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的人,
虽然睡在地上,如处在天堂一样;
不知足的人,
即使身在天堂,也像处于地狱一般。
人生,心灵富有最重要,
若囿于物质欲望,
即使拥有再多,也会觉得不够,
这就是贫穷;
反之,物质生活清贫,
并不影响心灵的充实,
知足而能自在付出,就是真正的富有。
知足的人,
虽然睡在地上,如处在天堂一样;
不知足的人,
即使身在天堂,也像处于地狱一般。
人生,心灵富有最重要,
若囿于物质欲望,
即使拥有再多,也会觉得不够,
这就是贫穷;
反之,物质生活清贫,
并不影响心灵的充实,
知足而能自在付出,就是真正的富有。
亦名:不受非时饮食十利、持非时食戒十利资持记·释头陀篇:“食后不受非时饮食有十利:一、不多食,二、不满食,三、不贪美味,四、少所求欲,五、少妨患,六、少疾病,七、易满,八、易养,九、知足,十、禅诵身不疲极。”(事钞记卷三六·二五·五)(请参阅‘非时食戒制意’六五三上)..
亦名:使非亲织戒制意、自乞缕使非亲织戒制意戒本疏·三十舍堕法:“(舍堕)第二十三,使非亲织戒。然三衣已具,且得资身,今乃自乞缕线,用凭织作。长贪损行,殊乖知足;既恼患他,又招讥谤;障道之甚,故须圣制。多云,三义故制:一、为除恶法故,二、为止诽谤故,三、为成四圣种故。”(戒疏记卷一..
中阿含经云大人八念,阿那律陀在枝提瘦水渚林中,宴坐思惟,心作是念:道从无欲,非有欲得,乃至道从智慧,非愚痴得。于是世尊以他心智,知彼心中所念,即现其前,为说大人八念也。一、道从无欲,非有欲得 谓比丘修道,当于一切尘境,不生希欲之心,虽自得无欲,而不令他知,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
佛遗教经论八大人觉:觉即觉悟,谓此八法,乃是菩萨缘觉声闻大力量人之所觉悟,故名八大人觉。一、少欲觉 谓人寡欲,乃得心安。是则卧觉一榻之宽,覆觉一衾之温,食觉一餐之饱,处觉容膝之适,心无过想,是名少欲觉。二、知足觉 谓人虽贫乏,常知止足。是则虽服粗弊,而有狐貉之温。虽食藜糗,而有膏粱..
(名数)比丘应成就十一法。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脱,五解脱见慧,已上五者即五根也。六根寂,六根之寂静也。七知足,八修法,九知方使。十分别义。十一不着利。
亦名:劝增衣价戒开缘含注戒本·三十舍堕法:“不犯者,先受自恣请而往,求索知足,于求中减少作;从亲里求;从出家人求;或为他求;他为己求;若不求自得者。”(含注戒本卷上·二五·一○)行事钞·随戒释相篇:“律不犯中,先受自恣请而往求,知足,于求中减少作;若从亲里求;出家人求;己为他;他..
亦名:四圣种依知足立子题:知足立圣种羯磨疏·诸戒受法篇:“问:‘为知足立种,为少欲耶?’答:‘杂心云,知足现在境起,故立圣种;少欲未来处起。故知现在不取一钱难;未来舍轮王易也。即涅槃云,于未得财,不生贪故,云知足也。’”济缘记释云:“知足现境起,对有不贪故;少欲未来起,对无不求故..
子题:粪扫衣知足、树下安坐、乞食、服陈药、四圣行、四圣种羯磨疏·诸戒受法篇:“立四意者,依法虽四,位分为二。谓内外两资以明知足。(一、外资)初就外资立二依者,有待之形,假资方立;无衣障形,四大交损,何能修道?是以前明粪衣知足以障形苦。修道假处,故须第二树下安坐。(二、内资)上虽外..
指比丘所应成就之十一法。即:(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脱,(五)解脱见慧,以上为五分法身。(六)根寂,即六根寂静。(七)知足,(八)修法,(九)知方使,(十)分别义,(十一)不着利。 p323
无分别者略有三种,一知足无分别,二无颠倒无分别,三无戏论无分别,如此三种异生声闻菩萨如次第应知。由诸异生随于一无常等法性,究竟思已便生喜足,谓是事必然更无异望,是名知足无分别。尔时一切寻思分别皆止息故,由诸声闻于诸蕴中为对治常等颠倒故,如理观察唯有色等法时,便得出世间智通达无我性..
【兜率陀】此云妙足。新云睹史陀,此云知足。西域记云:睹史多,旧曰兜率陀。兜术陀,讹也。于五欲知止足故。佛地论:名憙足,谓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憙足故。
[出中阿含经]阿那律陀在枝提瘦水渚林中。宴坐思惟。心作是念。道从无欲。非有欲得。乃至道从智慧。非愚痴得。于是世尊以他心智。知彼心中所念。而现其前。为说大人八念也。(梵语阿那律陀。华言无灭。佛之弟子。)一道从无欲非有欲得谓比丘修道。当于一切尘境。不生希欲之心。虽自得无欲。而不令他知。此..
[出佛遗教经论]觉即觉悟。谓此八法。乃是菩萨缘觉声闻大力量人之所觉悟。故名八大人觉。(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一少欲觉谓人寡欲。乃得心安。是则卧觉一榻之宽。覆觉一衾之温。食觉一餐之饱。处觉容膝之适。心无过想。是名少欲觉。二知足觉谓人虽贫乏。常知止足。是则虽服粗弊。而有狐..
兜率天的译名,这里的天人,于五欲境的享受,知道到此为止,和感到满足,故名。
(名数)一、为摄受诸有情。二、为次第乞食。三、为不疲倦。四、为知足。五、为分布。六、为不耽嗜。七、为知量。八、为圆满善品。九、为使善根现前。十、为离我执。见宝雨经八。
亦名:减六年作三衣戒制意子题:沙门出俗知足为先戒本疏·三十舍堕法:“(舍堕)第十四,减六年作三衣戒。所以制者,沙门出俗,知足为先。既有旧衣,即堪长道。方复恣情广畜多积;长贪坏道,勿过于此。俗士尚云积而能散,安而能迁;况复高世,何迷至此?必欲造新,不可任意;制限六年,方开更造。而有..
亦名:对施兴治篇子题:施虽无厌受应知足、规绳、时资、道缘、时缘、深网、发足、泥涂行事钞·对施兴治篇:“对施兴治篇第二十。(一、叙总意)(一、叙施受二法)夫福出净田,道起少欲。为福之家,唯重唯多;受施之者,唯少唯节。多供无厌,是为福之法;少受限量,信行者之仪。律云,檀越虽施无厌,而..
戒本疏·三十舍堕法:“六缘成犯:一、比丘失夺三衣。二、非亲居士。三、为失夺故施,若非随受不犯。四、知为失夺故受。五、过知足,谓失一受一之类,是过限也。……六、领受。便犯。”(戒疏记卷一一·四七·一)..
亦名:知足受衣子题:在家人知足、出家人知足含注戒本·三十舍堕法:“若三衣都失,彼(比丘)应知足受衣。知足有二种:在家人知足者,随白衣所与衣受之;出家人知足者,三衣也。”(含注戒本卷上·二四·一五)戒本疏·三十舍堕法:“知足者,谓失三受二也。注明道俗知足,释成两相。在家知足,不可自..
亦名:知足受衣资持记·释释相篇:“失三受二,是为知足;失三受三,故名过分。”(事钞记卷二○·四一·一)
含注戒本·三十舍堕法:“不犯者,若知足取衣,若减知足取,若多与衣,若细薄不牢,若二三重作,有余如上语知,不犯。”(含注戒本卷上·二五·一)
【不息修习】 p0325杂集论十卷二页云:不息修习者:谓为对治得少善法生知足喜随烦恼。由得少善生知足喜故;止息所余胜进善品。
当你的彩票中了奖,当你的古董升了值,当你顺利地考上大学又考上研究生,当你成为单位里最年轻的中层不要让自己飘起来,不要轻易地以为自己的运气和实力多么好,要知道,这只是你人生里本来可以发生的美好事情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你并没有得到。生活并不完全是你看到的样子,很多大事情你经历了却并..
随缘是随顺当前的环境,但决非随便行事,苟且偷安。做人不但要有随缘的性格,更要秉持不变的操守,能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是自利利他的良方。
世上只有低贱的人,没有低贱的工作。人的价值在于他本身,而不在于他从事的工作。无论什么工作,都能把一个人的心态、个性、气质、修养、才能透露无遗。是金子还是石块,都能通过工作体现出来。只要安心工作,展示出让人珍视的价值,自然会受到珍视。..
承认人言是生存的一种必然,别人说你,恰恰说明他关注你,在乎你。当别人对着你的背影指指点点的时候,说明别人正站在你的身后。所以,当听到那些比雪花还纷乱的人言时,你应该高兴,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土堆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有时候,还要向小草学习,风愈是肆虐疯狂,小草愈..
生命本该充满了感动。如果你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努力为别人付出,你就会发现,有那么多人也和你走着一样的路,一样用心去爱着这个世界,你就会觉得自己并不孤独,全世界哪里都有你的弟兄,哪一个都值得你感动。..
我们包容别人的时候,我们反而能得真正的快乐。当我们自己的心窗纤尘不染时,理智的阳光就会驱散心头的晦暗,只要我们愿意朝向阳光,阴影自然就落在身后。幸福美满的人生要靠自己来经营,心灵就像一个储蓄罐,收藏美好,便拥有快乐;积攒不满,则带来不幸。..
如果没有赞扬和鼓励,任何人都会丧失自信。我们大家都有一种双重需要,即被别人称赞和去称赞别人。如同艺术家在把美带给别人时感到愉快一样,任何掌握了赞扬艺术的人都会发现,赞扬不仅给听者,也给自己带来极大的愉快。它给平凡的生活带来了温暖和快乐,把世界的喧闹声变成了音乐。人人都有值得称道的..
热闹往往是短暂的,所以我们绝对不能陶醉在热闹和繁华里。热闹过后,还必须把身心回到平静而简单的生活中,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回到简单。单纯而自然的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因为简单的思想和生活,最需要的是知足,不知足的人永远不可能有简单的心境。我们其实很平凡,但是,就是那么多平凡的人生造..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