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头居士,湖北公安人也。兄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三人先后举进士,皆好禅宗。万历中,宏道为吴江知县。后为礼部主事。谢病归,初学禅于李卓吾,信解通利,喜辩论。已而自验曰,此空谈,非实际也,遂回向净土,晨夕礼诵,兼持禁戒。因博采经教,作西方合论,圆融性相,入不二门。其论五种行门,尤为切要。其略云,一信心行者。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一切诸行,信为正因。乃至菩提果满,亦只完此信根。如谷子堕地,迨于成实,不异初种。如稚笋参天,本是原竿。初心菩萨,无不依信力成就者。莲宗尤仗信为根本。一者,信阿弥陀佛不动智,根本智,与己无异。如太虚空,日映则明,云来则翳,虚空本无是故,又云日即虚空故。二者,信阿弥陀佛那由他劫难行难忍,种种修习之事,我亦能行。何以故,无始漂溺三途,生苦死苦,披毛戴角,铁床铜柱,一切无益之苦,皆能受之。况今菩萨万行济众生事,岂不能为。三者,信阿弥陀佛无量智慧,无量神通,及成就无量愿力等事,我亦当得。如来自性方便,具有如是不思议事,我与如来同一自体清净性故。四者,信阿弥陀佛不去不来,我亦不去不来。西方此土,不隔毫端,欲见即见。何以故,一切诸佛,皆以法性为身土故。五者,信阿弥陀佛修行历劫,直至证果,不移刹那。我亦不移刹那,位齐诸佛。何以故,时分者,是业收,法界海中,业不可得故。如是信解,是入道初心,信一切诸佛净土之行。二止观行者。台宗三观,示一心之筌蹄,摄诸法之要领。西方十六观,一一具此三义。妙宗钞云,性中三德,体是诸佛三身。即此三德三身,是我一心三观。若不然者,则观外有佛,境不即心,何名圆宗绝待之观。亦可弥陀三身,以为法身。我之三观,以为般若。观成见佛,即是解脱。举一具三,如新△(音伊)字。观佛既尔,观诸依正,理非异途。广如疏钞,不能具述。知此,则知念佛一声,具足三观。了能念之心,非肉团,非缘影,是空观。了所念之佛,若依若正,各各主伴圆融,竖穷横遍,是假观。了能所绝待,双亡双照,是中观。又能念,即一心三观。所念,即一境三谛。能所不二,即谛观不二。三谛,即法身。三观,即般若。谛观不二,念佛相应,即解脱。举一即三,如新△字。是则念佛一声,能净四土。如拈一微尘,变大地作黄金,是谓法界圆融不可思议观门。三,六度行者。起信论,菩萨深解现前,所修离相。知法性体离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随顺修行戒波罗蜜。法性无苦,离嗔恼故,随顺修行忍波罗蜜。法性无身心相,离懈怠故,随顺修行精进波罗蜜。法性常定,体无乱故,随顺修行禅波罗蜜。法性体明,离无明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故修净土者,不越一行,具此六义。念念离,行于施。念念净,行于戒。念念寂,行于忍。念念续,行于进。念念一,行于定。念念佛,行于智。当知离、净、寂、续、一,必有事相随缘而起,而皆从念佛流出。正助不二,事理不二。是故念佛一行,能该诸行。以念佛是一心法门,心外无诸行故。若废诸行,即是废心。四,悲愿行者。诸佛菩萨,性海无尽,供养无尽,戒施无尽,乃至饶益无尽。故天亲菩萨净土五念门,以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四种,为成就入功德门。回向一切烦恼众生,拔世间苦,为成就出功德门。菩萨修五念门,速得阿耨菩提。难曰,净名经言,菩萨观于众生,如呼声响,如水聚沫等。是则众生本空,发愿利生,将无眼见空华耶。答曰,智度论引佛云无佛者,破著佛想,不言取无佛相。当知无众生者,破众生想,不言取无众生相。故净名谓菩萨作是观已,自言我当为众生说无众生法,是名真实慈也。故知菩萨种种度生,是深达无众生义。若见有众生,即有我,慈悲心劣,岂能行如是饶益之行。五,称法行者。法界海无量无边,行海亦无量无边。故菩萨一切行,皆称自性,非有非无,非行非不行。称法自性,非初心得,非后心得。今当略出其相。一者,菩萨度一切众生,究竟无余涅槃,而生界不减。如登场傀儡,悲笑宛然,唯一土泥,空无所有。二者,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至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无明憍慢等过。如女子离魂,乃至生子,而身常在母前。三者,菩萨自身入定他身起,一身入定多身起,有情身入定无情身起,如猛虎起尸,跪拜作舞,唯虎所欲,而尸无知。四者,菩萨于小众生身中,转大法轮,燃大法炬,震大法雷,魔宫摧毁,大地震动,度无量无边众生,而此小众生不觉不知。如天帝乐人,逃入小女子鼻孔,而女不知觉。五者,菩萨欲久住世,即以念顷衍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劫。欲少住世,即以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劫,缩为念顷。如小儿看灯中走马,计其多寡首尾,了不可得。若证如是不思议行者,一念中,三世诸佛净土,摄入无余。是谓菩萨庄严净土之行。以无思智照之可见,非情量所能猜度。何以故,自性超一切量故。书成,而宗道,中道,同时发心回向净土。已而宏道起故官,再迁至稽勋司郎中。复移病归,抵家不数日,入荆州城,宿于僧寺,无疾而卒。中道,官南礼部郎中。乞休,老于家,居常勤于礼诵。万历四十二年望夕,课毕趺坐,形神静爽。忽入定,神出屋上,飘然乘云。有二童子导之西行,俄而下至地,童子曰,住。中道随下,见地平如掌,光耀滑润。旁为渠,广十余丈。中有五色莲,芳香异常。金桥界渠,栏楯交罗,楼阁极整丽。揖问童子,此何地,卿何人。曰,予灵和先生侍者也。问,先生为谁。曰,君兄中郎也。今方伫君,有所语,可疾往。复取道至一处,树十余株,池水汩汩,池上,有白玉扉。一童子先入,一童子导,过楼阁二十余重,至一楼下。一人下迎,其颜如玉,衣如云霞,长丈余。见中道,喜曰,弟至矣。谛视之,则宏道也。上楼交拜,有四五人来共坐。宏道曰,此西方边地也,信解未成,戒宝未全者,多生此。亦名懈慢国。上方有化佛楼台。前有大池,可百由旬。中有妙莲,众生生处。既生,则散处楼台,与有缘净友相聚。以无淫声美色,胜解易成,不久,进为净土中人。中道问,兄生何处。宏道曰,我净愿虽深,情染未除,初生此少时,今居净土矣。终以戒缓,仅地居,不得与大士升虚空宝阁,尚需进修耳。幸宿生智慧猛利,又曾作西方论,赞叹如来不可思议度生之力,感得飞行自在,游诸刹土,诸佛说法,皆得往听,此实为胜。遂携中道上升,倏忽千万里。至一处,光耀无障蔽。琉璃为地,界以七宝树,皆栴檀吉祥,出众妙华,作异宝色。下为宝池,波扬无量自然妙声。池中众宝莲,叶五色光。池上隐隐危楼回带,阁道旁出。皆有无量乐器,演诸法音。宏道曰,汝所见者,净土地行众生依报也。过此,为法身大士住处,甚美妙,千万倍于此,神通亦千万倍于此,吾以慧力游其间,不得住也。过此,为十地等觉所居,吾不得而知。过此,为妙觉所居,唯佛与佛乃能知之。语罢,复至一处。无墙垣,有栏楯,光耀逾前。坐顷之,宏道曰,吾不图乐之至此极也。使吾生时,严持戒律,尚不止此。大都乘戒俱急,生品最高。次戒急,生最稳。若有乘无戒,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予所亲见者多矣。弟般若气分颇深,戒定力甚少。夫悟理不能生戒定,狂慧也。归五浊,趁强健,实悟实修,兼持净愿,勤行方便,怜悯一切,不久当相晤。一入他途,可怖可畏。如不能持戒,有龙树六斋法现存,遵而行之。杀戒尤急。寄语同学,未有日启鸾刀,口贪滋味,而能生此土者也。虽说法如云如雨,何益于事。我与汝空王劫时,世为兄弟,乃至六道,莫不皆然。幸我得善地,恐汝堕落,方便神力,摄汝至此。净秽相隔,不得久留。时宗道已卒,因问其生处。宏道曰,生处亦佳,汝后自知。忽陵空而逝。中道起步池上,忽若坠水,跃然而醒,自为记如此。初宗道有子曰登,年十三,病痞。将终,语宏道曰,死矣,叔父何以救我。宏道曰,汝但念佛,即得往生佛国,此五浊世,不足恋也。遂合掌,称阿弥陀佛,诸眷属同声助之。顷之,微笑云,见一莲华,色微红。俄而云,华渐大,色鲜明无与比者。俄而云,佛至,相好光明,充满一室。顷之,气促。宗道曰,汝但称佛字可也。登称佛数声,合掌而逝。(明史,西方合论,白苏斋集,珂雪斋外集,狯园。)
相关推荐
天台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史略天台宗学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该宗思想,虽肇于龙树,实则启蒙于北齐慧文。他从《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关于解释《大品》道种智、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之文..
三论宗
中国佛教宗派。隋吉藏创立。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此宗的学统,在印度是:龙树一提婆一罗睺罗一青目一须利耶苏摩一鸠摩罗什。在中国则是:鸠摩罗什一僧肇一僧朗一僧诠一法朗一吉藏。史略此宗初祖龙树。是释迦牟尼灭后第一个重要的大乘佛教学者。其《中论..
法相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史略创始人玄奘曾游学印度17年,回国后先后译出瑜伽学系的一本十支各论,并翻译了《成唯识论》,奠定了法相宗的理论基础..
律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史略相传释迦在世时,为约束僧众,制订了各种戒律。第一次佛教结集时,由优婆离诵出律藏。其后因佛教各派对戒律的理解不尽一致,所传戒..
净土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按近代印光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
禅宗
中国佛教宗派。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史略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学或修禅思想一直获得广泛的流传,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曾译出多种禅经,禅学成为相当重..
华严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史略此宗传承为杜顺一智俨一法藏一澄观一宗密。该宗推戴杜顺为初祖,而实际创始人为法藏。杜顺原名法顺。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西北)人,尝从因圣寺僧道珍学习禅法,后..
密宗
中国佛教宗派。亦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等。因该宗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故名。渊源印度最后一个时期的佛教中密教盛行,其教典总称为怛多罗。密教在教理上以大乘中观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为其理论前提,在实践上则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礼仪、本尊信..
后汉佛教
后汉佛教,是佛教流行于中国最早的一个阶段。佛教最初传入汉土,确实年代已难稽考。但古来佛教徒间流传着汉明求法、佛教初传的史话,同时也传说汉明之前佛教即已传入,两说各自发展。最后,汉明求法说颇为一般佛教徒所乐道,而汉明以前传来说也愈推愈远。现在分别述之如次:(1)汉明帝以前佛教传来说..
三国佛教
三国佛教,包括公元220265年间魏吴蜀三国时代的佛教。其中,魏继后汉,建都洛阳,一切文化都承后汉的余绪,所以魏代的佛教也可说是后汉佛教的延长。在这个时期,有天竺、安息、康居等国的沙门昙柯迦罗、昙谛、康僧铠等,先后来到洛阳,从事经典的翻译。魏明帝(227239年)曾大起浮屠(见《魏书.释老志..
西晋佛教
西晋佛教,是说从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到愍帝建兴四年(316)建都在洛阳,共五十一年间的佛教。在这个时期,著名的佛教学者竺法护、安法钦、彊梁娄至等人分别在敦煌、洛阳、天水、长安、嵩山、陈留、淮阳、相州、广州等地,或翻译经典,或弘传教义,或从事其他佛教活动,因此佛教比起前代来有了相当的..
东晋佛教
东晋佛教是从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到恭帝元熙二年(420)共一百零四年间的佛教。佛教在东晋时代形成南北区域。北方有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民族所建立的二赵、三秦、四燕、五凉及夏、成(成汉)等十六国。这些地区的统治者,多数为了利用佛教以巩固其统治而加以提倡,就中在后赵、前后秦、北凉均盛..
南朝佛教
南朝佛教,包括从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到陈后主祯明二年(588)中国南北分裂时期,在南方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佛教。南朝各代对于佛教的态度,大略与东晋相同,统治阶级及一般文人学士也大都崇信佛教。宋诸帝中,文帝(424 453)最重视佛教。他听到侍中何尚之等告以佛化有助于政教之说,即致意佛..
北朝佛教
北朝佛教,是包括从北魏明元帝泰常年(420,即晋亡之年)到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中国南北分裂时期,中国北部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诸代的佛教。北魏拓跋氏从道武帝(396409)和晋室通聘后,即信奉佛教。道武帝本人好黄老,览佛经。见沙门,都加敬礼,并利用佛教以收揽人心。继而任赵郡沙门法果为..
隋代佛教
隋代佛教,是从隋文帝开皇元年( 581 )到恭帝义宁二年(618 )中国隋王朝一代三十七年间的佛教。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的大成时期。隋代虽然立国不久,但在政治上统一了南北两朝,各种文化也出现了综合的新形式,佛教也综合南北体系,而有新的教学、宗派建立,形成了划一时期的特色。隋文帝(581 604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是指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到哀帝天祐四年(907 )二百八十九年间李唐一代的佛教而言。唐代接着隋代之后,很重视对于佛教的整顿和利用。高祖武德二年(619),就在京师聚集高僧,立十大德,管理一般僧尼。九年(626),因为太史令傅奕的一再疏请,终于命令沙汰佛道二教,只许每州留寺观各一..
五代佛教
五代佛教是叙述从公元907 959 五十余年间,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佛教。这时中国又南北分裂,北方是五代更迭,南方则先有前蜀、吴、吴越、闽、南汉,继有荆南(又称南平)、楚、后蜀、南唐诸国(通常连同北方在后周时割据独立的北汉、合称十国)。北方兵革时兴,社会秩序受到严..
宋代佛教
宋代佛教是叙述从宋太祖建隆元年到卫王祥兴二年(9601279)三百二十年间赵宋一代的佛教。宋代政权建立之后,一反前代后周的政策,给佛教以适当保护来加强国内统治的力量。建隆元年,先度童行八千人,停止了寺院的废毁。继而又派遣沙门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去印度求法,使内官张从信往益州(今成都)雕刻..
辽代佛教
辽代佛教是公元9161125年间契丹族统治着中国北部地区建立耶律王朝时代的佛教(耶律王朝初号契丹,于公元947年改号辽,后曾一度复号契丹)。契丹族原无佛教信仰,唐末,契丹族中一个部落主耶律阿保机统一邻部,扩大经略,即有意吸收内地文化,以收揽汉人。据说唐天复二年(902),辽太祖始置龙化州(西..
金代佛教
金代佛教是指公元11151234年间女真族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建立完颜王朝时代的佛教。女真族在开国以前,就已有了佛教信仰的流行,这是从它邻境奉行佛教的高丽、渤海等国传入的。迨建国后,它以武力灭辽,又继承了辽代社会盛行佛教的风习。其后南进,占领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攻略黄河流域以至淮水以北..
明代佛教
明代佛教是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至毅宗崇祯十七年(1644)前后二百七十六年间朱明一代的佛教。明代政权建立之初,有鉴于元代崇奉喇嘛教的流弊,转而支持汉地传统的佛教各宗派,因此喇嘛教在内地渐衰,而禅、净、律、天台、贤首诸宗逐渐恢复发展。太祖早年出身于僧侣,对于佛教有意加以整顿。洪武元..
清代佛教
清代佛教是从清顺治元年(1644)至宣统三年(1911)共二百六十八年间清朝一代的佛教。清朝对于佛教的政策几乎完全是继承明代的。首先在管理方面仿照明代僧官制度,在京设立僧录司,所有僧官都经礼部考选,吏部委任。各州府县僧官,则由各省布政司遴选,报送礼部受职。所有僧官的职别名称,都和明代无异..
安世高(约二世纪)
安世高,可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他本名清,是安息国的太子,博学多识,信仰佛教。当轮到即位的时候,他让位给叔父,出家修道。他精研阿毗昙,修习禅定,游化西域各地;于汉桓帝建和初年(147),辗转来到中国洛阳,不久即通晓华语。那时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已有相当时期,在宫廷内和社会上都有一些信徒..
支娄迦谶(约二世纪)
支娄迦谶简称支谶,是后汉桓帝末年(公元167年顷)从月支来到洛阳的译师。他通晓汉语,除了独自翻译而外,有时还和早来的竺朔佛(一称竺佛朔)合作。他译经的年代是在灵帝光和、中平年间(178189),比安世高稍迟,译籍基本上属于大乘,内容广泛;可见他的学问广博,思想细致,但他后来不知所终。支谶所译佛..
支谦(约三世纪)
支谦名越,号恭明。他的祖先是后汉灵帝时入中国籍的月支族后裔。他从小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精通汉文,后又兼学梵书,受业于同族学者支亮,通达大乘佛教理论。他对从前那些过分朴质以致隐晦义理的译本很不满意。汉献帝末年,洛阳一带发生兵乱,他随族人避乱南渡到东吴。在那里他得到从事翻译的机会,从..
朱士行(约三世纪)
朱士行是曹魏时代颖川地方人。少年出家,时当嘉年中(240253)昙柯迦罗传来《僧祇戒本》,并创行羯磨受戒。他依法成为比丘,与在他以前仅仅以离俗为僧的有别。从这一点上,后人也将他当作汉土真正沙门的第一人。他出家后,专心精研经典。当时最流行的译本是《道行般若》,他在洛阳便常常讲此经。但《道行..
竺法护(约三、四世纪间)
竺法护梵名达磨罗察(察,一作刹),是世居敦煌的月支侨民,原来以支为姓,八岁依竺高座出家,以后从师姓竺。他博学强记,刻苦践行,深感当时(曹魏末)佛教徒只重视寺庙图像,而忽略了西域大乘经典的传译,因此决心宏法,随师西游。他通晓西域各国三十六种语言文字,搜集到大量经典原本,回到长安。从晋武..
竺佛图澄(232—348)
竺佛图澄,西域人。本姓帛氏(以姓氏论,应是龟兹人)。九岁在乌苌国出家,清真务学,两度到罽宾学法。西域人都称他已经得道。晋怀帝永嘉四年 (310)来到洛阳,时年已七十九。他能诵经数十万言,善解文义,虽未读此土儒史,而与诸学士论辩疑滞,无能屈者。他知见超群、学识渊博并热忱讲导,有天竺、康居名..
道安(312,一说314—385)
道安,是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生于东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卒于孝武太元十年(385),年七十四(一说年七十二)。道安出生于常山扶柳县(今河北省冀县境)的一个读书人家里。由于世乱,早丧父母,从小就受外兄孔氏的抚养,七岁开始读书,到十五岁的时候,对于五经文义已经相当通达,就转而学习佛法。十八..
支遁(314—366)
支遁,是晋朝名僧,号道林,俗姓关,陈留人。亦说河东林虑人。约晋愍帝建兴二年(314),他出生在一个佛教徒的家庭里。幼年时期即流寓江南。在京城建康时,他同一些名士如王濛、殷融等有来往,并备受赏识。在余杭山隐居时,他研究《道行般若》等经典。二十五岁出家。其后他回到吴地建立了支山寺。后来他..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