)这动作可拉伸每一条脚筋,使令松灵,也可使平日沉积于脚底、脚趾之废物、垃圾有机会清除。平日,因地心引力,会使很多废物,沉在脚底,及脚趾末..
拜佛是‘第一善’的紧密实践第一善—当自端心·当自端身·无量寿经说:什么是第一善呢?—‘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而拜佛就是‘第一善’的紧密实践。·由拜佛锻炼观照力,锻炼‘正而松’,调伏诸根,身心柔软。在规则之律动中,培养安定力、觉照力、和礼敬精神,再把这功夫,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境界..
一般人觉得拜佛就是“磕头”,其实拜佛和一般的“磕头”是有差别的,佛教徒行礼时要先内心平静,立于佛前,然后双手合十下跪,在下跪的同时将右手掌心向下按在蒲团正中的位置,左手压在左上方。那为什么拜佛要翻掌?有什么含义?礼佛三拜第一拜拜下去的时候,两手反掌,心里默念:自归依佛,当愿众生,..
《香烟六首》一谁将金鸭衔浓息,我只磁龟待尔灰。软度低窗领风影,浓梳高髻绾云堆。丝逰不解黏花落,缕臭知能惹蜨来。京贾渐疏包亦尽,空余红印一梢梅。二午坐焚香枉连岁,香烟妙赏始今朝。龙拿云雾终伤猛,蜃起楼台未即消。直上亭亭才伫立,斜飞冉冉忽逍遥。细思绝景只难比,除是钱塘八月潮。三霜成欛..
香 界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泛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我们在拜佛时,一般都是行头面接足礼,这是一种至诚恭敬的礼仪,又称顶礼,即是以我们的头面,去接诸佛菩萨的双足,也称为“五体投地”。礼佛时,首先两手当胸合掌,身体向前俯地时,右手先伸触地,此时左手仍然当胸;接下来两膝跪地,左手触地在比右手高半掌的地方,然后右手往前至与左手相齐的位置;..
《和黄鲁直烧香》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沉香石》壁立孤峰倚砚长,共疑沉水得顽苍。欲随楚客纫兰佩,谁信吴儿是木肠。山下曾逢化松石,玉中还有辟邪香。早知百和俱灰烬,未信人言弱胜强。《印香》子由生..
入寺须知1、沐浴净身,勿吃荤食有准备的烧香拜佛,最好是提前沐浴净身,以洁净的身心进入寺庙。肉食、荤腥,以及蒜、葱、烟、酒等都会污口,对佛不敬,所以在礼佛之前最好忌食。2、衣冠整洁,举止有礼进入寺庙,服装鞋帽以整洁为宜。不可服装不整。入佛堂不得吸烟、嚼口香糖、打闹嬉戏等。进佛寺时,最..
回想父母未生我以前,我本什么也没有。落生以后,只是赤条条的光净身,连一根线也没带来。父母也不嫌我穷,也不是因为儿对父母很好,确是欢喜之至,对我这样真诚,毫无贪图心,可说完全是真的。不料想儿子长大成人,嫌父母穷,没给他置下房子地。你想自己一文钱也没带来,怎么也能长大成人,没受着饥饿..
入寺拜佛,拿香、花、灯烛来供佛,有些人说我们是拜偶像,是迷信,其实佛是我们的教主,是人而进达究竟圆满的圣者,大菩萨们也是快要成佛的人,这是我们皈依处,是我们的领导者,尊重佛菩萨,当有所表示。好像恭敬父母必须有礼貌一样,佛在世的时候,没有问题,可以直接对他表示恭敬。可是现在释迦佛已..
【字通达】 p0632如七种通达中说。二解 显扬三卷一页云:一、字通达。谓于三十二字,无分别故;所行相义,如实觉了。先已于心增上法行善修治故。
【乐远离不生喜足】 p1311瑜伽四十卷五页云:又诸菩萨,常乐远离;若独静处,若在众中,于一切时,心专远离,寂静而住。不唯于是尸罗律仪而生喜足。依戒住戒,勤修无量菩萨等持;为欲引发证得自在。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