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宣律师
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
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
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
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
--道宣律师(中国律宗的开山祖师)
道宣律师
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
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
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
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
--道宣律师(中国律宗的开山祖师)
世间之义,概要言之,迁流虚伪,不常不实。而凡夫处此不常不实之世间,有种种妄惑业染苦报等无量迷着之相状,是为世间相。
凡夫一切心境,无非由妄惑而起,所以妄惑为因也。妄为虚妄,惑为迷惑。由心虚妄,对境迷惑,则能颠倒事理,是为妄惑。因谓原因,此之妄惑,乃为六趣作业受报之根原也。凡根尘识等,境受想等,无非凡夫虚妄迷惑心之所成就。六趣妄惑,大要可知。..
凡夫只认现境,不了自心。依于六根,接于六尘,而生六识。所谓六根者,先言根义,次言其六。所言根者,能生之义。以能对境生识,故谓之根。言六根者:一、眼 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而生眼识,故谓眼根。二、耳 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而生耳识,故谓耳根。三、鼻 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而生鼻识,故谓鼻根..
凡夫心行,虽千差万别,溯其本根,不外一爱二见。有情业力,虽千差万别,究其实际,不外一恶二善三定。众生种类,虽千差万别,区其大别,不外一欲二色三无色。
【一分家】指安慧所立的心识一分说。谓心识生起认识作用时,唯起于自证分(自体分)。能认识作用的见分,被认识对境的相分,都是情有理无的遍计所执之法,属于无体之法,此乃凡夫无始以来执著我、法的熏习力,而生出类似于能缘、所缘之识体。安慧的一分说,古来即难解,其说虽不是正义,然可说是护法四..
【二我见】人我、法我,称为二我;此二种妄见,称二我见。一切凡夫不悟人身乃五蕴假和合,强立主宰,计我为人,即执人有常一我体之恶见,称为人我见。;二乘之人,不了悟诸法之空性,计一切法各有体性。虽得人无我智,犹自怖畏生死,妄取涅槃之法,于法取见,称为法我见。..
【二根】唯识家所指的二根,为五根身的胜义根与扶尘根。胜义根为五根之本体,为四大种所造的净色法,非凡夫二乘之所见,非现量所得,然有发识取境的作用。扶尘根又称浮根尘,乃外形可见的眼等五根。此根唯为正根之依处,虚假不实,无发识取境之用。此外,又有利钝二根。利根又作上根,谓根性锐利,速证..
【二惑】即见惑与思惑。见惑的见,是推度的意思,即以邪见推度而起之迷情,我见边见等是。思惑,新译为修惑,为凡夫之思念,对于事物而起之惑,贪、嗔、痴等烦恼是。此又称理惑与事惑。见惑是迷于理之惑,修惑是迷于事之惑。..
【八忍八智】此指于‘见道’审观四谛,而生无漏之忍、智,各有八种。亦即见道之十六心。此又作八忍八观。所谓八忍,就是前四者忍可印证欲界之四谛,即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等四法忍;后四者忍可印证色界、无色界之四谛,即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等四类忍。以此八忍正断三界之见惑,..
(术语)三智之一。言能以一种之智,知一切诸佛之道法,又能知一切众生之因种也。
一未度者令度 二未解者令解 三未安者令安 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次十二因缘。而辩四弘誓愿者。上二卷所出法门。或是凡夫共法。或与二乘同有。并未明菩萨诸佛不共之道。故今此一卷。略出二十科法门。皆是别明菩萨所行。诸佛证法。故从弘誓而辩也。所以凡夫二乘法中。虽有慈悲。而并无弘誓之德者。若凡夫人..
一身无失 二口无失 三念无失 四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 六无不知已舍 七欲无减 八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 十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次四无所畏而辩十八不共法者..
一数 二随 三止 四观 五还 六净次四空定而辨六妙门者。前来所明禅定。虽复深远。而并是世间旧法。从初至后。厌下攀上。地地之中。都未有观慧照了出世方便。故凡夫外道。修得此十二门禅。不能发真悟道。是以生死无绝。意在此也。今之六法。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察。能发真明。出离生死。岂同上也..
Changlewojing佛教术语。其义有二:1、四颠倒:佛教认为,世间是生死法,一切有为法(有生、住、变异和消失的事物),都是由众多因缘条件而生灭变化的,它的本性皆是无常、苦、无我和不净,但凡夫不明此理,相反地认为是常、乐、我、净,颠倒妄执,因称之为四颠倒。《俱舍论》卷十九称:应知颠倒总有四..
sisheng-liufan佛教术语。将佛和众生分为十大类,或称十界。其中四类是圣者,六类为凡夫,故称四圣六凡。四圣 超出欲、色、无色三界,脱离生死轮回,已得解脱的四种圣者。1、佛。佛陀的简称,意为觉者,有自觉(自己已经觉悟)、觉他(能令他人觉悟)、觉行圆满(自己的觉悟达到了究竟圆满)三种含义。..
Dazhidulun佛教论书。简称《智度论》、《智论》、《大论》、《释论》,亦译《摩诃般若释论》。为论释《大品般若经》之作。传说古印度龙树著,后秦鸠摩罗什译。100卷。卷首所载僧叡之序称:是以马鸣起于正法之余,龙树生于像法之末,正余易弘,故直振其遗风,莹拂而已。像末多端,故乃寄迹凡夫,示悟物..
亦名:不揲坐具作新戒制意、不贴坐具戒制意戒本疏·三十舍堕法:“(舍堕)第十五不揲坐具作新戒者,先有坐具,且得障身受用便足。今辄嫌故,更复造新,虚损信施,作无用之费,长贪妨业。是以制揲,欲制贪情,为长道法,兼有受用资身之益。今反造新不揲,违损教行故制。”(戒疏记卷一一·七三·一八)..
子题:邪心中语、慢心中语、名字语行事钞·受戒缘集篇:“智论云,凡夫始学,邪心中语;那含果人,慢心中语;罗汉果者,名字语也。如此自知心之分齐,得佛净戒亦有分齐。故文云,佛子亦如是,勤求禁戒本等。”资持记释云:“智论下,引证。彼明世界语言有三:一、邪,二、慢,三、名字。是中二种不净,..
指安慧所立心识之一分说。谓起认识作用时,唯起于自证分(自体分);见分(能认识之能缘作用)、相分(被认识之所缘对境)等二分,情有理无,为遍计所执,属无体之法,此乃凡夫无始以来执着我、法之熏习力,而生出类似于能缘、所缘之识体。安慧之一分说,古来即难解,其说虽非正义,然可谓护法学之前驱..
泛指一切迷界。包括有碍之一切众生,或构成障碍之一切事物。如凡夫有见、思二惑等烦恼障,二乘人有障于真如理法之所知障,地前菩萨有不知恒沙法门而妨碍济度众生力用之尘沙惑,地上菩萨则有障于中道实相妙理之无明惑。以上所述皆因未证佛地,尚有迷惑,故称一切有碍。赞阿弥陀佛偈(大四七·四二一上)..
[出楞伽经]种即能生之种。性即数习之性。非理性之性也。一圣种性谓声闻观五阴苦空。厌恶生死。忻求涅槃。则成声闻种性。缘觉观五阴缘起。修远离行。则成缘觉种性。佛即觉了五阴等法。本来空寂。无生无灭。三惑俱遣。众德悉备。则成佛种性。经中不言菩萨种性者。菩萨所修之行。即成佛之种性。故不言也。..
[出起信论]一人我见谓凡夫之人。于五阴身。强立主宰。计我为人。作此妄见。故名人我见。(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二法我见谓二乘之人。计一切法各有体性。虽得人无我智。犹自怖畏生死。妄取涅槃之法。于法起见。故名法我见。(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出楞伽经]无即空也。人法之中。本无有我。但凡夫不了。于无我中。计我极盛。所谓我身。我名。我衣物。我田宅。我行。我住。坐卧语言。不离于我。乃至我能布施持戒等。因此颠倒。备起一切烦恼生死行业。声闻之人。修四真谛。即了人法本空。我亦无有。故名二无我。(四真谛者。即苦集灭道也。)一人无我谓..
[出法藏般若心经略疏]一人空人空即我空也。亦曰生空。谓凡夫妄计五蕴是我。强立生主宰。引生烦恼。造种种业。佛为破此计。故说五蕴无我。二乘悟之。入无我理。是名人空。(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二法空谓二乘之人。未达法空之理。犹计五蕴之法实有。佛为..
无我 小乘破一切凡夫之大惑,是曰无我。无我又曰非我,我者常一之体,有主宰之用者之谓。于人身有此执,曰人我。人我又分为二,于自己有此执,曰自我。于他有此执,曰他我。然人身为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则人我自我他我之无,自无待言,是毕竟无我也,是为究竟之真理。无我之义,甚深甚微,兹..
声闻乘法,不出四谛。四谛又名四圣谛、四真谛,为圣者所见之真理也。一苦谛、二集谛、三灭谛、四道谛。谛者真实不虚之义,谓真实之道理不虚妄也。如俗事虚妄之道理名俗谛,涅槃寂灭之道理名真谛。见此谛理者曰圣者,不然曰凡夫。苦谛者,三界六趣之苦报也,是迷之果也。集谛者,贪嗔等之烦恼,及善恶之..
法界次第云:五根,谓修行之人,修四念处,观虽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坏。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以根为名也。一、信 信根,谓信三宝四谛,又谓信于正道及助道法,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二、进 精进根,又名勤根。谓修勇猛之善法,又谓既信四念处,正观及诸助道善法。倍策精进,..
五力者谓信、进、念、定、慧之五根增长,有治五障之势力也。止观辅行问云:名同于根。何须更立?答:善根虽生,恶犹未破,更须修习,令根增长。根成恶破,复名为力。一、信 信力,谓信根增长破诸邪信也,又谓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长,则能遮诸烦恼,不为偏小诸疑所动,故名信力。二、进 进力,谓精..
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一、正道者,实观三十七品(已见前文),三解脱门(见下文),缘理慧行,名为正道。二、助道者,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皆是助道。复次:一、正道者,谓见谛八忍、八智,此十六心思惟。九无碍九解脱,此十八心真无漏慧,名为正道..
什云。喜有二种。一有现世功德自然忻预。二后得涅槃心常安悦○肇云。夫扰乱出于多求。忧苦生于不足。出家寡欲。扰乱斯无。道法内充故。怀喜有余。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