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师尊早在五十年代在《觉讯月刊》发表的文章,由王中居士在北大图书馆查到《觉讯月刊》收于《民国佛教期刊集成》及其《补编》中,并由李芹居士发来扫描件。《学佛是怎么一回事》、《怎样实践佛法》两篇因已印行单行本,并流传海内外,后收入师尊文集《般若花》中,故未收入。今整理出的以下这六篇文章是师尊在《觉讯月刊》发表的旧作,由于整理者水平有限,错漏之处难免,祈同仁指正。
后学弟子许洪亮恭录于2009年12月初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师尊早在五十年代在《觉讯月刊》发表的文章,由王中居士在北大图书馆查到《觉讯月刊》收于《民国佛教期刊集成》及其《补编》中,并由李芹居士发来扫描件。《学佛是怎么一回事》、《怎样实践佛法》两篇因已印行单行本,并流传海内外,后收入师尊文集《般若花》中,故未收入。今整理出的以下这六篇文章是师尊在《觉讯月刊》发表的旧作,由于整理者水平有限,错漏之处难免,祈同仁指正。
后学弟子许洪亮恭录于2009年12月初
【一分常论】为古代印度外道所执的六十二见之一;属于计执前际而起的常见。此类外道共有四种,故又称四种一分常论。彼等系于前生、后生,或色心之一半而起常见者,故称一分常论。即:一、谓外道得宿住通,能观前世,而以为诸趣皆由梵天之意所化;如是,不见大梵天之始终,故以为大梵天为‘常’,而我及..
【七十五法】此为小乘俱舍宗对一切法的分类。俱舍宗认为:一切事象可分七十五种,归之为五大类,即:第一类,色法十一种:一、眼根,二、耳根,三、鼻根,四、舌根,五、身根,六、色境,七、声境、八、香境,九、味境,十、触境,十一、无表色。其中前五者能发识取境,故称五根;次五者为五根所缘之境..
【八识六义】慈恩大师窥基,在《百法明门论解》一书中,解释此含摄八识的心法,有曰:‘心法者,总有六义:’这六义的要点是:一、集起名心:谓此心收集、储藏诸法种子,并于因缘具足时生起现行。换言之,集起之心,指的是第八阿赖耶识而言。积集名心,指前七转识,它能熏习积集的诸法种子;又有一说,..
【八识缘境】八识缘境,各不相同,其所缘之情形如下:一、眼、耳、鼻、舌、身五识,所缘的是色、声、香、味、触五境。二、第六识缘一切法境。三、第七识缘第八识的见分,恒审思量,执为自我。第八识缘根身、器界、种子。故第八识只缘色法,不缘心法。..
wuwei baifa瑜伽行派对宇宙万有各种现象的分类法,包括心法八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心不相应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种,合计共百种,故称五位百法。1、心法。分八识,即眼识(视觉)、耳识(听觉)、鼻识(嗅觉)、舌识(味觉)、身识(触觉)、意识(统一各种心理作用的意识)、末那识(思..
为印度古代外道所执六十二见之一;属于计执前际而起之常见。此类外道共有四种,故又称四种一分常论、四一分常论。彼等系于前生、后生,或色心之一半而起常见者,故称一分常论。即:(一)谓外道得宿住通,能观前世,而以为诸趣皆由梵天之意所化;如是,不见大梵天之始终,故以为大梵天为“常”,而我及世..
[出析玄记]一自相别相即相状。谓如身是身自相。于此身中有能造所造根尘各别故。如受是受自相。于此受中有苦乐受不苦不乐受等各别故。如心是心自相。于此心中有眼等六识各别故。如法是法自相。于此法中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不同故。又如观身以不净为自相。观受以苦为自相。观心以无常为自相。观法以无我为..
[出起信论]论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诸法。盖真如门。是染净通相。通相之外。无别染净。故得总摄一切诸法。生灭门。是染净别相。别相之中。无所不该。故亦总摄一切诸法。此二门所以分也。一心真如门谓心性不生不灭。非染非净。毕竟平等。无有变异。惟是一心。故名心真如门。二心生灭门谓不..
前叙六因四缘,辨因缘生法。兹叙十二支,辨缘起次第。十二支者,旧译作十二因缘,新作十二缘起,是众生涉三世而轮回于六道次第之缘起也。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处、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一、无明 为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二、行 依过去世之烦恼,所作善恶之行业..
资粮位者,资,资助,粮,粮食也。人远行必假粮食而资助,则欲证果者,必以善根功德为资粮,以资助自身也。位有三,亦称三贤位。初,五停心观 一、多贪众生不净观四、多痴众生因缘观 二、多嗔众生慈悲观五、多障众生念佛观 三、多散众生数息观二、别相念观 与前文四念处同。 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
究竟体性,一切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为大乘之人所谛信。言三无差别者,谓心佛众生,虽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来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一、心无差别 谓一念心体,凡圣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诸佛众生,性原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游心法界如..
大乘百法明门论云: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一、眼识 依于眼根,了别色尘,名为眼识。二、耳识 依于耳根,了别声尘,名为耳识。三、鼻识 依于鼻根,了别香臭,名为鼻识。四、舌识 依于舌根,了别滋味,名为舌识。五、身识 依于身..
一切诸法,可以七十五法括之。立七十五法者,以一切诸法,不外有为无为二种。有为法者,略分四种:一者色法,二者心法,三者心所法,四者不相应行法。第一色法,有十一种。一者五根,二者五境,三者无表色。一、五根者。 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二、五境者。 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如..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
【三有为】指三种有为法。又作三有为相、三相。即:一、色法,乃质碍之法,小乘俱舍宗指为五根、五境、无表色之十一法;大乘法相宗指为五根、五境、法处所摄色之十一法。二、心法,乃虑知之法,小乘俱舍宗指为一心王及四十六心所;大乘唯识宗指八心王及五十一心所。三、非色非心法,异于色、心二法,小..
有为诸法,从因缘生。如幻假有,谓色法及诸种子,依二缘生。心法依四缘生。所谓四缘者: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也。一、因缘 谓有为法亲辨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 一、种子 谓本识中善染无记,诸界地有漏无漏、色非色、报非报等功能差别,能引次后自类功能,及起同时自类果..
法界次第云:羼提秦言忍辱,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二者法忍。 云何名生忍?生忍有二种:一、于恭敬供养中,能忍不着不生憍逸。二、于嗔骂打害中,能忍不生嗔恨怨恼。是为生忍。 法忍有二种:一者、非心法 谓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二者、心法 谓嗔、恚..
【大乘五蕴论】印度世亲论师造,唐代玄奘三藏译,全一卷。本书著重于阐明大乘五蕴法,并兼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为唯识宗瑜伽十支论中的粗释体义支。小乘萨婆多部将诸法分为五位七十五法,而以五蕴总摄其中七十二有为法。对此,大乘则分为五位百法,其中之九十四有为法总摄于五蕴,即:色蕴有五根、五..
【五法事理唯识】五法指心王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谓心、心所等事理之五法皆为唯识。这是大乘唯识家的说法。其中,心法为识的自相,心所法为与八识心王相应而起者,色法为心法与心所法所变现者,不相应法为心王法、心所法、色法等之分位而假立者,无为法则为识之实性。..
【六根】根为生长之意,如草木之根不仅具有增长,且可衍生枝干、花叶果实等。佛教用语中的根,含有器官能力的意思。如人类之眼、耳、鼻、舌、身等。六根指六种感觉器官,为十二处的内六处。即眼根,为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耳根,为听觉器官与视觉能力。鼻根,为嗅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为味觉器官及其..
【心法】宇宙间一切法,基本上可分为色法、心法二大类。有缘虑作用者为心法,无缘虑作用而有质碍作用者为色法。此处所称的心法,是五位百法中第一位法的‘心法’,心法有八,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故又名‘心王法’,或‘八识心王’。..
【心法六义】唐代慈恩寺窥基大师,在《百法明门论解》中,解释此含摄八识的心法曰:‘心法者,总有六义。’六义为:一、集起名心:谓此心收集、储藏诸法种子,并于因缘具足时生起现行。集起之心,指的是第八阿赖耶识而言。二、积集名心:积集之心,指前七识,它能熏习积集的诸法种子;又有一说,集起之..
【心数】即心所异名,为心所的旧译。以此心法,其法数多,故曰心数。
【引自果】种子六义的第一义。种子不是一因生众果,而是各各引生自果。即是色法种子仍生色法之果,心法种子仍生心法之果,此一法则不能混乱。这是简别于外道的一因可生众果,及小乘有部主张色心互为因果。..
【色法】为‘心法’的对称,一切诸法,分为蕴、处、界三科,而以五蕴为基础。五蕴再加以归纳,只是色、心二法。所谓色法,广义言之,是物质存在的总称,泛指有质碍性之物,即占有一定空间,具有自他互相障碍,及会变坏之性质者。如果以‘五位百法’为一切万法分类,则可分为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
【行蕴】为五蕴之一。行是迁流、造作的意思蕴为聚集、类别的意思,《大乘五蕴论》曰:‘云何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意思是说,在五十一种心所有法中,除去受、想二种外的四十九个心所,再加上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此七十三法,全包括在行蕴的范围中。行者、思心所的别名。思即五遍..
【相分】心法四分之一,即自心体上变现出为见分所缘的境相。此在唯识学上、摄尽一切所谓客观的现象。心识是能缘虑之法,心识生起时,识体变现出相、见二分,见分是能缘虑的作用,相分是所缘虑的境相。唯识宗立论,以为宇宙万法,皆内识之所变现,故所谓相分,是第八识的色法种子——所谓相分色所变现的..
【等无间缘】唯识宗所立四缘之一,又作次第缘。指由前念之心法开路、避让而引生后念心法的作用。等,同等之义。前念与后念的心与心所之数,虽有增减,而各自之体用同等一样,并无一法而二体并起者。前念、后念各为一而相等者,即称为等;前后二念之间,念念生灭,刹那不停,无有间隔,称为无间。无间缘..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