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教判
在佛教中根据义理的浅深、说时的先后等方面,将后世所传的佛教各部分,加以剖析类别,以明说意之所在的叫做教判。教判起源于南北朝时代,到了隋唐还继续盛行。从有教判以来,就未得一致的见解。又由于诸家所见各异,遂生宗派之别,所以教判也是宗派成立的原因之一。在南北朝时代,南北判教著名的有十家..
无明支
【无明支】十二因缘的第一支。无明是迷昧、是不觉、是无所其明的意思。换句话说,明是智慧,无明就是没有智慧、是愚痴,也就是由烦恼而起的惑。《分别缘起经》曰:‘如是无明,隐覆真实,显现虚妄,以为形相。’若以现代观念诠释无明,可以说:明、是觉、是智慧。而无明是明之反,是不觉、无智慧,也就..
五浊增时
五浊逐渐增长的时期。在住劫中人寿由二万岁的时候开始,世界便渐渐浑浊而不净起来,随著时代的变化而越来越浑浊不净,尤其是在末法时代的今日,更是浑浊不堪,所以叫做五浊增时。
二种粗重
【二种粗重】 p0026瑜伽五十八卷十七页云:复次略有二种麁重。一、漏麁重,二、有漏麁重。漏麁重者:阿罗汉等,修道所断烦恼断时,皆悉永离。此谓有随眠者有识身中,不安隐性,无堪能性。有漏麁重者:随眠断时,从漏所生,漏所熏发,本所得性,不安隐性,苦依附性,与彼相似无堪能性,皆得微薄。又此有..
三苦建立
【三苦建立】 p0196显扬十五卷三页云:复何因缘,建立诸行,唯有三苦;不多不少?答曰:自相,自分别,不安隐,苦性。五十五,应知三苦之所摄。论曰:由苦自性,唯有三种。一、由自相故。谓苦苦性。二、由自分别故。谓坏苦性。若无分别;虽有变坏;已解脱者,苦不生故。三、由不安隐故。谓行苦性。烦恼..
五心缚
【五心缚】 p0257集异门论十二卷七页云:五心缚者:云何为五?具寿当知;如有一类,于身未离贪,未离欲,未离亲,未离爱,未离渴。彼由于身未离贪等故;便于炽然加行永断寂静证得上义,心不悟入,无净信,不安住,无胜解。若于炽然加行等,心不悟入;乃至无胜解;是名第一于身未离贪等心缚未降伏未永害..
一日经
又称顿写经。指于一日之内所书写之经典,或指一日之内书写经典之事而言。日本自平安朝时代中期起,历南北朝时代,书写一日经以超荐亡者之风气颇为盛行,尤以书写法华经为最。有于十数年间反覆书写一日经而写满千部(称为千部一日经)者,另有多人于一日之内写出一切经者。(参阅“顿写”5704) p26 ..
覆
覆者,于所作罪他正举时,癡之一分隐藏为体,悔不安住所依为业,法尔覆藏所作罪者心必忧悔,由此不得安隐而住。
嫉
嫉者,耽着利养不耐他荣,瞋之一分心妒为体,令心忧戚不安隐住为业。
瞋
瞋者,于诸有情苦及苦具心憎恚为体,不安隐住恶行所依为业,不安隐住者,谓心怀憎恚多住苦故。
恼
恼者,忿恨居先瞋之一分心戾为体,高暴粗言所依为业,生起非福为业,不安隐住为业,高暴粗言者,谓语现兇疏切人心腑。
四梦
一无明习气梦谓由无明烦恼。积习气分。覆蔽真如之性。无所最了。以致心神颠倒。形于梦想也。二善恶先征梦谓人凡有善恶吉凶之事。必先形于梦寐以为征验也。三四大偏增梦谓人由地水火风四大而成于身。若地大增。身则沉重。水大增。身则浮肿。火大增。身则壮热。风大增。身则急胀。四大不调。则身心不安。..
阿僧祇劫
华译为无央数劫。劫是计算时代的名词。
像法
正像末三时之一,像者相似,在佛入灭之后一千年为正法时代,其后一千年间所行之法,与正法相似而非正法,故名像法时代。
瞋
【瞋】 p1321显扬一卷六页云:瞋者:谓于有情,欲兴损害为体。或是俱生,或分别起。能障无瞋为业。如前乃至增长瞋恚为业。如经说:诸有瞋恚者,为瞋所伏蔽。二解 成唯识论六卷八页云:云何为瞋?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瞋,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谓瞋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不善性故。三解 ..
诸所有受皆悉是苦
【诸所有受皆悉是苦】 p1355瑜伽三十四卷十四页云:如是行者,于能随顺乐受诸行,及乐受中,由结缚行,趣入坏苦。于能随顺苦受诸行,及苦受中,由不可爱行,趣入苦苦。于能随顺不苦不乐受诸行,及不苦不乐受中,由不安隐行,趣入行苦。如是由结缚行,不可爱行,不安隐行,增上力故;于三受中,作如是说..

广钦老和尚关于“念佛、修行”之精要开示
广钦老和尚关于念佛、修行之精要开示一念佛也不是简单的,必得通身放下,内外各种纷扰,都要摒弃,一心清净称佛名号,然后才能相应。要能将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不要有一丝疑念,其他杂念自然消除,决定会证到一心不乱。如果你们信我的话,老实念佛,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甚至在..

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
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净慧长老我们提倡生活禅,所要强调的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这里的修行,当然不是仅仅局限于禅,也包括念佛、学教、观心,总之是指佛教修行的一切法门。因为一切法门都离不开禅定,所以我们特别强调了禅。《瑜伽师地论》上列举了种种禅,其中还有办事禅。..

念佛即是修行
念佛即是修行圆瑛法师大凡人之修行与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三业分别。若身行恶事,口说恶言,意起恶念,即是不修行。而念佛法门,能令众生三业清净,即是修行之法。今试验之:有一众生,闻此念佛法门,深信不疑,愿生净土,实行念佛。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字字从心生起,字字从口念出,字字从耳听入,念..

当下一念是修行的根本
憨山大师无明生死的根源就是当前的一念,就如同有人周游十方,尽了一辈子的力,说已经跋涉了千山万水,其实他没有离开过他的脚跟一步。所以说历劫妄想变化流转生死轮转,实际上没有离开过当下一念。如果能在平时的见闻觉知念头生起的地方用力看破,生妄念的地方不再生起,那么历劫的生死情根就会当下顿..

梦参老和尚:真正想要修行,就不要太贪睡
在世间修行的时候有三种:第一种是修定心,第二种是读诵,第三种是营福。这个修定的行者就是修行的人、行道的人。定,就是静虑、寂静。在修因的时候,就是修寂静、修静虑、修观,而后成就的时候,达到三摩地。三摩地,前面讲了很多;等持,翻寂静。修定行的人应该做些资粮的工作,修的时候,你才容易证..

细微处修行
细微处修行弘 恩古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此之谓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在一些细微处不注意,将来就会慢慢地养成懒散、放逸、怠惰、轻慢的心,将来想要提起正念用功,也提不起来了。为什么?养成了这种坏的习惯,就很难收摄了。这也就是古人说的防微杜渐的道理,所以,修行人一定要谨慎。禅..

以敬畏之心修行
以敬畏之心修行◎ 信 愿人在天地之间,能生存下来,一定要有敬畏之心。如果人有敬畏之心,这世界的灾难,以及个人的疾病,就会少很多。说到敬畏,不仅对可见的敬畏,不可见的,也要敬畏。比如一切圣贤、教主、乃至山神土地都需要有敬畏之心。南怀瑾讲过一个故事,当时他的老师袁焕仙,走路遇到了狐仙庙..

宣化上人:你要是修行这就是大孝将父亲母亲都超度了
我们众生都应该孝顺父母的,不孝顺父母的人,那就有罪了;有的人甚至把父母杀了,这更是有罪的。为什么人要讲孝顺呢?孝顺是人的根本 ;人要是不孝顺父母,就是把根本忘了。“父兮生我,母兮养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亲生我,母亲养育我,这种的恩好像昊天,昊天 就是比天都高。昊天罔极──没有..

宣化上人:你证得这个果位比说食数宝好得多
刚才各位皈依十方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无尽佛法僧三宝。信佛的人,必须念兹在兹,时刻莫忘三宝的慈悲喜舍,要抱着感恩想,要抱着难遭遇想。佛法是百千万劫也不容易遇着的,我们今生遇着了,若不努力,也就等于一个读书的学生,不好好读书,天天逃学,跑到外面去游玩,光阴都空过了。所以,时时刻刻..

达真堪布:最危险的梦
达真堪布:最危险的梦魔王波旬有几个手下,叫做贪嗔痴慢疑。魔王波旬在背后指使,来控制、利用我们,让我们做这做那。贪心、嗔恨心、嫉妒心一上来,再不愿意做的事情也得做。贪心一上来,就迷了;嗔恨心一上来,就骂人了,甚至打人了;嫉妒心一上来,就不高兴了,甚至诽谤了;傲慢心一上来,又开始瞧不起..

修行中自在排在第一
修行中自在排在第一◎ 大 愿《证道歌》上法身觉了无一物你要看清楚,当我们的心安在生命本然纯净状态的时候,这个是法身觉了。《证道歌》这四句话就是启示我们:修行首先要法身觉了,也就是觉悟到生命就是价值。今天我们大家听这么久,哪怕你什么都没有学会,你就真正地相信,真正地深信生命就是价值,..

修行人的日子
对待过去:报冤行如果在生活里遭遇困惑、困顿、困厄或不幸,就这样想:我从过去很长时间以来,丢弃真实,随同虚假,跟随着各种幻象起起伏伏,制造过很多冤情,做过很多糊涂事,造成了许多隐藏的、潜在的违害;现在虽然没有犯错,但都是我过去无数事上种下的恶因现在果实成熟了,不是老天爷,也不是他人..

真修行须受得勤劳甘得淡薄
◎ 明 本要做本色真正道流,直须受得勤劳,甘得淡薄,耐得岁寒,守得贫苦,当得重务,忘得名利,弃得恩爱,持得戒律,做得工夫,了得生死,参得禅道,会得佛法。这许多事业一肩荷负了当,更要尔不见彼短,不务己长,不逞见闻,不眩声色,十二时合取两片口皮,树立万年一念之志愿,常存正念,守护身心,..

修行必以般若为本
◎ 憨 山 佛祖出世,说般若之法,教人修行,必以般若为本。般若梵语,华言智慧,以此智慧,乃吾人本有之佛性。又云自心,又云自性,此体本来无染,故曰清净。本来不昧,故曰光明。本来广大包容,故曰虚空。本来无妄,故曰一真。本来不动不变,故曰真如,又曰如如。本来圆满无所不照,故曰圆觉。本来寂..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